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扶持方式求取投入实效
2011-12-31江西省武宁县扶贫和移民办
老区建设 2011年11期
武宁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国土总面积3506.7平方公里,山地丘陵面积达410.27万亩,占国地面积的78%,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降水量1400毫米以上,土壤PH值5.5-7,年均气温16.6℃,无霜期长达260天,境内无工矿企业污染,温、光、水、土、生态等条件十分优越,是全国生态示范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我县发展茶叶生产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茶叶一直是我县重要的传统特色产业之一,武宁县曾是江西的产茶大县,群众又有种植茶叶的传统习惯。去年,在省、市级扶贫和移民部门高度重视下,已将我县茶叶产业定为全省产业扶持示范点,并安排4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县茶场进行茶叶低改和名优茶生产线的建设,现将情况介绍如下:
一、项目开展情况
武宁茶场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初,地处武宁县城南郊五公里处,该场下辖两个茶叶大队,九个小组,总人口1560人,其中移民1466人,占人口总数的93.3%,茶叶3300亩,其中移民种植茶叶面积3100亩,占总茶叶总面积的94%,全场可采茶园2500余亩,总产量88.3吨,亩产353公斤,亩产值213元。本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低产茶园改造;二是名优茶生产线的购置。项目总资金330万元,其中:项目扶助资金安排40万元。到目前为止,扶助资金基本到位,自筹资金也全部落实,该项目的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具体是:
低产茶园改造工程。低产茶园改造,主要技术措施是进行“三改”。一是改树。该场需要改造的低产茶园共3100亩,根据各地块树型的不同状况,采取“台刈、重修剪、深修剪”的方法,由茶农自行投劳解决,该项工作,已于2011年2月底前全部完成。二是改土。该项内容就是对已经进行了树改的茶地进行疏松土壤,增施有机肥,使土壤增加养分,此工作也于2010年底全面完成,茶场共安排项目资金28万元(其中移民资金24万元),调进茶叶专用肥186吨,每亩安排120斤,这对于改造后的茶园三年后大幅度增加产量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三是改园。该场地处丘陵山坡,没有河流,没有水塘,吃水靠打井,生产用水靠渠道,原有的一条总干渠全是土渠,到处漏水,只要天晴一周,生产、生活用水都非常困难,去年八月份,将这条主渠道架设了水泥管,从而彻底解决了茶场的用水难问题,同时,整合其它移民项目资金,共修好了四条主要交通要道的水泥路面,这对稳定人心,改善茶园耕作条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名优茶生产线的建设。改造低产茶园的目的,就是要发展名优茶,只有名优茶上规模、上档次,移民才能够大幅度增收,这是我们参观婺源、武夷山等重点茶区总结出的宝贵经验。然而,要发展名优茶,就必须未雨绸缪,名优茶的加工设备必须尽快购置。我们预计通过这次大规模的茶园低改,三至五年后,该场的名优茶将会成倍增长,大宗茶的产量也会翻倍增加,所以,从今年开始,我们就已着手名优茶生产线的建设和大宗茶规模设备的购进。到目前为止,该场共安排项目资金和自筹资金33.7万元,购进专项设备13台套。其中:80型滚筒杀青机3台、联装输送机3台,价值9.7万元;20型干燥机、热风炉5台、配套输送机2台,价值15.2万元;大型装卸机、鲜叶输送机2台,价值5万元;高效粉碎机1台,价值3.5万元。这些设备已于三月中旬全部到位,可以保证大规模的名优茶和大增产后的大宗茶鲜叶加工需要。
二、项目受益情况
本项目是一个长效产业,其效益需要三至五年后才能显现。根据该场多年的试验成效,预测两至三年后,该项目可以达到如下效益:
第一,经济效益。三至五年后,该场茶叶产量、品质、效益就会有大幅度的增长和提升。根据该场近三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其品质可平均提高两个等级,产量可增长54.9%,如果按此比例推算,到2013年,其鲜叶产量可以翻两番,亩产由2009年的213公斤增加到900公斤,总产可达279万公斤;鲜叶质量平均可达到四级,均价由现在的0.605元,公斤提高到1.27元/公斤,年鲜叶产值可以达到354万元,按全场1466移民计算,人均增收2416.9元。
第二,社会效益。该项目实施后,能够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茶叶加工向纵深方向发展,以达到做大做强茶场企业,增加企业与移民收人之目标,移民收入增加了,他们的情绪就会稳定,社会也就安宁。
第三,生态效益。该项目的实施,必将会促进该场乃至全县种茶产业的大发展,由此充分发挥茶叶涵养水源,防风固土,调节气候,绿化荒山、美化家园的生态效益。
三、项目实施的体会
定项目要尊重民意。此次项目的选定,我们是在反复调查,细致摸底,多次开会,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之上确定的,只有这样,才能知民心,看得清,定得准,才能得到移民的支持,从而调动移民的积极性。
