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培训助学一样都不能少

2011-12-31孟现华温子荣

老区建设 2011年17期

  “提高贫困户收入水平,提高贫困人口发展能力,是扶贫开发工作的终极目标。而提高贫困人口发展能力又是稳定提高贫困户收入水平、加速贫困人口脱贫步伐的前提和关键,我们必须要把‘扶贫先扶智’落实在行动上,并在‘扶持到户’和贫困人口能力建设方面有新举措。”这是郭超彦履职宁都县扶贫办主任以来常说的话。针对宁都这个人口基数大,农村贫困人口多,自我发展能力低,各种形式的技能培训覆盖面有限,长远发展能力不强的现状,江西省宁都县扶贫和移民办积极贯彻“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厂校联合、分类培训、全面覆盖”的贫困人口能力建设方针,数年努力,探索了一条实施贫困人口能力建设全覆盖的新路子。
  
  一、“两后生”培养,扶贫、社会资金双管齐下
  
  “廖股长您好,我是赣州应用技术职业学院2008级扶贫生,学的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2010年4月学校安排我到深圳市永隆汽车维修服务分店实习,因基础知识扎实,技术熟练,工作勤奋,被老板看中,现在正式招聘我为服务部的管理人员,年薪10万元。从实习到目前工作不到一年,我已拿到8万元的报酬。昨天回赖村水西老家过年,今天我特地到县里来感谢您,当时我是在您手上办的入学手续。没你们的教育扶贫专项资金扶持,就没有我黄文峰再进校门的机会,也就没有我黄文峰和我黄家的今天!”这是2011年1月底发生在宁都县扶贫和移民办综合股办公室感人的一幕。
  “宁都县教育扶贫专项资金”设立于2007年,是专为扶持“十一五”扶贫开发重点村贫困户子女初中、高中毕业后进行“中专”和“高职”学历教育,实现“培养一个能人,带富一个家庭”目标而设立的能力建设项目。几年来,该县共筹集教育扶贫专项资金近200万元,已选送贫困户子女380余人接受“中专”、“高职”学历教育。
  “十一五”期间,宁都县扶贫和移民办结合省、市“一村一名”中专生和中高级技工培养计划,共选送了637名贫困家庭子女免费参加中高等职业教育。据不完全统计,就业后的参学贫困户家庭户均增收10000-30000元,有效地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二、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为贫困青壮年再创佳“机”
  
  “通过这个培训,我学到了许多有关服装的专业知识。以前以为做衣服很简单,只要照着样子做,参加培训以后,我才发现要在技术上不断提高、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才能在这一行业发展得更好。”参加宁都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11年“雨露计划”服装专业培训班的揭云说。揭云是梅江镇长木村一个贫困家庭的子女。
  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是扶贫部门针对农村贫困人口实施的一项培训转移就业脱贫工程。“现在的‘招工难’并不是缺人干活,而是企业招不到有一定生产技能的技术工人。经过劳动力转移培训,既能使通过培训的人员增加收入,又能解决工业园用工企业的“招工难”问题,参训人员和企业都满意。宁都县“雨露计划”培训基地、宁都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赖院生校长如是说。
  几年来,宁都县扶贫和移民办按照“切合实际、面向社会、长短结合、分类培训”的原则组织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为农村贫困青壮年劳动力提供了学习技能、促进就业、发展创业和增加收入的机会。该县扶贫系统、培训基地共同努力,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将农机等专业的培训办到田间地头,服装等专业办进车间工场,电子等专业办入工业园区,培训工作体系基本形成,影响力不断扩大。
  目前,该县的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培训规模逐年扩大,二是参与部门逐年增多,三是投入资金逐年增加,四是农民收入逐年增长。培训转移、外出务工,已成为该县贫困人口增收的重要途径,劳动力转移培训真正发挥了“培训一人、脱贫一家,转移一批、带动一片”的良好效应。“十一五”期间,该县共投入科技培训资金430多万元,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162期35078人次,其中11980人实现了转移就业,转移就业人员人均年增收5000~8000元。
  
