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客的别样精神
2011-12-31频闻
领导文萃 2011年11期
记者闵凌欣笔下的程源无疑是个令人敬佩的背包客。他既是循规蹈矩的凡俗生活的挑战者,也是个坚韧地游走于自我理想地带的践行者。当他告诫“嫩驴”们,应当“放下心中的‘景点’,才能让你背包旅行更出彩”时,人们不禁要追问,让背包客更“出彩”的精要何在?程源对此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也因此为不同追求与理念的背包客留下了进一步求解的意义空间。
是否可以认为,背上行囊,无目的的漫游体现的是背包客的别样精神,因为他们心中装有另一副精神行囊。目的地明确的“驴友”更多是一种景象观光客,而没有目的地的漂泊,更多的则是精神观光客。
居无定所,行无定向;行于精神启航时,止于精神抛锚地。在无目的的优游中,尽情享受云淡风轻的飘逸,品尝漱石枕流的闲适。这时将人生的意义简约为步履踩踏的快感,从中聆听生命的原始律动,体味天簌般超凡脱俗的香魂倩影,重拾几被喧嚣淹没的秀枝碎叶。这时无论是对残垣断壁的凭吊,还是对名山大川的流连,都让位于当下蓦然回首中的对视与接纳。没有目的地的背包客更在乎在空间的流转与时间的循环中享受澄天净土赐予的率性与惬意。因为他们相信:实现目的是理想,享受过程是生活。
无目的地的“驴友”,行囊装的未必是“世界”,但不可或缺的是真性情。他们既有王子猷那种“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的豁达与率性,因为这时“见戴”的目的已全然消弥于朗月弄舟的微醉摇曳过程;又具备东方朔“避世于朝廷间”那种即便身处高危境地也能博取心灵与表达的双重解放能力。承载别样精神的背包客,是在与物界相期相遇中尚能充分破译并把握仅属于自己生命密码的“能者”。(频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