做项目要调动民情。一是工程性项目要公开招标,绝不暗箱操作,移民知情;二是民生类项目要做好,不搞花架子,要实实在在让移民得实惠,移民领情;三是生产性项目要树典型,立样板,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算得来,移民动情。
验收项目要鼓舞民心。本项目实施共分为二个阶段,一是茶园低改阶段,二是设备建设阶段。对于各阶段的工作,我们都要有严格的要求,要定工作任务、定实施责任,定验收标准。对于每一阶段的完成情况,我们都要组织验收,而且都要有移民代表参加,在项目验收中,都进行了效益评价,使广大移民得到鼓舞。
四、发展茶项目存在的问题
实施茶叶低改、发展名优茶项目是一个长效的产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时间相对较长,资金投入相对较多,就目前来说,还存在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后续投入还存在缺口。按照茶叶低改的要求,树改以后的三年期间,移民的收入相对减少,因为,这期间要养树,不能采摘嫩枝;另一方面,三年内,还要继续投入肥、工,预计每亩在200余元,按3100算,共62万元。
产业扩面存在扶持压力。低产茶园改造在我国是一项普遍采用的、行之有效的农业措施,具有百分之百的成功把握。只要改造工序到位,肥料到位,后期管理到位,那么三年后,茶叶的产量,产值,效益就会有一个大幅度的增长。目前武宁移民种植的茶叶约二万余亩,如果通过茶场实施项目的效益带动,三年后,库区移民种植的二万亩茶叶,按亩平增加3740元算,总计可增加7480万元,以全县移民总数16万人计,仅此一项,人均年增加纯收入467.5元。但此项投入比较大,按一亩1600元的资金计算,缺口为3200万元,除用工由移民自己投入外,货币投入也不是少数,所以,扩面的资金缺口较大。
五、深层次开发茶项目的建议
要注重地方特色,培育茶树良种。我县要注重培育“宁州群体”种,发展“宁红茶”。“宁州群体”是我县的传统树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应在此基础上培育出新的良种。如县茶场在原“宁州群体”种的基础上,通过提纯复壮,培育的龙井43号、乌牛早等茶苗,在品质、产量和适应性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很大的优势。
要注重茶叶品质,突出名优茶生产。我县目前的名优茶只占总产值的0.1%,主要生产效益比较低的大宗茶、低档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县茶叶产业的发展。因此,要提高茶产业效益,就要注重茶叶的品质,强化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在生产名优茶上下功夫。根据武宁的地理地貌,以县茶场为基础,把新宁镇、宋溪、船滩建成早生生态有机茶区,把鲁溪北屏山、甫田太平山、泉口幕阜山建成高山、高档有机茶区。
要注重产业规模,增加茶叶种植面积。我县地域广阔、山水交融、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具有茶叶生长的良好条件,只要有移民资金的扶持,政府部门的支持、企业的参与,完全可以发展到10万亩的种植规模,规模就是效益,没有规模就难以形成产业,而现在全县可采茶叶面积不到5000亩。因此,政府要在茶叶基地建设、企业发展等方面安排专项资金、整合支农资金,加大扶持力度,高起点建好茶叶基地,不断扩大茶叶种植规模。
要注重龙头企业,创建茶叶品牌。我县茶叶资源分散,产、加、销不配套,严重制约产业的发展,不利于农民增收和积极性提高。要把整合资源,培植龙头企业作为茶叶产业化的重要工作来抓,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发展模式,培育我县茶叶龙头企业,逐步走上产—加—销一体化之路。茶叶产业可重点扶持、推介县茶场,利用现有的加工能力、销售能力,促其做强做大,形成龙头,产生合力,促进我县茶叶产业的发展和提升。在创建品牌方面,要抓住“宁红”这个优势品牌,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使县茶场成为我县茶叶品牌新的代言人。
要注重产业管理,组建专门机构。建议成立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高位推进,为发展茶叶产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结合实际,制订出台我县茶叶产业发展的有关规定,切实做好茶叶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确保政策、规划、措施落到实处,有效推进我县茶叶产业的发展。
要坚持一抓到底,以求产业实效。建立层层落实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实行跟踪服务、跟踪监督,用最有效的方法,最扎实的工作作风把茶叶产业做实做好,确保移民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让移民获取最大的效益。
本项目的后续工作还需要加强,项目的效益还没有显现,我们一定在省、市移民局领导和当地政府的关心和指导下,认真做好工作,扎实为移民办事,按照项目设计书的要求,善始善终地把项目实施好,用良好的效益来回报领导们的关心和支持。
责任编辑: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