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地推进新时期社会扶贫工作
2011-12-31胡园平付小青
老区建设 2011年11期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科教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活改善”的喜人局面。伴随着时代前进的脉搏,扶贫工作进入了新的时期,新阶段、新任务、新标准,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的社会扶贫也提出了新要求。新的历史时期,社会扶贫工作如何开展,才能让贫困地区面貌改变更大、经济发展更快、群众受益更多、生活变得更好?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对樟树市的社会扶贫工作进行了调研。
一、樟树市社会扶贫开展情况
(一)开展社会扶贫的主要形式
1 党员干部结对帮扶
在樟树市社会扶贫工作中,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开展帮扶是覆盖面最广、对困难户帮扶最直接的一种社会帮扶手段。自1992年以来,樟树市连续十八年组织党员干部与困难户结对帮扶。在实施“八七扶贫攻坚”、“十五”扶贫开发规划、“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等不同阶段,全市先后开展了贫困乡党员干部与困难户“一户一策”结对帮扶,以及地厅级党员干部帮扶三户困难户、县处级党员干部帮扶两户困难户、科级党员干部帮扶一户困难户的党员干部“一、二、三”结对帮扶。从2005年开始,还在全市开展了为农村帮扶对象每户栽植50棵以上林木的绿色帮扶工程,要求县处级以上党员干部帮两户,其他党员干部帮一户,该项工程一直开展至今。
2 单位部门定点帮扶
单位部门具有人才、资金、资源、技术等优势,是实施扶贫开发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为此,安排各级的单位部门到贫困地区开展社会扶贫,是实施扶贫开发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市长期贯彻的一个方针。多年来,在樟树市扶贫开发重点乡村,共安排了200多个省直、宜春市直及樟树市直单位开展社会扶贫。在这些单位部门与县、乡、村结对开展的帮扶中,有省委、省政府办公厅部署的省直单位、省国有大中型企业挂钩扶贫,有各级党委、政府组织的单位部门结对贫困村的定点扶贫,还有由省委组织部和省扶贫办组织的由部分省直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高校和中央驻赣单位、驻赣部队结对重点村的以“党旗引领致富路,携手共建新农村”为主题的定点包扶。这些单位部门对当地市、乡、村开展的结对帮扶,大大加速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省科技厅自2007年开始到洲上乡田段村开展定点包扶工作,几年捐赠资金35万元,争取其他资金60多万元,支持该村新建村办公楼改善了办公条件,支持村小学新修一个水泥篮球场,硬化村级公路3公里,新建一个科技活动中心,捐赠电脑10台建立了电教室,成立科田农业服务公司,支持指导当地发展甜叶菊种植等增收的主导产业。
3 社会团体倾心帮扶
多年来,樟树市各类社会团体一直热心扶贫事业,他们结合自身特点,实施形式多样的帮扶工程,发起成立各类扶贫基金,主动融入社会扶贫工作中。市妇联成立“春蕾计划基金”,每年资助金额8000元关爱困难女童;团市委实施“希望工程圆梦助学行动”,每年资助5-10名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大学生;市教委实施“园丁助学活动”,发动全市教师捐资,每年扶助贫困中小学生200名。
4 社会人士热心帮扶
近年来,随着民营经济的飞速发展,樟树市本地和樟树籍在外人士中涌现了一大批经济实力比较雄厚、乐于奉献爱心的工商业主及民营企业家,他们对樟树市的扶贫事业越来越关心,纷纷参与到我市的扶贫工作中来,使全市社会扶贫力量进一步壮大。自2005年以来,全市已有上百家企业参与到社会扶贫活动中来。仁和集团每年都要拿出10万元以上资金,用于逢年过节走访全市贫困对象,为困难户送去温暖。至于在修路、建桥、抗洪、抗震等方面的资金及药品捐赠,累计达1000多万元。
(二)社会扶贫主要成效
1 帮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多年来开展的党员干部与困难户结对帮扶,党员干部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为困难群众提供了资金帮扶、技术帮扶、就业帮扶、助学帮扶。据统计,多年来全市参与结对帮扶的党员干部共计1.44万人次,累计帮扶困难户1.53万户次,帮扶资金物资累计达765.7万元,帮扶致富项目7000多个,帮助8000多贫困人口实现就业。自2005年实施绿色帮扶工程以来,全市党员干部共为4200多户农村困难户植树20多万株。在助学帮扶方面,开展了“太阳工程”、“春蕾计划”、“金秋助学行动”、“西部助学工程”、“希望工程圆梦行动”等助学帮扶活动,累计助学8500人次。
