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江西省新阶段农村扶贫开发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1-12-31江西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

老区建设 2011年19期

  编者按:江西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的调研报告——《关于江西省新阶段农村扶贫开发情况的调研报告》,对江西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详实调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新阶段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报告得到了中共江西省委书记苏荣的肯定性批示。现将报告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根据省政协201 1年:工作要点安排,7月下旬至8月上旬,省政协副主席郑小燕带领社会和法制委员会调研组,就“我省新阶段农村扶贫开发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在听取了省扶贫和移民办负责同志的情况通报后,深入到吉安市永新县、吉安县和上饶市横峰县、余干县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吉安市、上饶市扶贫和移民办负责同志和四县党委、政府的情况介绍,与有关职能部门、乡(镇)村负责人和扶贫龙头企业负责人、农民代表进行了座谈交流,实地察看了部分扶贫项目。
  一、江西省扶贫开发工作基本情况
  我省现有2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增加贫困户收入为目标,开展以整村推进、移民搬迁为主体,以产业扶贫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两翼的扶贫攻坚工作,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成效。
  1、实施整村推进,重点贫困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以3069个重点贫闲村为单位,实施以改善基础条件、促进产业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稳定解决温饱为重点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计划。“十一五’’期间,省本级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3.3亿元,每个重点村五年安排50万元左右,共帮助重点村修建道路1.5万公里,解决饮水困难人口38.1万人,新增可灌溉基本农田110万亩,重点村的基础设施建没得到加强,而貌得到改善。卜饶市以“六到户”工程为抓手,共完成610个重点村的整村推进任务,重点村基本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用清洁能源”的目标。
  2、推进移民搬迁,条件恶劣地区贫困群众的生存环境显著改观
  为从根本上解决易发生灾害地区贫困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按照“搬得出、稳得住、逐步富”的目标,采取集中安置、分散安置等形式,对身处库区、深山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的贫困群众实施移民搬迁扶贫。“十一五”期间,省本级共安排移民建房财政补助资金9.25亿元,累计搬迁移民26.63万人,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2262个,移民户居住环境得到显著改观。永新县把移民集中安置点纳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进行建没,共搬迁移民1403户6322人,兴建移民集中安置点35个。
  3、拓展产业扶贫,贫困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根据各地资源优势和农业发展现状,扶持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建立科技扶贫示范点,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完善扶贫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发展,加快贫困户脱贫步伐。“十一五”期间,全省投入产业开发扶贫资金2.5亿元,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覆盖范围内的贫困农户户均增收2000元。吉安县通过财政补贴、建立信贷担保联合体、建立自然灾害保险、实行贷款贴息和建立村级产业发展资金等多种措施,扶持贫困农户发展葡萄、肉鸡、肉牛、肉猪等致富产业,扶贫产业已覆盖全县70%的贫困户。
  
