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的掐丝珐琅器
2011-12-31张荣
张荣
珐琅,是一种粉状的玻璃质材料,以石英、长石、硼砂、瓷土为原料,以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经粉碎、熔融后而成,习惯上称为“珐琅釉”。珐琅器是将珐琅釉通过不同的加工工艺固着于金、银或铜胎的表面,经焙烧后而成。根据其制作方法的不同,珐琅器可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内填珐琅)、画珐琅三大品种。珐琅器既具有金属的坚固性、玻璃的光滑性,又具有瓷器的耐蚀性和珠宝的富贵气,是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工艺美术品之一。
掐丝珐琅、錾胎珐琅和画珐琅,分别于不同时期在我国出现。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其原产地在今天的中东地区。公元11世纪,中东的阿拉伯人已开始制作和使用掐丝珐琅。约在13—14世纪,掐丝珐琅工艺传人中国。珐琅工艺虽是舶来品,但一经传入中国,即与我国传统的金属制造工艺、镶嵌工艺有机地融为一体。心灵手巧的中国工匠很快掌握了掐丝珐琅的制造技术,所制珐琅器在造型、图案等方面完全民族化,甚至不留任何外来文化的影响与痕迹。
掐丝珐琅是一种复合工艺品,由多道工序组成。一般以红铜做胎(少数以金、银或黄铜为胎),胎子成型后,再用扁而窄长的铜丝,根据装饰图案所需,焊接在胎体表面;然后用五颜六色的珐琅釉填入凹陷的花纹之中,入窑焙烧;因其焙烧后凝结的珐琅釉会收缩,所以填釉、焙烧的工序需要重复多次,才能使珐琅釉完全充分地填充在掐丝的凹陷位置;烧好之后,再经打磨、镀金等工序方可成器。正是由于掐丝珐琅制作工艺复杂、技术要求严格、成本较高等原因,故自其在中国诞生之日起,就被皇家所垄断,秘藏深宫,很长一段时间为皇室和达官贵胄独享。
我国最早的掐丝珐琅实物
为元代制品
掐丝珐琅与我国历史悠久的玉器、漆器、青铜、陶瓷等相比,历史要短暂得多,见于文字著录则更少。明初曹昭《格古要论》中首次记录了珐琅工艺的渊源、特点和用途,“以铜作身,用药烧成五色花者,与佛郎嵌相似,尝见香炉、花瓶、盒儿盏之类,多为妇人闺阁中用,非士大夫清玩也。又谓之鬼国窑,今云南人在京多作酒盏……内府作者细润可爱”。《格古要论》是研究我国早期珐琅器唯一的一部重要文献。
因文献记载过于少而简单,老一辈专家通过对现存掐丝珐琅器的排比、分析与研究,推断出我国最早的掐丝珐琅实物为元代制品。元代珐琅器器形端庄大方,构图舒朗流畅,釉色明艳温润,具有宝石般的半透明光泽。唯原配珐琅器较少,大部分被后人改装过,存量稀少,弥足珍贵。左页所示的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碗、掐丝珐琅花果纹盘的釉色就具有元代珐琅的特征。
明代的掐丝珐琅器
“御用监”为明代制作珐琅器的官方机构。整个明代,仅宣德、景泰、嘉靖、万历四朝的器物署有官方年款。因明早期的洪武、永乐没有署款的标准器,故在年代鉴别上有一定的难度与模糊性,但在实物中确有一些珐琅器具有早于宣德而又不同于元代的特点风格,如左上图的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贯耳瓶、下图的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簋式炉等。
宣德款掐丝珐琅的器形与同时期的瓷器、漆器、铜器相似,有罐、碗、盘、盒、花觚、炉、双陆盘等;纹饰以勾莲花为主,并出现了龙、凤、狮及四季花卉图案;款识有“大明宣德年制御用监造”、“大明宣德年制”和“宣德年制”铸款或阴刻款。右上图的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龙耳炉的掐丝与釉色为典型的宣德风格。
景泰款掐丝珐琅是明代珐琅器中数量最多、研究难度最大的课题,大部分景泰款珐琅器是清人改前代或清宫仿制而成,有许多问题尚待于深入研究。
嘉靖款掐丝珐琅北京故宫博物院仅藏1件,是重要的研究资料,故宫以外已发表的仅有7件。
万历款掐丝珐琅在器形、图案、釉色、款识等诸多方面具有独到之处,形成了鲜明的时代风格。出现了烛台、用端等新的器形;珐琅釉基本失透,不再具有半透明的光泽;款识改为“大明万历年造”掐丝填红釉款和“大明万历年造”阴刻双线款。据不完全统计,世界范围内带有万历款的掐丝珐琅仅有20余件。下图的掐丝珐琅双狮戏球长方盘,在珐琅釉色上具有万历朝珐琅风格。
清代的掐丝珐琅器
