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金帛湾滨河区空间形态控制研究
2011-12-31杨俊强范婷婷崔浩
杨俊强 范婷婷 崔浩
摘要:城市滨河区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本文以盘锦金帛湾滨河区为研究对象,针对其特点分别从群体布局、空间界面和建筑体量三个方面作细致而深入地分析,提出控制的方法和策略。把金帛湾滨河区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开放空间,从城市设计的研究角度,探求城市滨水空间构成的形态要素与相关问题。
关键词:滨河区 建筑群体布局 空间界面 建筑体量
金帛湾滨水区位于辽滨新城南部,渤海湾与大辽河的交界处,总面积25.7平方公里,水域面积6.9平方公里,陆域面积18.8平方公里(见图1)。
金帛湾滨水区是辽滨新城重要的集散地,是商贸金融、高档居住、文化旅游的中心,区域地位十分重要。同时,滨水区具有便捷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方便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区域内有很多重要的设施用地和旅游景点,如锦凤舟广场、五星级酒店、体育场馆等。
1、金帛湾滨水区空间格局
金帛湾滨水区规划形成“一轴、两心、两带、三片区”的空间格局。
“一轴”——城市发展轴。城市发展轴是金帛湾滨水区引导城市发展走向的重要轴线,也是金帛湾滨水区与辽滨新城连接的重要通道。
“两心”——行政办公中心和商贸金融中心。行政办公中心位于滨水生态住区中部,是辽滨新城政府所在地;商贸金融中心位于商业娱乐群岛东部,为区域提供了多样的生活商业服务功能,是旅游开发、商业开发的重点地区。
“两带”——滨水商业旅游带和滨水娱乐景观带。滨水商业旅游带位于滨水生态住区南岸,集中大量的商贸、金融、办公和酒店等建筑,具有完善的交通、通信等现代化基础设施;滨水娱乐景观带位于海岛生态住区北岸,拥有良好的滨水景观环境,丰富的文化娱乐建筑,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和场所。
“三片区”——海岛生态住区、商业娱乐群岛和滨水生态住区。三个重要的滨水居住区承载着金帛湾滨水区人口居住的职能。
2、滨水区河网布局体系
金帛湾滨水区一共由三个板块构成,分别是滨水生态住区、商业娱乐群岛和海岛生态住区。滨水区的河道水系纷繁复杂,宽窄不一,构成了滨水区丰富而美丽的河岸滨水景观,提升滨水住区的品质。
在保留原有河道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进一步整治,形成主次支三个层级河网体系:
主干水系——划分城市组团,人工河道宽度为80—200米,具有通行中小型游船条件,两岸组织主要公共空间职能,形成主要的滨河区景观。
次干水系——对城市组团进一步细分,宽度为50—80米,成为滨水区北部重要的景观区。
支水系——城市组团内部的基本水网,与用地紧密结合,改善组团内部肌理,水系宽度为10—50米,营造中微观尺度的亲水空间。
3、滨河区空间形态控制要素
3.1、滨河区建筑群体布局控制
金帛湾滨河生态住区内的河流宽度都比较窄,人们观景的视野面也较小,通过散点式的建筑布局很难满足人们对亲水、观水的要求。通过建筑高度的变化也难有更宽广的视野供居民观景。因此,通过周边围合式的建筑群平面布局,来形成能让人们最便捷地到达河岸的开敞空间是至关重要的。
周边围合式的建筑群平面布局的特点在于用板式或联拼的点式多层沿地块周边布置,而地块的内部作为景观中庭供用户休闲所用,如此一来,用户一般有双重景观可享受,用户靠外层的房间享受滨河景观,而内层房间有中庭景观可享受。另外,外围的建筑可以抵挡北方寒冷季节的风,增加内部庭院环境的安静和温暖。
3.2、滨河区空间界面控制
在城市的滨河空间中,对城市天际线的观看存在两个视线方向的可能,且这两个方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种是实现垂直于河岸对一岸天际线的横视;另一种是视线平行于河岸对一岸或两岸天际线的纵视。
金帛湾滨河区周边用地主要以居住、商业和文化娱乐为主,而横视的岸线景观都是一侧的,空间界面的形态与河流周边地块的用地性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不同的用地性质决定了不同的横视岸线景观。
河流周边地块的用地性质为居住用地时,横视的效果是一排排的住宅建筑,建筑空间往往由建筑间距来分隔,尺度一般都很小。对于横视岸线来说,普遍采取的措施是由临近河岸的居住建筑的建筑高度向陆域递增,形成一定的坡度关系,使后面的建筑不被前面建筑所遮挡,而拥有更广的观景视野。
河流周边地块的用地性质为商业、娱乐用地时,由于建筑高度的差别比较大,横视岸线景观的层次性主要体现在建筑彼此的前后遮挡关系和高低体量的变化。临近河流的商业、娱乐用地一般都有较宽的后退岸线距离,以便形成宽阔的开敞空间,供人们休憩和娱乐。当前排的建筑高度较高时,往往与后排的建筑形成一定的序列关系,而且建筑间距都比较宽阔。周边的建筑都比较低矮,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其重要的地位。视觉上也形成由“低——高——低”的层次变化。
3.3、滨河区建筑体量控制
为保证滨河景观的通透性和层次性,以及滨水环境自然风的组织,滨河区的建筑群体布局不宜过于密集。一般认为,滨河建筑密度以25%-35%之间为宜,以采用“前疏后密”的做法较为相宜。
建筑后退蓝线距离为建筑物距水岸的最小距离,与水体尺度、滨河地形地貌有着密切关系。为了体现滨水空间的开敞性,根据视觉与观赏效果心理感受关系,当临河建筑面大于60米时,一般认为高度控制应保证D1>H,D2/H>2,D3/H>3为宜;当临河建筑面小于60米时,一般认为建筑后退应保证D>R(R为建筑面宽)。临河建筑与河道呈一定角度时,临河建筑面按照建筑总面宽垂直于河岸的投影计算。
4、小结
城市滨河区是近年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人们对其关注度也比较高。金帛湾滨河区依据规划理念,结合盘锦地域特色,通过围合建筑群体空间、散点分布建筑的模式来营造良好的景观环境和扩大观景视野面,打造具有层次感和秩序性的滨河岸线景观,对滨河区建筑密度、容积率和建筑后退线提出具体的控制策略,使金帛湾滨河区焕发活力和青春,成为具有地域特色和令人骄傲的城市公共地标区域。
参考文献
1.谢守红《大都市区的空间组织》,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翁奕城《论城市滨水区的可持续性城市设计》,新建筑,2000.4
3.刘健城市滨水区综合再开发的成功实例——加拿大格兰威尔岛更新改造[J].国外城市规划,1999,(l):36-39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