  4、加强“雨露计划”培训,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
  坚持扶贫与扶智并重,把提高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摆在重要位置,大力实施“雨露计划”,通过“订单式”、“对接式”等多种培训模式,推进扶贫培训和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十一五”期间,省本级共投入“雨露计划”培训资金1 05亿元,累计完成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和贫闲户“两后生”职业学历培训共25万人,基本达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
  5、坚持礼会参与,扶贫开发合力得到增强
  通过抓好部门单位定点扶贫、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各类企业参与扶贫、社会各界支持扶贫四大主体,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扶贫开发的良好局而。“十一五”期间,全省共筹集各类社会扶贫资金33 73亿元。余干县、横峰县充分发挥挂点扶贫单位的作用,争取项目扶持资金分别达3382.2万元和2000多万元。
  二、江西省扶贫开发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省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好地满足全省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目标和要求相比,面临的困难还比较多,扶贫攻坚任务仍十分艰巨。
  1、贫闲人口规模仍然较大,扶贫成本逐步提高。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自然条件比较差、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落后、社会发育滞后的偏远地区、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地区。并且,大部分贫困人口文化素质偏低、自我发展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弱,帮助这部分贫困人口在稳定解决温饱的基础上脱贫致富,需要付出更大的礼会成本。
  2、农民致贫返贫因素呈现多元化,返贫现象比较突出。扶贫开发使一部分人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巩固温饱的任务还很艰巨。自然灾害、市场风险、因病、因学等致贫、返贫因素交织在一起,成为贫网农户的经常性威胁。此外,建设征地、环境污染、资源开发、农产品价格不稳定等一些因素也可能导致新的贫困群体产生。同时,初步解决温饱的人口群体因为贫困标准线较低,存在极大的脆弱性,也容易返贫。
  3、扶贫投人偏少,补助标准偏低。整村推进每村每年只有10万元,相对于贫困村急需完成的诸多建设项目来说,资金太少,只能先解决群众受益而最广泛的基础设施问题,而产业发展、环境改造等项目难以实施。上级项目普遍要求资金配套,一些贫困县为了争取到项目只能假配套,造成投入先天不足。农村金融服务产品供给短缺,贷款门槛过高,到户贴息资金难以落实。移民建房每人补助3500元,补助标准偏低,少数贫困户搬迁困难。劳动力转移培训部分工种补助标准过低,培训质量有待提高。
  4、基础设施建设仍很薄弱,抗灾能力较差。贫闲地区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与扶贫开发的目标要求有较大差距。至2010年底,全省仍有3.3%的自然村尚未通公路,18%的农户没有安全饮用水,21%内行政村没有卫生室,50%以上的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抗灾能力弱。
  5、扶贫开发工作缺乏有效衔接,影响到扶贫的实际效果。少数地方、行业、部门、单位对扶贫开发存在思想认识偏差,重视程度、工作力度和实际效果有较大差异。南于缺乏有效制度和工作机制保障,扶贫开发实际工作中存在“单打一”的现象。有关单位在扶贫工作联系、项目对接、资金整合等方面仍然不能形成有效合力,时常出现各搞各的规划,各确定各的项目,各下达各的资金,往往造成有的项目几家单位扶持,而有的项目又无人扶持的现象。
  三、推进新阶段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以卜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推进我省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提出如下建议:
  l、科学制定我省“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根据国家201l一2020年扶贫开发纲要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我省实际,科学制定我省
  “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并制定好专项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扶贫规划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持衔接。在编制扶贫规划中,要根据国家纲要提出的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开发主战场的部署,科学划分省级连片特困地区,将没有纳入国家连片特困地区的重点县和其他老区贫困县归入其中统筹资源给予重点扶持。各地要根据省扶贫规划,制定和完善本级扶贫规划,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
  2、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搞了十年,各级政府应当认真总结经验,实事求是地调整工作部署,切忌平均使用力量,应进行分类扶持。划‘基础条件较好,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已经达到脱贫标准的,应鼓励其脱贫出列,努力奔小康;对基础条件较差,贫困人口较多,脱贫难度大的县,应作为全省扶贫开发的主战场,新增的扶贫资金和经济实力强的帮扶单位应集中到脱贫难度大的地方。对剩下的贫困人口也应进行分类扶持——对丧失劳动能力且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户,列入最低生活保障范畴;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开发式的扶贫,帮助其摆脱贫困现状;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贫困户,实行移民整体搬迁。
  3、加大投入力度,促进输与造血有机结合。在积极争取国家加大对我省扶贫投入的基础卜,调整各级财政的支出结构,建立各级财政扶贫资金随财力增长而逐步增加的长效机制,并通过财政贴息、项目补助、以奖代补等手段,引导令社会增加扶贫投入。要着力落实好国家新出.台的扶贫纲要关于“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以下(含县)配套资金”的规定,实现贫困地区扶贫项目财政全额投入。适当提高贫困线标准、移民搬迁补助标准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种补助标准,落实专项扶贫到户资金。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丰富金融品种,降低贷款门槛,扩大信贷扶贫投入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小额信贷试点、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和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担保机构,切实帮助贫困户解决发展生产筹资难的问题。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扶持修建小微型水利设施。加快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和灌溉排水泵站的更新改造。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积极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快贫困地区公路建设,实现村村通公路。建立和完善基础设施建后管理和维护制度。
  5、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调整优化贫困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帮助贫困乡村、贫闲农户按照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合理开发当地资源,逐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建立产业扶贫专项投入资金,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绿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农业,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推进产业化经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文化教育,着力打造新型农民。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产业能人的发展,在贷款、基地建设和劳动力培训等方而予以支持,带动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致富。
  6、整合各方扶贫资源,使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以资金政策为手段,以项目建设为切人点,以稳定脱贫为落脚点,有效整合各类扶贫资源,整合部门和行业力量,实行渠道不变、管理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发挥合力。要将扶贫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有效增强区域整体发展能力和“造血”功能。建立和完善财政扶贫资金整合绩效考评体系,促进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整体效益的提高。鼓励各地开展整合扶贫资源试点工作。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健全扶贫项目前期工作和动态监测以及事后评估制度,确保扶贫资金安全并充分发挥效益。
  7、发动各界力量,积极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积极动员各部门、各单位和全社会参与扶贫工作,推进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形成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在现有定点扶贫的基础上,建立经济强县与老区贫困县结对帮扶制度。尽快出台我省公益事业捐赠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完善社会捐赠减税免税政策,增强社会慈善意识。建立健全慈善奖励表彰制度。新闻媒体要加强对扶贫典型经验的宣传报道,在全社会营造扶贫济困、乐于扶贫开发的良好氛围。
  8、打好革命老区牌,争取国家对江西老区建设的支持。充分发挥革命老区的政治资源优势,打好老区牌,争取国家从政策和制度层面加大对江西革命老区的扶持力度。积极推动国家层面制定中央苏区振兴规划,以贫困地区的交通设施、水利设施、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等为重点,精心谋划项,做好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汇报、衔接工作,从中争取更多的扶贫项目和资金,造福老区人民。
   9、出台扶贫开发地方性法规,将扶贫开发纳入法制化轨道。在推动同家扶贫开发立法的同时,根据我省实际,组织有关人员开展相关调研、论证工作,适时出台我竹扶贫开发地方性法规,为扶贫外发提供坚强的法制保障。
  10、强化责任落实,切实把扶贫开发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进一步强化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落实领导责任、单位责任和个人责任。完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各级扶贫办综合协调、组织实施、督促检查的作用。加强基层扶贫队伍建设,对贫困人口全而建档立卡,实行动态监测,确保各项帮扶政策卅施落实到户。把扶贫开发工作情况列入小地区、本部门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将其作为干部考核任刚的重要依据。建立奖惩机制,根据符地完成工作的情况,奖优罚劣。
  责任编辑: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