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遵义会议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比较

2011-12-31曲青山

领导文萃 2011年11期

  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两次具有重大历史转折意义的会议。遵义会议是在中国革命处在危急关头,党和红军向何处去的历史时刻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中国成立后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会议历史条件
  遵义会议召开前,党中央已经连续召开通道会议、黎平会议和猴场会议,不同的思想、观点、意见已经开始交锋。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党中央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而且在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前,全党、全国已经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遵义会议前,毛泽东在行军途中对王稼祥、张闻天及一些红军干部反复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遵义会议上,王稼祥等积极发言,张闻天作反报告,支持毛泽东,在会上形成了多数。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三省视察,走一路讲一路,发表了许多意见。这些意见很快在中央领导层取得共识。
  在遵义会议上,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历史选择了邓小平。毛泽东和邓小平之所以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和支持,绝不是偶然的。在遵义会议前,毛泽东的军事指挥和组织能力已经在领导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以及在几次反“围剿”战争中得到充分展示。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其才能得到全面展现。
  
  会议内容和开会方式
  从开会方式和内容的相同点看,这两个会议都改变或调整了原定议程。遵义会议的原定议程是,博古作关于反对第五次“围剿”的总结报告(主报告),周恩来就军事问题作副报告。a06f7ad7fb9ca2bdf1ad78184ac82719后来张闻天在会上作了反对“左”倾军事错误的报告,被称之为反报告。毛泽东在会上作长篇重要发言,对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进行切中要害的分析和批评,并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和此后在军事上应采取的方针。毛泽东的发言引导了会议的走向,确定了会议的基调。会后根据与会多数人特别是毛泽东发言的内容,张闻天起草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这个决议被中共中央召开的扎西会议正式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央工作会议于1978年11月10日开幕,会议预先设定的议题是,讨论农业、农村发展的决定和条例,商定1979、1980两年国民经济计划的安排,讨论李先念在国务院务虚会上的讲话。中央政治局决定,在讨论这些议题前,先讨论一下结束全国范围的揭批“四人帮”的群众运动,从明年起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问题。由于会议议程没有提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思想路线转变的问题,也没有提当时党内外普遍关心的一系列冤假错案的平反问题,引起与会同志的不满。从分组讨论开始,就有人提出要为1976年天安门事件平反的重大问题。陈云在东北组发言,提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意见,受到与会同志的热烈响应。由于会议的内容超过原定议题,会期也超出了原定时间。在闭幕会上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分别讲话,邓小平所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提出了实现历史转折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最重大、最关键的问题,指明了党在今后的主要任务和前进方向,讲话实际成为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确定议程、调整和增加议题,都是从当时最紧急、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入手。遵义会议是把军事问题和第五次反“围剿”经验教训总结以及组织问题摆在了突出位置。而中央工作会议则是将党内外普遍关心的一系列重大冤假错案的平反问题增加到议题之中。
  两个会议都进行了重大人事变动和调整。遵义会议作出了几项重要决定,其中三项都与组织人事有关。一是毛泽东由中央政治局委员升为常委,王稼祥由政治局候补委员升为政治局委员。二是常委进行适当分工。三是取消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的“三人团”,同时周恩来还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十一届三中全会经过认真讨论和酝酿,增选陈云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增选邓颖超、胡耀邦、王震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增补黄克诚、宋任穷、胡乔木、习仲勋、王任重、黄火青、陈再道、韩光、周惠为中央委员,选举产生由100人组成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陈云为第一书记。如此重要的会议,只有进行组织人事变动和调整,才能改变力量对比,调整和改造领导层和有关工作机构。
  
  会议策略
  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开得成功,还注意了开会的策略。遵义会议上,只在军事路线和军事指挥上进行讨论,没有涉及六届四中全会的政治路线,因为当时迫在眉睫的是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也就解决了红军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如果这时就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等重大问题一揽子解决,不仅不现实,也做不到,其结果只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在小组讨论时,也有人提出对“文化大革命”怎么看的问题。但是,中央没有对这个问题匆忙作结论。这也是从全局和长远方面考虑问题的一个策略,如果条件不成熟硬要作结论,就会造成党内的不团结、不统一。
  遵义会议“是中国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摘自《百年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