清代初期,清政府成立了最大的“皇家工厂”——造办处,下设几十个作坊,珐琅作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作坊之一。此外,扬州、广州、九江、北京等地也制作具有地方风格的掐丝珐琅。
有清一代署有官方年款的掐丝珐琅有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同治、光绪。康熙朝掐丝珐琅基本有三种风格:其一是具有晚明风格的大器,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龙纹大盘、仿汉壶等,这部分器物过去一直定为明晚期。左上图的掐丝珐琅八不正瓶,在掐丝上仍具有明晚期的痕迹,但在造型、釉色上已是清代康熙风格;其二是珐琅釉失透,釉色灰暗无光泽,器物表面欠光滑,右上图的掐丝珐琅勾连纹马蹄式瓶即属于此类典型作品;其三是掐丝细腻活泼,釉色纯正鲜亮。康熙朝掐丝珐琅有五供、炉、瓶、盘、盒、暧砚、笔架、香薰等,款识有“大清康熙年制”、“康熙年制”楷书、篆书阴刻款、铸款和镂空款。还有很多无款的康熙风格的作品流传于世。
雍正皇帝不喜欢掐丝珐琅,故其制品和传世品都较少,传世作品比较可靠的只有台北故宫收藏的金胎掐丝珐琅豆。
乾隆朝是掐丝珐琅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据档案记载,造办处制作了数量可观的珐琅器,包括宫廷典章用品、佛堂用品、生活用品、陈设品和文房清供等。宫廷典章用品有宝座、屏风、香筒、角端、太平有象等;佛堂用品有佛塔、佛龛、佛像、坛城、五供、七珍、八宝等,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和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共制作了12座珐琅塔,分别陈设在紫禁城梵华楼、宝相楼内,气势恢宏,工艺精湛,是所见最大的珐琅器;生活用品数量庞大,有熏炉、手炉、冠架、盘、碗、盒,茶壶、杯盘、多穆壶、火锅、筷套、唾盂、烛台、花浇、鼻烟壶、铜镜等,下页左下图的掐丝珐琅春字盒为乾隆时期的代表性作品。陈设品可分为四类:其一是普通陈设品瓶、罐等,如梅瓶、天球瓶、长颈瓶、双连锦袱瓶、六方贯耳瓶、鸭颈瓶、双管式瓶、英雄瓶、镂空转心瓶、琮式瓶、蒜头瓶、抱月瓶、葫芦瓶等;其二是仿古陈设品,主要是仿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有花觚、鼎、卣、觥、簋、钟、扁壶、晷、奁、觑、尊、觯等,造型古朴,纹饰典雅,左页右下图的掐丝珐琅鼎式炉从造型到纹饰均为仿古风格;其三是动物造型陈设品,如狮子、麒麟、牺尊、天鸡、天鹿、鸽子、仙鹤、大象、角端等,形态生动,惟妙惟肖;其四是挂屏、插屏等陈设品。文房用品有笔筒、笔架、笔洗、墨床、砚盒、仿圈、镇纸、水丞等。
乾隆朝掐丝珐琅的胎子,铜质精纯,胎骨厚重,无轻飘之感,甚至有些器物用昂贵的黄金制胎;珐琅釉料均无透明感,沙眼减少,细腻光滑,珐琅釉色彩之丰富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在图案装饰上,除继承了明代勾莲花的做法以外,还运用了仿古的兽面纹、几何纹,并将山水亭榭、花鸟虫鱼、人物故事作为装饰,追求绘画的意趣,取得了较好的装饰效果;在镀金、錾刻方面,不惜财力、功力,金色浓重,刻饰精美;这一时期的掐丝珐琅工艺还常与画珐琅工艺相结合,并镶嵌珠宝,具有典型的金碧辉煌的皇家艺术风格。
嘉庆、同治、光绪朝的官造掐丝珐琅数量减少,做工粗糙。晚清民国时期有“印铸局勋章制造所”“老天利”“静远堂”“宝华生”“德兴成”“德成”和“志远堂”等官营与私营制造掐丝珐琅的机构和作坊。“达古斋”款掐丝珐琅袱系纹笔筒属首次发现的又一个晚清珐琅作坊名号,其笔筒的造型与风格与“志远堂”款笔筒如出一辙。
錾胎珐琅又有“内填珐琅”之称,与掐丝珐琅不同的是,錾胎珐琅的丝不是焊接在铜胎上,而是直接在铜胎上錾刻出来,故錾胎珐琅的丝较之掐丝,线条要粗,无接缝,具有粗犷豪放之美。已知最早的錾胎珐琅只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宣德时期的一件小盒。到清代乾隆时期,广东制作錾胎珐琅,有炉、瓶、碗、盘等,紫禁城钦安殿内陈设的錾胎珐琅太平有象就是广东官员李侍尧进贡的。右图的錾胎珐琅花卉蝙蝠纹唾盂以及骑竹马小童的前身装饰都是采用了錾胎工艺。錾胎珐琅与掐丝珐琅相比,更加费工费料,故在明清时期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发展。
(文中配图均出自保利艺术博物馆推出的以法国皮艾尔·梅西耶(Pierre Mercier)藏品为主的海外珍藏掐丝珐琅器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