追求精品的日本建筑
2011-12-31李东华黄德功
李东华 黄德功
摘要/通过在日本的参观学习,了解了日本的建筑,开阔了视野,学到了很多知识,并对比了中国建筑行业的现状,剖析了建筑业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商业环境 建筑 绿化精品
2007年12月10日~16日,我院一行六人陪同金成房地产有关人员到日本考察,本着参观学习的心态,我们先后考察了心斋桥步行商业街、难波城、银座商业街、城中城、六本木新城等日本著名建筑,并和大阪的竹田设计事务所(IAO)进行了技术交流,且参观了其在当地设计的一些作品。这次考察使我们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对我们今后的设计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参观的几个建筑的情况。
到达日本的第一站是大阪的心斋桥商业步行街,心斋桥位于日本大阪市中央区,难波以北,是大阪一个主要商业购物区,集中了许多精品屋和专卖店,商业气氛极度浓厚自不用提,从早到晚熙熙攘攘,到处是市民和游客的人流。心斋桥是以带有拱廊设施的心斋桥筋商店街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政府甚至将心斋桥整条步行街的顶上都罩上了玻璃顶,好让顾客们能不受天气的影响,尽情地享受购物的乐趣。这里大型百货店、百年老铺、面向平民的各种小店铺鳞次栉比。石板铺就的人行道、英国风格的路灯和成排砖造建筑物的周防町筋,格调高雅。逛了一会儿,发现日本的商业街构成跟国内的其实没有太大的差别,沿街的一层商铺基本上都是那些利润最大的行业,比如服饰、化妆品、鞋的专卖店,一些快餐店如麦当劳等。
大阪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难波城,获得日本2004年最佳建筑与环境设计奖。在广场上向上看,我仿佛看到了一座绿意盎然的山,让我非常怀疑它真的是一座绿山。难波城的原址是一座棒球馆,位于邻近难波火车站的一片新商业区,离机场一站之遥。开发商NK电气铁道公司邀请捷得公司为其设计一座对大坂产生形象具提升意义的建筑作品。对于寸土寸金的日本来说,绿化是一种很奢侈的事情,捷得因此把难波定义为公园,为拥挤喧嚣的城市带来一片绿洲。沿着一座30层的高塔,难波彰显了一种自然生态的生活方式,空中花园、屋顶绿树,公园直接跟大街相连,为钢筋混凝土林立的城市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人们可以欣赏成群的大树、岩石、悬崖、草坪、溪流、瀑布池塘及露台,人们徜徉在空中花园中尽享体验式购物的乐趣。难波公园可谓集人文、娱乐为一体的自然生态式体验购物的杰作。一期公园面积8000平方米,绿地面积3000平方米,广场与通道4700平方米。一期树木及花草种类235种,约40,000株,土层深度最深80CM,较浅30CM。 这个项目对我们国内的商业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一个商场能否吸引人来购物,最重要的在于以人为本,营造适合人们休闲购物的环境,与绿化相结合,无疑是首选。
日本东京的六本木新城是日本森建筑公司的一个马拉松项目,在这个项目开始的初期,许多人都对这个项目的建成表示悲观怀疑,预测这个项目可能太大了,或者他对于日本传统的品味来说,变化太大太突然。同时人们也怀疑建造这样一个项目的时机,因为那个时候日本正处于一个最长的衰退期。长达17年的前期运作过程,是大多数国内开发商不可能做到的。其敬业精神,为后代留下一点有价值东西的负责态度,是国内某些开发商所欠缺的。六本木新城外立面设计变化比较丰富,采用空间向上退台的方式,与难波城有类似之处。露天广场舞台上设置圆形顶棚,具有强烈的聚集导向作用。通过舞台活动,让顾客参与互动,空中庭院绿化空间,也是让顾客可以参与的公共空间。水晶岛的设计也形成强烈的标识作用,它的内部是进出地铁的重要通道。内部中庭设计很有特色,采用内部地面盆景绿化,而且中庭内部立面设置空中绿化花池和水幕处理,增加中庭空间的动态特征。中庭上空采用透明的天棚处理,同时适度遮挡阳光直射,创造出通透宜人的空间。中庭主要通道采用曲线方式布置,让顾客在中庭中方便购物。室内墙壁多采用仿石材装饰,有些柱子采用不锈钢金属装饰,电梯内部采用木材高档装饰,用料丰富,施工非常精细。顶棚出入口空间采用很多钢架造型,营造丰富的视觉感受。
