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谋发展强筋壮骨建新村
2011-12-31刘海华
老区建设 2011年11期
星子县温泉镇庐山垅村是省政协办公厅的定点包扶村,从2007年7月至今,扶贫工作组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以“党旗引领致富路,携手共建新农村”为主题的定点包扶贫困村工作的通知》(赣办字[2007]12号)的要求,在省政协领导的关心指导和省直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依靠当地党政和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埋头苦干、扎实工作,为庐山垅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四年来,共为该村争取到扶贫资金191.7万元,完成扶持项目18项。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农业主导产业快速发展,村级组织建设切实增强,农民人均收入有了显著提高,该村的经济社会已迈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得到了当地党政组织的肯定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赞誉。庐山垅村在2008年和2010年被星子县分别评为“新农村建设先进示范点”、“社会扶贫先进村”。
一、领导引领、规划编制打头阵
省政协领导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省政协主席傅克诚十分关心定点包扶村,在省政协办公厅承担庐山垅村的扶贫工作之初,他就曾亲赴该村考察调研。2008年5月22日,傅克诚主席与副主席、原九江市委书记陈安众亲临庐山垅村考察调研,他们与该村干部群众亲切座谈,并看望了当地部分困难村民,送去了从民政厅争取的扶贫资金40万元。2008年9月,傅克诚主席在星子县调研时,又特意向星子县的领导询问叮嘱了庐山垅村的发展建设。
省政协副主席朱张才、汤建人也曾先后赴庐山垅村考察调研,深入了解该村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同探讨扶贫工作的思路和举措。省政协先后两任秘书长胡剑平和肖为群也常亲临实地,检查和指导机关扶贫工作。
根据省政协机关党组的安排,从2007年7月至今,由省政协的三个专门委员会办公室——人资环委办、教文卫体委办和经科委办组建扶贫工作组,轮流包扶庐山垅村,一年一轮换。三个专门委员会的主任和专职副主任多次来到庐山垅村考察调研,对定点包扶工作高度重视并始终把这项工作当作委员会的重要任务来抓,列入专委会的年度工作要点,并就此制定了专项工作计划。
扶贫工作组通过深入考察调研,全面了解掌握村情民意。庐山垅村全村共374户、1527人(其中党员46人),拥有9个村民小组和10个自然村。该村地处庐山南侧一条峡谷之中,山洪等自然灾害频发,防火任务较重,土地贫瘠。全村地域面积共14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2.5万亩,耕地仅328亩,人均还不足0.25亩。该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年轻人在外务工,人均年收入1065元。
扶贫工作组邀请了相关专家,与村党支部、村委会反复研究、科学论证,为该村提出了包括班子建设、党员教育、基础设施、环境卫生、教育、水利、油茶、果园、茶园、菊花、养兔等在内的16个切实可行的建设项目,帮助该村制定了《庐山垅村2008—2010年扶贫开发规划》,使该村的扶贫工作步入了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良性轨道。
二、争资立项、访贫送暖奠基础
针对庐山垅村的地理条件较为恶劣,经常受到山洪等自然灾害侵袭的困难。如“泰利”台风引起的山洪暴发冲毁了该村桃源公路的部分路段;2007年的山洪暴发毁坏了公路4处、桥梁4座,冲毁了该村农田3.6亩、堤坝1500余米、引水围堰7条、堰堤4条。扶贫工作组积极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困难,从省交通厅争取到资金22万元,用于修复被山洪冲毁的公路和桥梁。向省水利厅申请到资金5万元,向九江市扶贫办、水利局争取到资金5万元。及时用于修复被山洪冲毁的坝堤、围堰和堰堤,还新修了两处饮水工程,保证了村民饮水和农业灌溉的水源供应。
