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作方法推进移民搬迁
2011-12-31
老区建设 2011年17期
实施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工作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我省继实施“光明·微笑”工程、“先心修复”工程之后又一德政工程。修水县是全省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危害严重的县份之一,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我县创新思路,勇于探索,克难奋进,扎实有效地开展了避灾移民搬迁各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年9月6日,省政协副主席、省政府党组成员胡幼桃到修水调研考察,对我县避灾移民搬迁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不少灾区群众称赞:“移民搬迁,党恩浩荡。”
一、领导重视,高位推动
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工作是一项责任极其重大的政治工程、生命工程、民心工程,我县对此高度重视。一是成立了高规格的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县政协主席任常务副组长,县委常委、统战部长为副组长,县扶贫和移民办、矿业资源管理局、国土资源局、财政局、城乡建设局等19个单位为成员单位,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步调,高位推进。二是建立了两套责任体系。一套是县、乡、村下级对上级负责的责任体系。主要是落实好对象、落实好安置地点、落实好宅基地、落实好建房进度和质量,确保按时搬得出。今年有搬迁任务的27个乡镇与县委、县政府签订了责任状,明确乡镇长为第一责任人,负责本辖区的避灾移民搬迁工作。另一套是县直部门分工负责集中安置小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建设的责任体系。动员全县上下,协调方方面面,齐心协力抓好避灾移民搬迁工作。有关部门把集中安置点配套建设当作“份内之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落实优惠政策和帮扶措施。
二、广泛宣传,核准对象
我们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反复宣传地质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反复宣传省委、省政府对地质灾害区群众的亲切关怀,反复宣传避灾移民搬迁的有关政策,反复宣传移民与接受地群众共同致富的典型事例,力争使其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确保群众自愿搬迁,力求隐患点整体搬迁。不少灾区群众说:“大家都想搬,就是没指标。”同时,我们还组织扶贫和移民办、矿管局、规划局、建设局等部门,就避灾移民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基本掌握了地质灾害区群众的分布情况和思想动态。这些人群分布在全县34个乡镇193个行政村。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修水县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规划》,制订了《2011年避灾移民搬迁工作方案》。在审定移民对象时,严格执行逐级申报审查制度,即先由群众自愿申请,村组张榜评议,乡镇审查把关,再由县领导小组审核批准。今年避灾移民核定为379户1715人,他们分布在27个乡镇84个行政村,主要集中在白岭、全丰、黄坳、漫江等重灾区。目前,移民户与迁出地乡镇政府签订了搬迁协议,分户建立了台档,确定了安置方式和去向。
三、因地制宜,妥善安置
根据农村实际和群众意愿,我县采取5种安置模式,破解了“人往哪里去”的难题。对经济条件较好、有生活来源的农户,引导到县城或集镇实行“务工经商,城镇安置”;对在一个行政村内隐患点较多、人口规模较大的农户,引导到中心村实行“统一选点,集中安置”;对零星分散、户数较少的村庄,实行“村内调剂,就近安置”;对特困农户,采取购置当地村民旧房,实行“投亲靠友,分散安置”;对符合五保条件的老弱病残者,实行“五保老人,敬老院安置”。不管采取哪种安置方式,群众乐意就行;不管搬到哪里,群众自愿就行;不管新房旧房,适于生活就行。对集中安置点做到“四个结合”、“四个不准”。“四个结合”,即避灾移民安置与城镇建设、深山移民扶贫、农村危房改造、灾后倒房重建相结合。如白岭镇、漫江乡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建立安置点,扩大了集镇规模。黄坳乡龙峰村将8户地质灾害搬迁户、9户农村危房改造户、3户倒房重建户统一规划集中建立灾民安置点,既节约了土地资源,又降低了基础建设成本。“四个不准”,即不准在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区建房,不准在行洪道周边和靠近河道建房,不准切坡建房,不准在易发洪涝的低洼地建房。所有安置点都经过矿业部门的地质灾害评估。今年初步确定11个集中安置点,目前4个安置点已开始启动建房,4个点完成“三通一平”,3个安置点正在规划设计。移民建房实行“五统一分”,即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资金管理、统一竣工验收和分户自主建房。
四、把握政策,规范操作
一是制订了资金管理办法。严格执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开展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工作的通知》(赣府厅字[2011]92号)精神,加强资金管理,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专人管理、封闭运行。对人均4000元补助资金,集中建房户确保人均3500元直接打人移民个人账户,分散建房户和分散购房户人均4000元全部打入移民个人账户。严明财经纪律,确保做到“四个不”,即不吃一顿饭,不饮一杯酒,不吸一支烟,不挪一分钱。二是对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三不两走一平”措施。“三不”,即不再安排基础建设项目,不再审批建房用地手续,不准再新迁入人口。“两走”,即移民搬迁后,必须户口迁走,财产搬走。“一平”,即原有旧房拆平。为彻底消除地质灾害区的安全隐患,我们把拆除旧房工作作为一个关键环节来抓,先签订拆旧承诺书,再确定移民指标。
五、精心组织,强化督查
为有序推进避灾移民搬迁工作,我们严把工程进度、督促检查两道关,一步一步地抓好落实,一着不让地跟踪问效。一是倒排工期,抓进度到位。这项工作一开始,我们就制订了工作时间表,要求7月25日前完成核定搬迁对象,8月10日前签订好搬迁协议,8月25日前落实安置去向,8月底启动移民建房,9月建好一层,10月完成主体工程,11月完成装修、搞好基础设施建设,12月完成档案收集、组织有序搬迁,2012年汛期前完成旧房拆除。同时,每个月制订具体的。工作安排表,要求各乡镇、各单位对照安排表,倒排工时,逐日落实。二是定期督查,抓质量到位。移民安置质量的好坏,关系到移民今后的生存和发展。为此,我们始终把建房质量作为重点定期督促检查,做到每周一检查,半月一通报,一月一调度。同时,建立现场办公会制度,根据督促检查中发现的困难和问题,由县领导小组主要领导牵头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有关乡镇现场办公,协调解决。
我县避灾移民搬迁工作在探索中前行。我们将在省市的关心和支持下,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把这件好事办实、实事办好,向省委、省政府交一份满意的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