2 加强了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十多年来,在全市扶贫开发重点乡村,共安排了200多个省、宜春市及我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挂钩扶贫、定点扶贫、定点帮扶。据统计,这些扶贫单位共支持贫困乡村发展项目400多个,筹措发展资金1000多万元,有力地促进了贫困乡村的发展。在贫困乡村公路建设方面,多年来,各级定点扶贫单位给予大力多方支持,单位捐赠资金75万元,协助贫困乡村争取交通类项目扶贫资金800多万元、整合其它支农资金1000多万元,修建桥梁14座,兴修乡村公路97.2公里,使70%以上的贫困村实现了村级公路硬化。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在定点帮扶单位支持下,全市累计整合各类资金350多万元,其中扶贫资金136.8万元,实施农田水利建设项目142个,扶持贫困乡村修建电排站52座,兴修加固水库10余座,新修渡水槽5个,兴建涵管闸门20处,兴修和改造排灌渠系40千米,改选低产田、低产果园、低产水面3万多亩。
3 培植了扶贫支柱产业
产业发展是脱贫致富的关键,多年来,在各级定点帮扶单位和党员干部支持下,全市累计投入扶持主导产业扶贫发展资金225.9万元,扶持发展增收产业项目58个。通过多年精心培植、发展壮大,贫困乡村建设了一批以蔬菜、中药材为主导的种植业和以生猪、水产为主导的养殖业,贫困乡村商品蔬菜面积达万亩以上,生猪养殖达20万头,吴茱萸、黄桅子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5万亩。1991年,占重点乡洲上乡的农业产值半壁江山的红桔产业因冻害遭受重创,为培植新的支柱产业,在洲上乡开展定点扶贫的省、宜春市、樟树市直单位倾注了大量心血,终于使洲上青皮冬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步发展为当地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将洲上乡打造成江南最大的青皮冬瓜种植基地,年种植规模达5000多亩,年产量达10000吨,亩纯收入达3000-5000元。2000年,在宜春市水利局结对该乡湖西村时,支持村民裴志平率先试种海南青皮冬瓜,从而拉开了发展青皮冬瓜产业的序幕。在樟树市科技局和省科技厅定点包扶该乡时,为解决冬瓜生产的技术问题,多次组织专家现场指导,并在洲上成立科田农业公司,提供产业发展基金,长年开展服务指导。
4 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
自2001年开始实施《扶贫开发纲要》开始,为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步伐,我市在重点村实施整村推进“三清三改”项目,至2006年,又开始在重点村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搞好“三清三改”和新农村建设,在每个项目村都安排了至少一个帮扶单位。据统计,项目实施以来,帮扶单位累计捐助建设资金130多万元,对全市15个重点村内的60个自然村进行了整治修建,清污沟70000米,清垃圾1600余吨,清路障220处,改水952户,改厕688家,改路31.5千米,建沼气池985只,修排水沟76.4千米,通过环境治理,各重点村“脏、乱、差”现象得到根本改观,实现了“道路硬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村庄绿化”的目标,村庄旧貌换新颜,贫困地区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二、主要做法
(一)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
为营造浓厚的社会扶贫氛围,动员各单位部门、党员干部、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扶贫,我市利用会议、电台、电视台、倡议书等形式,加大社会扶贫宣传力度,让全市党员干部认识到对困难群众进行帮扶,既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民心工程,既是亲民、爱民、富民的有效形式,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通过宣传发动,增强了部门单位、党员干部、民营企业参与社会扶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强化领导,提供组织保障
省定点包扶单位、宜春市直定点扶贫单位都按帮扶工作要求,对帮扶工作高度重视,由单位主要领导担任工作组组长,安排帮扶人员,并自始至终坚持开展扶贫工作。我市为把今年的社会扶贫工作抓好,成立了樟树市支持新农村建设暨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任组长。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开展扶贫帮困活动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强调了帮扶意义,界定了帮扶对象范畴,明确了帮扶人员、帮扶内容、目标要求、考核办法,要求各扶贫单位、企业、个人对结对村以及结对困难户从资金、工程、项目、务工、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扶助。
(三)沟通协调,提供便利条件
社会扶贫参与面广,有省直单位、宜春市直单位、樟树市直单位,还有民营企业及千名党员干部,工作开展效果如何,组织协调是关键。为有利于各单位工作的开展,市扶贫办经常与这些单位保持联系沟通,尽力做好协调服务工作,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条件。省、宜春市扶贫单位在樟树工作期间,我市扶贫办多次到村看望,并要求当地在扶贫工作组的生活、工作上尽量提供方便。对民营企业的扶贫工作,扶贫办采取开座谈会、发倡议书等形式,动员他们积极参与扶贫,对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困难,想方设法帮助解决。
