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博高远的岁月之痕——

2011-12-31本刊编辑部

诗选刊 2011年11期

  到岁末就很容易感慨。经年无痕。如果留下了痕迹,也就留下了记忆。作为编辑。时间就是在循环往复的选稿、编辑、校对、印刷、出版、发行中度过的。一期新刊的出版,就说明一个月过去了。编辑到了我们的11、12期合刊,就预示着岁末将至,十二个月已化作一页页日历飞逝而去。其实,编辑刊物可以说更多是技术性的工作,甚至单调和枯燥。这可能是他人所不能理解的。
  编辑工作年年相似,但又有所不同,如果依赖于惯性,就难免产生惰性,少了激情,杂志内容迟滞不前,必将会失去读者,无法把握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脉搏,那将被我们认为是自己的失职。一本干0物,具体到一期杂志,对于编辑来说,可以有不同的编辑思路。牢靠一些,就是多选一些成名的、成熟的诗人发在重要期刊上的作品,这些年来我们也在试图遵循这个既有的简单的方式。而另一种思路则是,冒一些险,将那些已经为人熟悉的,多次上过我们的年代大展的诗人名字尽量减少。更多选用一些在当年出现的,具有潜力,拥有活力,作品新颖,哪怕是略显欠缺和不足,技艺力略显稚拙、朴素的一些年轻诗人。大家会注意到,诗选刊一直很注意这样的尝试,而本年度的诗歌大展,这种意图更加明显。
  编辑了九年“中国诗歌年代大展特别专号”,它已成为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品牌。高质量、大视野、有深度、多风格,一直是我们对这个年度选本的追求和定位,以体现我们先锋、经典、多元的办刊宗旨,使之成为当年中国诗歌发展的简史。当它们带着墨香呈现在我们面前,便又有一群散发着青年朝气的诗人走近了我们。这是我们最感到安慰和欣喜的。
  2011年对于中国来说,又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年份。我们始终认为,除了社会允许的那一部分之外,每个诗人都有追求和寻找更多自由表达空间的义务与责任。这里指的是政治、社会空间,更指的是艺术空间。诗歌是诗人对世界认定的方式,诗歌是诗人对自己内心认定的方式。我们一直在提倡创造性,而具有创造性源于更大的自信以及自我疑虑的消除。一位导演是这样看待诗歌的:我在选择诗歌的时候,其实是看一首诗的可能的表现空间与解读的可延展性。看来他比我们的诗人更懂得诗歌。
  又想到了宋代姜夔的《白石诗说》:“大凡诗自有气象、体面、血脉、韵度。”气象、体面、血脉、韵度,与王国维的“境界”说、王士稹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袁枚的“性灵”说、翁方纲的“肌理”说一起站在了诗歌美学理论的最高处。文字几乎是唯一不老的东西,而我们会老。写诗这东西,别总想“哪条路才是自己应该走的”,没有一条路绝对准确,许多条路都对。由着心性。至于“多写的是个人的感受”。谁都是这样,这没有什么错。我们始终在强调:不拒绝宏大也不拒绝私密。不拒绝公众情感,更不拒绝个人情感。
  许多新诗人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姓名的交替,见证着中国诗歌的发展。一些优秀诗人逐渐退出大展不是由于他们作品的欠缺,而是由于年轻诗人的成熟。我们从两千份电子稿、纸稿,还有新诗集、文学期刊、民刊、网络中选取了稿件。按照编选程序,初选小组首先从来稿中选出260位各个年代的诗人作品,在此基础上,二次筛选选出120人,最后,选定了92人的作品。直到最后一次校对时,我们还对一些优秀的诗稿反复斟酌、衡量。
  近年来的优秀诗人太多了,为弥补遗珠之憾,我们将把本期中没能刊发的优秀作品,在明年第一期的“中国女诗人作品专号”,以及之后的“中国九十年代出生的诗人作品专号”、“最新力作展示”、“博客诗选”中推出!
  关于今年诗歌的盘点文章和许多崭新的栏目,也将在明年奉献给读者!
  祝大家岁末愉快1
  2011年12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