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主动避灾
2011-12-31
老区建设 2011年17期
我县自今年7月份启动避灾移民搬迁工作以来,在省、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扶贫和移民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主动避灾,始终把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作为改善民生民本的首要任务,作为致力绿色崛起、建设幸福武宁的重大工作抓紧抓实,全面开展了宣传发动、调查核实、避灾对象确定和搬迁安置工作,通过两个月以来的努力,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一、当前工作进展
经县国土资源部门去冬今春调查摸底,确认全县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人数为13720人,已全部列入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五年实施规划。2011年市下达搬迁任务数为2052人,通过深入调查、核定、公示,采取集中、分散和就近相结合的安置方式,目前已落实避灾移民搬迁对象556户2427人,其中集中安置213户775人,分散安置343户1652人。集中安置在6个乡镇建有7个集中安置点,213户775人均在本乡镇范围内集中安置;分散安置的,搬迁到本县范围内有295户1426人,到外县投亲靠友安置的48户226人。分散安置人员中选择县城、集镇购、建房屋的有212户,1025人,选择条件较好的村庄就近搬迁安置的有112户521人;在本乡镇内租房安置的由19户106人。截至9月5日,7个集中安置点中5个已完成“三通一平”,正在分户建房;分散安置中有214户完成了房屋主体工程(含购房户),有86户一至二层在建。
二、主要工作做法
1、立足县情,工作定位上实行“三结合”。围绕避灾移民搬迁“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的目标,立足武宁实际,坚持群众自愿、政府主导、轻重缓急、整体搬迁工作原则,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三结合”的工作思路,即:在搬迁方式上,做到实施地质灾害区移民搬迁与深山区移民搬迁相结合,按照“生存、生活、发展”的理念,始终把实施避灾移民搬迁作为改善农村居住条件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安置方法上,做到集中安置、分散安置和就近安置相结合,对地灾易发区及交通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群众要求迫切的重点区域,区别对象的不同和条件的差异,坚持灵活操作,力争多搬快搬,最大限度地保障地灾易发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在集中安置点的选址上,坚持与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尽可能地整合交通、水利、电力等涉农资金,尽量做到近路、近水、近电、近田、近学校、近医院,着力加强水、电、道路、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实现脱险难题与脱贫难题并解,全力改善移民搬迁后的生产生活条件。
2、围绕目标,工作措施上推行“四个强化”。一是强化宣传引导。为快速推进搬迁工作,我县开展了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发动工作。截至日前已制作发放宣传手册2000多册、宣传单8000多份,印发工作简报3期450份,出动宣传车进乡入组巡回宣传67次,悬挂横幅52条,并在电台开辟专题栏目进行滚动播放。通过广泛深入的宣教,工作人员上门到户、宣传资料发放到户、政策规定宣读到户、群众疑虑解释到户,增进了广大农民对政策的理解水平,使避灾移民申请搬迁的积极性和热情空前高涨。二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避灾移民搬迁领导小组,有任务的乡镇均成立由乡镇长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了县领导挂乡、成员单位包乡、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三级联动、多方配合的工作格局。三是强化工作保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避灾移民搬迁工作,在用地、税费:信贷、就学等方面制定了优惠政策,在人、财、地上给予大力倾斜,目前已落实配套资金160万元,安排专项工作经费100万元。同时,将避灾移民搬迁工作列人对乡镇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落实乡镇为主体组织实施主体,实行属地管理,明确乡镇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具体责任人,并确定了专人具体负责。四是强化督查巡查。建立“一句一报告、一月一通报、一季一调度”和适时召开现场会的督查制度。8月7日至15日,县委县政府组成2个工作组下村人户核实调查搬迁对象,掌握情况和督促进度。9月2日至5日,县领导小组抽调成员单位38人组成8个工作小组对避灾搬迁等“三农”工作进度情况进行专项督查。
3、严格程序,项目实施中把好“五道关”。一是把好搬迁对象审核关。移民对象的认定实行全过程阳光操作,严格按照“户申请、村推荐、乡审查”程序,张榜公示两次以上无异议后,县国土资源局逐户审查,县扶贫和移民办审核,再报县领导小组审批,并在审批之后对避灾移民搬迁对象进行再次公示、旧宅拍照留存。二是把好工程建设规划关。按照与小城镇建设规划和新农村相结合的要求,做到科学规划、慎重选址,采取“五统一分”的方法(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资金管理、统一竣工验收和分户自主建房),不搞“一刀切”,允许先建一层或两层,但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做到尽量使用非耕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严格禁止占用基本农田。三是把好工程建设质量关。对集中安置建房的,由规划、设计、质监、监理、安监等责任主体,严格按程序履行职责,层层把关;分散安置建设建立监理巡查制度,重要工序实行监理旁站施工,确保安置户春节前人住新房,住上放心房,住上舒适房。四是严把资金发放关。县财政部门千方百计落实工程建设资金并及时拨付。同时,强化资金管理,坚决杜绝挪用、挤占资金的现象,确保资金的正常运行和专款专用。五是把好搬迁工作监督关。建立农民监督员制度,实行村民理事会全过程参与管理,全面接受社会监督。
4、突出民生,配套政策上推行“六项举措”。为加大工作推进,我县在配套政策上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措施。一是对家庭特别困难的避灾移民建房采取“六个一点”,即:自己出一点、贴息贷款借一点、民政救济一点、社会捐助一点、政府补助一点、部门实物帮扶一点的办法解决建房资金不足问题,以帮助搬迁农户至少建一层的目标。二是组织成员单位党员与避灾搬迁移民困难户建立联系帮扶制度,实行“一对一”的脱贫帮扶,优先安排职业技能培训,优先提供创业资金支持。三是对进城、集镇购房的安置户,凡有经商、开店意愿的,要求工商、税务等部门优先办理证照手续,减免、优惠相关税费。四是对剩余劳动力在工业园区就业的积极协调落实厂家,并提供就业免费培训。五是在县工业园区就业的避灾搬迁移民工,可优先安排廉租房。六是加大对避灾移民户小额贷款扶持力度,小额贷款中心要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避灾移民户提供5万元额度以下的担保贷款,重点扶持他们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服务员。通过以上配套政策的扶持,切实解决了安置户的生活生计问题,解决了安置户的后顾之忧。
三、几点建议和要求
1、请求继续加大对我县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安置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我县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人数达13720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落后,拟在五年内全面完成避灾移民搬迁,加强水、电、道路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切实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但以我县现有财力很难确保项目的整体推进,建议上级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交通、水利、电力等涉农资金的安排使用上,向我县避灾移民安置地区给予关照和倾斜,以便配套推进和完善安置地区的公共设施,改善移民搬迁后的生产生活条件,确保他们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让地质灾害易发区群众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
2、请求上级部门解决我县用地指标。①我县今年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灾后异地重建需解决用地指标2132亩,急需解决用地指标1498亩,其中耕地958亩;②江西省绿色照明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第三期)7个节能灯(LED)生产项目、武宁县庐山海国际养老(养生)中心项目、武宁县影视文化项目请求列入省重大调度项目,凌成兴常务副省长已作指示,目前正在申报项目立项和用地预审,三个项目总用地面积为4400亩,今年需解决用地指标2100亩;③为全力推进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工作,需解决用地指标708.66亩其中耕地330亩;④永武高速公路武宁二桥连接线(宋溪至修水线段公路改造)项目需解决用地指标160亩。其中耕地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