  三、“扶贫帮困,励志助学”,重振“文乡诗国”雄风
  
  “如果没有这个基金的帮助,我父母要辛苦劳作、省吃俭用一年以上才能赚够我一个学期的费用,而且还不知如何先凑到钱交学费报名。是社会上的爱心人士给了我读书的机会,我会永远记得你们,以感恩的心去回报社会、回报家乡,做个感恩的人!”宁都中学的张艳艳同学接过5000元奖学金激动地说。这是2010年8月30日上午发生在宁都县社区扶贫研究会办公室的感人情景。
  张艳艳是梅江镇庵边村委松山小组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2010年高考以596分的优异成绩被华中科技大学录取,但因其全家6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一个人负担,大学录取通知书和6000多元的报名费让父母喜忧参半。听说有助学机构和爱心人士赞助女儿读书,全家人喜极而泣。张艳艳说的基金是“宁都扶贫易堂励志基金”。
  “易堂励志基金”个人捐资第一人潘连生先生面对体型弱小的张艳艳同学,看着华中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感慨万千:“我们不能看着这些学习成绩好、经济条件差的孩子上不了学。扶贫助学是我乐意做的事,这比一般的行善积德好。以前想助学还不知道钱给谁、如何给;现在好了,有这个励志基金来做‘媒人’和跟踪落实,出这个钱我就放心啦!今天我出一万元。你们做得好,我每年都出万把块钱来励志助学”。
  为了让会读书但因家庭经济困难读不起书的贫困户子女有书读,并帮助他们完成高中、大学学业,宁都县社区扶贫研究会以宁都县扶贫开发担保有限公司捐资为主,在县扶贫和移民办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捐助下,于2010年3月建立了集公益性、互助性、资助性于一体的“宁都扶贫易堂励志基金”。“易堂励志基金”采取一次性捐资、一对一帮扶、一对多捐助等多种形式,为有助学意愿的企业、社会组织、爱心人士推介对象、牵线搭桥,搭建一个帮困助学、奉献爱心的平台。捐资助学既可由基金会代理,也可由捐助者直接帮扶。“易堂励志基金”奖励对象为具有宁都县农村户籍,在宁都县内就学、参考的应届高考、中考和小学贫困优秀学子。
  2010年该基金募集近18万元,于当年在宁都三中举行了“易堂励志基金”首发仪式。首发式上,向全县60名(高考生、中考生、小学生各20名)农村贫困优秀学子发放了励志奖学金17.2万元。这是全省县级扶贫系统首只长期用于扶贫助学的专项基金。
  易堂励志奖学基金启动仪式上,县社区扶贫研究会会长、易堂励志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宁永红赋诗一首:
  扶贫奖学亦扶优,启动资金扎实筹。
  慷慨解囊捐巨款,爱心人士万民讴。
  
  四、建设扶贫学校,培养、培训一个都不能少
  
  为适应新时期新阶段扶贫工作的需要,切实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构建企业用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互通对接平台,努力探索“扶持到户”扶贫工作新途径,宁都县扶贫和移民办于2009年7月向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扶贫技校的动议。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建校事宜,县委书记王扬金亲自主持召开县委常委会,专题听取扶贫办的汇报并研究建设扶贫技校的可行性,会议就校址选定、土地征用、师资配备、规划设计、资金筹集、组织机构等形成会议纪要,交由相关部门协调落实。“建设全国第一所县级扶贫职业技术学校”被列入2010年、2011年的《宁都县政府工作报告》,也被列入2010年、2011年县委、县政府每月督办的民生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
  现在,扶贫技校已完成土地征用、规划设计、施工招标、监理招标等前期工作,施工建设即将开始。拟建中的宁都县扶贫职业技术学校规模:住校生总数为1100人,其中学历教育学生800人,职业教育的短期培训人员300人。规划占地(政府已划拨)56亩,建筑面积16500平方米,预算一期投资1600万元。
  届时,学校能为全县所有需要培养和培训的贫困人口提供全免费就学和培训,彻底解决因招生名额限制导致贫困户子女失去培养、因培训年龄限制导致贫困户劳动力失去培训机会的问题,真正实现贫困人口能力建设全覆盖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