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农民致富“金枝玉叶”

2011-12-31钟兴

老区建设 2011年19期

  上犹县五指峰乡位于江西省赣州市西部,西接湖南省桂东县,北靠遂川县,南连崇义县,为两省三县交界处。全乡国土面积240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8660多人。“十一五”以来,先后有7个村列入扶贫开发重点村;1995年8月兴建龙潭电站,淹没了峰象形、晓水两村大量的耕地,392户1804人成为水库移民(其中乡内安置274户1288人)。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五指峰乡以温和的气候、充沛的雨水、高山常年云雾缭绕的优越自然条件素有种茶、产茶的传统。但传统的茶叶种植长期以来是靠天吃饭,管理粗放、效益低下。一是茶园管理水平低,资金投入少,茶园普遍质量不高,优质高产茶园基地建设滞后;二是茶叶单产水平不高,单位产值较低,平均单产不到30公斤,与全国61公斤和全省57.4公斤水平相比差距较大;三是各自为阵,无序竞争,从而降低了品牌形象和总体竞争优势;四是茶叶企业偏重自身效益,忽视了茶农的增产增收,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户种茶的积极性,也制约了茶叶企业自身的规模化经营和发展;五是营销体系滞后,基本上是县内自销。
  二、主要做法
  为解决传统茶叶种植存在的水平低、产量少、效益差问题,该乡党委、政府干部深入市场搞调研、进村入户做宣传,明确了“基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产品品牌化”茶叶发展思路、确定了“生态、绿色、有机、特色”茶叶发展方向,将茶叶作为主导产业持之以恒抓实抓好,促成茶叶发展质的飞跃,破茧成蝶。
  (一)科学规划。在对全乡茶叶适宜种植区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区域布局、相对连片、形成规模的要求,结合县茶叶规划和旅游建设规划,因地制宜,科学制定了《五指峰乡2009年--2013年茶叶发展规划》,把全乡规划为高峰、鹅形、晓水、黄沙坑四个茶叶板块,明确了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形成有序发展态势。在茶园发展上,按照规划逐步实施、分步建设的原则进行,如梅子坑600多亩有机茶基地,用了三年时间,基本成为高产茶园。严格坚持种植规范和标准开挖种植沟、定植茶苗、技术管理,力争做到“规划一片、建成一片、巩固一片、受益一片”。
  (二)强化措施。一是加强领导。该乡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安排一名副职领导专管茶叶生产,负责全乡茶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规划、指导、监督等工作;建立了乡村干部包点联系机制,按“定人员、定任务、定时限”的要求,乡班子成员、驻村干部、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分别联系1个示范基地(茶叶企业)建设。二是严格考核。按照茶叶发展考核方案,每年茶园建设结束,乡里都组织对新建茶园进行逐一检查验收,对完成任务的给予奖励,没有完成任务的给予处罚,确保茶叶生产有人抓、有人管。2010,对5个完成茶叶种植任务的村分别奖励1000元,未完成任务的2个村分别罚1000元。三是奖补推动。为了进一步充分调动广大茶农的生产积极性,对新发展茶园的,除免费提供优质茶苗外,对新开连片100亩以上茶园的每亩奖励50元;对连片10亩以上、符合退耕还林要求的按退耕还林补助政策扶持;鼓励宜茶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适当向茶叶专业大户集中,该乡扶祥金、张焕澜等茶农通过承包、租赁等方式,流转土地1000多亩种植茶叶。四是技术指导。及时组织茶农集中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种植管理技术;每个村派驻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实行技术人员包地块、包农户,从整地、开沟到茶树栽种及栽后管理进行全程技术服务。
  (三)培育龙头。龙头带动是茶叶发展的一个关键。该乡从政策上引导、资金上支持、项目上扶持、技术上服务,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强了龙头企业的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五指峰忠誉有机茶有限公司是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公司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和“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以合作、合同等形式完善利益机制,与70多户茶农签订了长期的种植和收购合同,带动了125户农户发展茶叶生产,既使企业自身得到壮大,又让群众得到效益,得到实惠,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茶叶。
  (四)创新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连接群众与市场的有效途径,可以帮助农户抵御一家一户分散生产带来的市场风险。2007年,该乡引导钟文、张继忠等种植大户与茶农率先成立上犹县五指峰有机茶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创造“五统一”机制为种植户提供优质服务:统一平价供应药、肥等生产资源;统一组织技术培训;统一标准化生产;统一协调采摘;统一按照合同收购。目前,五指峰高山有机专业茶合作社有成员63户,茶叶面积2000多亩,带动了130多农户发展茶叶。
  三、初步成效
  近年来,该乡结合自身自然条件、产业基础,大力实施“生态发展、绿色崛起”主战略,坚持“基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产品品牌化”思路、“生态、绿色、有机、特色”方向,招商引资与全民创业、政策带动与市场驱动并举,采取产业发展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模式,大力发展高山有机茶,以茶叶产业化发展努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打造名符其实的茶叶重点乡,截止去年底,该乡茶叶面积达到6000亩,人均茶园0.7亩,茶叶产业发展走上良性发展道路,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茶叶成为农民致富的“金枝玉叶”。
  (一)产业基地得到进一步壮大。高峰茶场、梅子坑有机茶基地等基地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形式多样发展新基地,如鹅形村扶祥金的云雾茶叶基地,除自己租赁200亩土地种植外,还通过协议合作的形式动员农户加入基地,统一种植;张焕澜用股份合作形式开发光菇山、瑶坑子茶叶基地120亩。
  (二)优良品种得到进一步推广。为提高产业品质,提升产品附加值,该乡严把种苗准入关,不断推广良种。2002年以来,先后推广福鼎大白、大毫、龙井43、银霜、乌牛早、金观音、黄观音、金牡丹等品种,成活率达90%以上,种植质量明显提升。该乡生产的高山有机茶系列高峰剑绿、高峰银毫、五指峰毛尖、五指峰银针、五指峰高山云雾茶等名优茶在各类评比中屡有斩获,如高峰绿茶在江西省第三届绿茶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2011年,该乡茶叶通过了有机产品认证。
  (三)销售合作得到进一步发展。该乡现有茶叶市级龙头企业2个,省级扶贫龙头企业1个,茶叶专业合作社3个。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和“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促进产业良性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以合作、合同等形式完善利益机制,与茶农签订长期的种植和收购合同,通过统一技术标准抓质量,最低保护价收购鲜叶等生产服务体系,促进茶叶产业“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四)茶农增收得到进一步提高。五指峰高山有机茶以“形美、色翠、味浓、香高、汤绿”而闻名,因有机、绿色、生态特质提升了产品附加值,目前精品名优茶市价0.5公斤可达1000余元,每亩茶叶产值可达1.1余万元;有的农户光卖鲜叶收入就高达4万多元,最高鲜叶亩产收入达到8000多元,收益是水稻等其他作物的数倍。如该乡黄沙坑村2006年受台风影响,全村1846口人不同程度受灾。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村“两委”集思广益,利用常年云雾缭绕、山高水清适合发展高山有机茶的优势,鼓励农户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到目前为止,全村已种植标准化茶园1516亩,建设现代化加工厂一座,年产干茶4.3吨,年产值逾千万元,人均增收近千元。张继忠创办的五指峰梅子坑茶场2008年被评为省级扶贫龙头企业。昔日的贫困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产业村,被冲毁良田已成为一片片绿油油的茶园,倒塌房屋变成了一栋栋崭新的楼房,中断的交通被一条条平坦的道路取代。
  责任编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