鉴于庐山垅村的督里钱、金风岭和港边三个自然村因山洪频繁,经常发生山体滑波,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极大威胁。2006年,该村所在的市、县、镇三级政府决定将此三个村组的村民搬迁至温泉镇集镇,由镇政府划出13亩土地建移民新村。移民新村于2009年竣工并投入使用,共建住房6栋、16000平方米,共安置移民户144户、547人。然而,当移民新村进行到后续诸如地面硬化、社区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收尾工程时,却因资金不足而停建。扶贫工作组分别向省财政厅和省住建厅申请到资金38万元,为移民新村开挖了化粪池,铺设了下水管道,安装了自来水,完善了卫生设施,并对新村的路面进行了硬化、绿化和亮化,帮助移民新村完成了后续收尾工程,使移民新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得到移民群众的称赞。
为保障村民的身体健康,防止村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扶贫工作组还为该村争取到建所经费1万元,帮助该村建起了自己的村级卫生所。联系了南昌市第一医院,该院共为庐山垅村捐赠了价值3万余元的优质药品,组织了一批来自南昌市第一医院、江西省儿童医院和江西省中医院的心血管科、妇科、儿科、呼吸科等科类的医卫界政协委员和医疗专家,在省政协副主席汤建人的率领下,为该村村民送医送药,为300余位村民提供了义诊服务,使庐山垅村的村民患小病时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及时医治。
因庐山垅村的学生较少,该村的村小学早已停办,村里的孩子不得已必须到10公里以外的温泉镇上学,而温泉镇的小学没有寄宿宿舍,这导致了该村儿童上学难。扶贫工作组从省教育厅申请到经费10万元,在温泉镇小学内建起了1栋寄宿宿舍,为该村儿童解决了上学寄宿难的问题。
自省政协办公厅定点包扶庐山垅村以来,机关的全体干部职工一直牵挂着庐山垅村村民的生产生活。四年来,每逢春节前夕,省政协机关党组都要组成春节慰问团到该村走访慰问80余户困难户,并为他们送去大米、食用油和每户300元的慰问金,让他们过上幸福祥和的春节。此外,省政协机关干部还与该村成功结对帮扶贫困户48户。
三、农业开发、产业培育富农民
庐山垅村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全村没有明确的优势产业。扶贫工作组认为,要使百姓真正致富,光靠拨款、捐赠这样的“输血式”扶贫不行,关键还是要发掘并培养出能支持当地经济长期发展的支柱产业,为该村“造血”才是治本之策。为此,通过实地调研和科学论证,向相关部门申请到资金42万元,用于指导和扶持该村进行农业产业开发。
自2008年以来,该村利用这笔资金种植油茶150亩,改造老茶园60亩,开发果园46亩,栽种菊花40亩,养殖肉兔1000余只。扶贫工作组为使广大村民熟练掌握种养技术,还牵头举办了6期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了农民180人;并组织村组干部和部分农民到丰城市白土镇学习油茶种植技术,赴山东学习养兔技术。
发展这些产业,既有效利用了该村地处山脊、昼夜温差大等有利于油茶、水果、茶叶生产的自然优势,又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有利于当地完成森林防火的任务。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产业的蓬勃兴起为该村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该村的村级集体经济由2007年的0.2万元增加到了2011年的6万元,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也由1065元增加到了3296元。
四、健全组织、建制立规作保障
原庐山垅村村委会的办公场所十分简陋,村民们没有自己的文化活动场所,庐山垅村利用傅克诚主席从省民政厅争取到的经费40万元于2007年新建了一栋建筑面积达300平方米的村委会办公楼兼村文化活动中心。自此,村委会有了宽敞明亮的办公场地,村民们也有了自己的文化活动场所。在扶贫工作组的帮助协调下,镇党委还指导该村对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进行了改选,选出了民心所向的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建起了诸如党员教育管理制度等30余项村级工作制度,实现了村里各项工作有据可依。
在扶贫工作组的支持推动下,在广大党员中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坚持每个礼拜召集党员过一次组织生活,并积极培养党员干部,发展入党积极分子。四年来,该村发展入党积极分子20名、党员4名,并培养了6名党员致富能手。党员干部们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成为了该村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排头兵,带动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责任编辑: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