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刊速览
2011-12-31
董事会 2011年12期
Bloomberg
Businessweek
2011年11月
石油巨头瘦身
文/Joe Carroll
一度崇尚纵向一体化的石油巨头们为了追求利润纷纷开始剥离炼油等业务。
对于马拉松石油公司(Marathon Oil)的总裁Clarence P. Cazalot Jr.来说,转折发生在2008年中旬:其炼油厂第二季度的利润大幅下跌,数额超过10亿美元。而与此同时,原油持续上涨,在2008年的夏季达到了空前的高价位:147.27美元/桶。怎么会这样?因为这家总部位于休斯顿的公司用于生产汽油的原油有95%购自竞争对手,而它自己拥有的2300口油井要么距离工厂太远,要么开采的原油种类不对。
Cazalot觉得是时候终止精炼石油业务,专注于石油开采了。“没有一个CEO希望自己的公司越运行越小,但是必须考虑股东的意愿。”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从原油到加油站”的商业模式也越来越多地被行业内部人士和华尔街分析人士质疑,认为该商业模式拖累了公司的利润和股价。这一纵向一体化的商业模式兴起于19世纪晚期,由洛克菲勒首先尝试。
康菲石油(ConocoPhillips)也采取了类似马拉松石油的行动。这家全美第三的原油生产商计划明年将炼油业务分离出去,这一举措将带来200亿美元的股东价值。同期,华尔街也在给BP施压,建议BP出售一系列燃料炼制工厂,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认为这样做可以为BP带来相当于半年的利润。
Cazalot曾经是积极的一体化支持者,但如今他表示,石油行业不存在真正的一体化。而康菲石油CEO James J. Mulva告诉分析师:公司坚持10年的一体化模式已经不再适用。2010年,康菲石油的炼油、石油输送和化工业务利润已经缩减至公司总利润的7.9%,而这一数字在2009年为11%,Mulva计划对这些业务进行剥离。
Bender咨询的常务董事Jonathan Dison认为,目前炼油的利润已经达到了25年的高峰,随着经济趋势和季节性需求的改变,利润将不可避免的萎缩,那时石油巨头们再想学马拉松石油那样剥离业务恐怕就有点晚了。
Directorship
2011年11月
美董事会信心跌至冰点
自美国董事学会启动董事会信心指数(Board Confidence Index ,BCI)已有一年。在2011年第三季度,董事会信心指数跌至前所未有的低点,甚至比2010年末还要低。
去年,自奥巴马出台“夏季复苏”政策后美国经济一度出现回升迹象,而在随后的2011年夏季,美国又停滞不前了。不景气的就业数字和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率加重了二次衰退的恐慌。董事会也受到了这种普遍担心的影响,2011年第三季度董事们对于经济的预期更糟。
过去,董事们对短期内的经济情况持谨慎态度,但对长期的经济发展则表示乐观。但是三季度的董事会信心指数却显示出不一样的结论。董事们认为经济总体上比前一年糟糕,而放眼未来一年,董事会信心指数估计在55左右,这预示着董事们对经济发生好转的信心不大。董事们仍面临着非常不确定的未来。
由于SEC不断调整代理参与(proxy access)方面的规则,董事会目前正在努力消化最近通过的监管改革,包括“股东决定薪酬”等。此外,新规章制度预计在未来几个月内将要落实,内容包括SEC提出的试行规则以及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提出的改变审计-董事会关系的提议。
不同规模公司的态度反转也印证了董事会信心降低的现实。在过去的调查中,大型公司(收入在100亿美元及以上)的董事们往往比同行业的小企业更乐观。但在今年第三季度的调查中,大公司普遍给予经济状况负面评价,无论是针对过去还是未来。