(四)强化督促检查,确保活动成效
将本市各单位及干部社会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内容,抽调相关单位成立督查组对此项工作进行定期督查,做到平时有检查,每季有抽查,半年有小结,年终总考评,实行跟踪问效,动态管理。每次督查都及时将督查情况以督查通报形式印发,有力地推动了活动的开展。
三、做好新时期社会扶贫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要提高认识,发挥社会扶贫构建和谐社会的功能
扶贫开发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关心支持贫困群体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尤其是社会扶贫,其意义更加重大。因为在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革,社会财富积累虽然不断增多,但是因收入分配不均衡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贫困悬殊一方面导致了贫困阶层心理失衡,使原本并不严重的社会问题放大,导致少数群众与社会的关系恶化,甚至造成社会动荡。而社会扶贫中结成的是干部和困难群众帮扶对子、富人和群众帮扶对子,干部真心帮困难群众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富人主动帮助穷人有利于消除贫困人员心理不平衡引发的仇富情绪,这都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各级各部门要认识到,以扶贫济困为最终目标的社会扶贫的实施,不仅关系到贫困地区、贫困群体的利益,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二)要加强宣传,发挥社会舆论对社会扶贫的积极导向作用
一要对社会扶贫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宣传。要采取广播、电视、报刊、会议、宣传栏、宣传单、标语、倡议书等多种形式,加大对社会扶贫工作的宣传,宣传在扶贫济困、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积极作用和重大意义,鼓励动员更多社会团体和有识之士参与到社会扶贫中来。二要对社会扶贫的工作动态进行宣传。要深入贫困地区,及时掌握了解帮扶单位、帮扶个人帮扶工作开展情况,并以简报、通报等形式及时宣传,扩大影响,促进工作。三要对社会扶贫好典型进行宣传。对社会扶贫好的做法、好的经验要进行总结,形成典型材料,通过召开现场会、经验交流会等途径进行宣传推广,促进社会扶贫工作更有效开展。
(三)要周密组织,发挥扶贫部门在社会扶贫中的服务协调作用
社会扶贫工作由各级党委、政府安排部署后,各级扶贫部门应具体抓落实。在推进社会扶贫工作中,扶贫部门要根据工作特点和本部门的职能,注重工作方式,发挥好自身在社会扶贫中的服务协调作用。一是在操作上把握主动性。社会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社会各界方方面面,在操作上仅靠扶贫系统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与组织、宣传、统战、军队、院校等多个部门单位配合,在工作上要增强主动性,加强与这些相关部门的沟通,将社会扶贫组织好。二是在协调上增强灵活性。各级扶贫部门与在当地开展社会扶贫的单位和个人加强协调,尤其是对远道而来开展帮扶的中直、省直单位、部队等工作组要多看望、多联系、多关心,根据当地条件讲求灵活性地做好协调服务工作,为他们工作生活提供便利。三是在跟进上注重时效性。要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精神,多深入基层、深入贫困乡村,对社会扶贫工作主动跟进,以最直接的方式及时了解各地工作开展情况,确保掌握的情况及时、真实、准确,以此推动工作进一步开展。
(四)要创新思路,发挥体制机制对社会扶贫的促进作用
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扶贫工作的体制机制,以良好的体制机制不断促进社会扶贫更好开展。一是创新参与体制机制。在安排单位部门和个人等帮扶主体时,要放开视野,不要用老眼光看新问题,仅把目光放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上,而要考虑到随着社会变革,各种社会成员在发展进程中力量发生了变化,不少私营业主和民营企业已有一定的帮扶实力,这部分社会力量已经参与进来,力量还在不断壮大。除此之外,还可以探索开展省内团级以上驻地部队与当地贫困地区开展结对帮扶的有益试点。二是创新帮扶的体制机制。在社会扶贫工作具体实施中,要做到几个结合:首先要将促进贫困乡村全面发展与帮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其次要将送资金、送物资等物质帮扶和扶志气、扶智力等素质帮扶结合起来;再次要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培植扶贫主导产业结合起来。三是创新考评考核体制机制。在考评考核中,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坚持平时考评、阶段考评、最终考评综合考量原则;坚持看现场、听汇报、查资料与帮扶对象满意度测评兼顾原则。
责任编辑: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