东京“城中城”,历时6年规划建设,于2007年3月落成,与六本木商业区隔街相望。共由6栋主要的建筑构成。在办公、居住与商业这种复合型的都市空间里充满了“艺术设计”的概念。原来这块土地上的一些历史性要素也被很好地传承下来。
日本商业街在世界上是颇具特色的。遍布全国各地的商业街,构成了日本商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中尤为著名的是东京银座。银座是东京最为繁华的商业街。因为在固定时间内禁止车辆通行,它又被称作步行者的天国。以银座大道为界,银座分为东、西银座。大道两旁,高级商店和名牌老铺鳞次栉比,巨大的橱窗展出最新流行的男女时装、锦秀和服、金银珠宝、高级装饰以及精致的艺术品和丰富多彩的生活用品,醒目而又奇特的宣传广告比比皆是,银座出售的商品多是高档品,价格高,面向上层社会。 银座大道后街以饭店、酒 馆、小吃店居多,颇具特色的日本料理应有尽有。有专做活鱼、河豚和鳗鱼的,也有专做奥殿(豆腐、萝卜、芋头等混煮的一种菜)和荞麦面条的,而且还有品种繁多的外国菜,如中国、法国、意大利、新西兰菜等。除了大量商店与酒店外,银座还有数十家旅馆,数目众多的舞厅、夜总会,30多家剧院,100多个画廊,这些都增添了银座的繁华。入夜,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变幻多端,另有一番夜银座的风景。在日本,银座已成为繁华的同义语,其名称被全国各地所使用。据粗略统计,在日本以银座命名的商业街多达400条。
对比中国的一些房地产项目,我们实在是应该向日本学习,急功近利、浮躁是现在某些地产公司的通病,盲目的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从而压缩设计周期、造价等,让设计人员极力降低含钢量,做出的项目粗糙,毫无品味可言。这是个速度至上的年代,在经济模式的压力下,对速度与形式主义的追求被可怕地置于进步的名义之下,在此同时许多时间却又被浪费在重复的管理环节之上,留给建筑师的时间已少之又少。然而建筑真的是个需要不断进行思考、沉淀的创作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建筑师们该怎么办? 中国不是没有好的建筑师和有才华的设计人员,但却缺乏可以沉下来思索和创新的环境。官员们忙着出“政绩工程”,老板们忙着赶工期,设计师们忙着草草设计图纸。众人都忙着赚钱,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精心地积累、思考和设计。
完成一个建筑设计方案,欧美日等国的建筑师要花一两年的时间,而国内往往要在几个月内赶出来。仓促的氛围,理论认识的混乱,使许多建筑设计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盲目性、模仿性,甚至根本就是抄袭。建筑师们没有时间创建富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创新的建筑思想或流派,缺乏自己的思想、理念,常常满足于抄袭、照搬国外的各种主义,或跟风跟时尚。加上社会上的崇洋之风,对外国设计师高报酬、言听计从,对国内设计师压级压价、颐指气使,剥夺了许多中国建筑师的创造机会,更加剧了中国建筑师随波逐流的心态。畸形的建筑市场时时拷问中国建筑师的敬业精神和良心。许多学者及专家指出,中国亟需一个“建筑文化的启蒙”,整个社会都需要对城市建设、对建筑文化、建筑的创作规律有所了解,建立基本的、正确的概念。
有的专家还提出,中国的建设量如此之大,领导的权力和作用又很大,他们对建筑文化有所了解确实非常必要。同时,建筑师及专家们呼吁,在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下,社会各界应保持冷静的头脑,不应人云亦云,要注重挖掘本民族的文化根源,鼓励国内建筑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建筑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