当问及董事所在行业的情况时,他们显得稍微乐观一些。近一半(47.7%)的董事认为公司所在行业在未来一年会更好。其中,来自能源和工业部门的董事们尤其乐观,而消费和金融部门则较为悲观。
The Economist
2011年11月
自欺欺人的欧盟
欧洲债务危机不断恶化,欧盟也开始采取行动了。欧洲委员会起草了一份议案,计划要求信用评级机构在某些情况下不得更改它们的主权信用评级。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信用评级机构大多是美国公司,欧盟如果真的不受这些信用评级机构的审查,最终结果会如何?可以预见,在关键时刻这些机构可能会宣布他们无法提供国家主权信用的评级,而这无异于告诉市场将降低对于国家的信用评级,进而会引起连锁反应,使得救市更加困难。但要知道,除了信用评级外,还有其他很多事件触发点。
欧洲委员会的态度可以说带有一定的偏执色彩,他们始终认为欧洲主权债务发行人遭到了信用评级机构的不公正对待。而实际情况是,即便财政状况相同,欧洲的周边国家也比新兴经济体的信用评级高六级。确实,信用评级机构有缺点,无论是在次贷危机中的恶名,还是三大评级机构主导评级市场。但欧洲委员会的这一促进评级市场竞争的提案未免笨拙。大型债务发行人通常受到多家机构的评级,如果真的强制要求轮换评级机构,很可能导致轮换异常。此外,“轮流坐庄”可能意味着评级机构不存在竞争,最终反而导致分析和评级质量下降。
此外,还存在着一个疯狂的想法,即评级机构不能给自己的主要股东持有的证券评级。这就意味着穆迪不能给伯克夏哈撒韦公司所持有的所有股票评级。每当巴菲特做出购买或卖出决策时,穆迪就得收回评级。此外,如果这一提案的目的在于提高评级市场的竞争程度,为何要求评级机构的评级方法应该得到欧盟证券与市场管理局的“预先审核”?这一要求听起来像是想强制评级方法保持一致,而不是让不同的观点竞争。
如果提案的上述提议都通过,欧洲债务的评级业务市场将会崩溃,对已十分依赖银行金融系统的欧洲来说并没有好处。有猜测认为,这些提议或许是为了设立更加符合欧洲需要的新欧洲信用评级机构而做的准备。
Director Magazine
2011年11月
热情阻碍公司发展?
投注在事业上的热情最终会成为累赘吗?争论的正反方均有自己想法。
正方观点:热情会阻碍公司发展。对公司而言,热情确实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种强烈的激励和一个关键的开始。公司开创之初,有热情就很足够。但随着公司开始运作专业的业务,员工和创立者也必须跟着成长,化浪漫的憧憬为具体的行动以及一张张的资产负债表和市场需要的东西,而非自己想要的。卖什么,不卖什么?这对于公司的生存至关重要。每当需要做出这一决定的时候,热情就会成为累赘。
当梦想照进现实时,决策者必须区分自己享受做什么以及做什么能让梦想成真。这往往要求决策者大幅度地调整心态,在需要时理性大方地面对实现梦想的过程中那世俗的那一面。在将热情化作利润的过程中总有起有伏。平衡自己的热情与现实,保持热情与公司业务的距离,这一点十分重要。
反方则认为热情不会成为公司发展的绊脚石。人们在预期和底线的引导下工作着。对每一个人而言,热情都是最优选择。基于热情的职业选择能够帮助人们去热爱自己的工作,而享受工作的人往往更容易成功。日常的工作难免带来令人心烦的琐事,但是如果认为整个工作本身都是琐事显然是不对的。充满了热情的工作能够帮助人们避免这种想法,因为通过工作本身可以获得满足。在公司扩张的过程中,日常的琐事越来越多,而热情常常能够帮助人们关注到使人快乐的那些方面。
在公司的发展中始终以热情为导向能够保证从事的业务是自己喜欢的,而一旦喜欢自己做的事情就更容易投入,也就更容易成功。一些创业者根本没有考虑过利润的问题,只是不断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结果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