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辛亥年的劣质娱乐

2011-12-31曹寇

董事会 2011年11期

  这场革命是为了权益,不把这个说清楚,即使范冰冰李冰冰一起上,这部电影也是没有基本道义的,在所谓“艺术性”上,《辛亥革命》的叙事能力尚且不如导演张黎的电视剧《走向共和》。
  
  历史爱好几乎是人类的共性。据说这是因为历史指涉“我们从哪里来”这一终极问题。也就是说,历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过去的事儿”。而是与现实及未来相互作用彼此交错的时空存在。不过中国人对历史的热情却颇为独特。一方面是人类共性使然,另一方面是中国历代修史都是根据胜王败寇的原则进行的,信史难得,悬疑太多。
  但正是这样一个健忘和与真相无缘的民族,眼下的历史热却如火如荼。图书市场的畅销书多与历史有关,然后是铺天盖地的探索发现百家讲坛。充斥荧幕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网络上无处不在的借古喻今……全民这一旷日持久的业余爱好已持续多年,至今方兴未艾,何故?窃以为“潘多拉效应”是其一。即越是真相稀缺。越是无法获取真相,追寻真相的好奇心就越重。事实也很清楚,在这场历史热潮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是民间力量和“他山之石”,比如剑桥中国史、黄仁宇和唐德刚二位先生的著述。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对当代社会认知、评判的权力没有像对待历史那样有所下放,人们对正在经历的时代无权置喙,规避现实,发思古之幽情就安全多了。文学和电影的现状也大致如此。
  此情此景,恰逢辛亥革命一百年,拍这么一部史诗电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辛亥革命确实是一部史诗。一群忧国忧民的国之精英,一群坚毅儒雅的青年才俊,一群蟒袍补褂却慧眼卓识的封建官僚,他们用行动回答了李鸿章“中华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垂暮预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种类似于“反清复明”的口号在电影《辛亥革命》中基本没有出现。从统战和现今民族关系上来看,虽然失实,或许也未尝不可。不过,对于保路运动这一导火索有意无意的淡化则是万万不该的。革命的导火索既非孙中山十次失败的武装起义,亦非武昌几位军官的临时起意。而是保路运动。也可以说,辛亥革命是一次维权行动产生冲突继而导致的多米诺现象(各省纷纷响应独立)。洋务运动以来的思想启蒙和对满清政府与日俱增的失望情绪。使国人尤其是开明之士深刻意识到,满清贵族已经不再具有维护中华民族利益的能力和主观愿望,他们的一切举措仅仅是为了保证满蒙贵族利益的世袭罔替。“驱除鞑虏”的原因在此,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亦源于此。说白了,这场革命是为了权益。
  不把这个说清楚,即使范冰冰李冰冰一起上,这部电影也是没有基本道义的。当然。这属于所谓的“思想性”问题。在所谓“艺术性”上,《辛亥革命》的叙事能力尚且不如导演张黎的电视剧《走向共和》。后者的历史流水账叙述得扣人心弦,而前者的叙事能力完全被几个人物的野心、情绪和情感左右和篡改。
  虽然自《走向共和》以来,观众普遍看好孙淳饰演的袁世凯,但本人始终觉得即便袁世凯奸诈如斯,亦不至于如此轻浮和面具化。至于赵文瑄版孙中山,还是不论为妙。本人尤其难以接受成龙饰演的黄兴。黄兴可非一介武夫那么简单,其人坚毅冷静是出了名的,就理性来说,远胜于孙中山。成龙带着一帮人攻打两广总督府,那是黑社会抄家的架势。至于他那场和刺客之间熟稔的打戏,看不出来除了为这个演员量身定做之外究竟有什么价值。而林觉民的《与妻书》,不是靠英俊脸蛋和装酷表情能表达的。台湾相关纪念视频中,一个男中音仅仅读了这封著名信札的开头部分就足以让人潸然泪下。
  娱乐可以至死,但本人觉得最好不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