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暗杀的另一层解读

2011-12-31顾土

领导文萃 2011年22期

  民国初立,中国的政治暗杀出现了重大转变。
  一是尚未掌握全国政权的革命党内部也热衷使用暗杀方法来对付持不同意见者或不同派系的人。1912年1月13日,光复会领袖之一的陶成章在上海被杀,而他原本就是主张靠暗杀进行革命的人,不料自己却死于此道;1915年,知名记者黄远生在美国遇害。这两起事件的主使都来自革命党内,因为革命者也是人,当自己的利益受到挑战时,即便是同道,照样不能容忍。
  二是执政者也利用暗杀手段铲除异己。1913年3月20日,国民党领袖宋教仁由上海乘火车北上,在北站遭狙击,这是一起当局进行暗杀的典型事件。由此可见,民国毕竟不同于清廷专制,公开肆意捕杀异己为社会所不容,只能靠暗杀维护自己的权威。
  三是刺客的目的变为单纯杀人,而不在乎行为本身是否英雄壮举;他们不再是响当当的热血青年,而是要千方百计地隐蔽自己的身份和姓名;他们的刺杀任务常常被一层层布置下来,其间环节之繁复为的是避免幕后主谋暴露于天下。
  据说民国初年,宋教仁任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制局局长,可以一夜之间挥就大法。袁世凯对宋的才华也极其欣赏,曾希望他进京组阁,发挥特长。袁克文后来回忆其父袁世凯时说,袁言及宋教仁之死,曾挥泪不止,就是因为惋惜宋的才干。然而,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人物往往也最能得罪人。宋教仁就是个直言不讳的性情中人,党内有人不满,党外也有人忌恨。
  宋教仁主张的是责任内阁,而责任内阁必须是政党内阁,也就是由议会多数党组阁,总统是虚位,可以不负责任,所以他说要“争内阁不争总统”。其实这也是当初许多革命党人答应与袁世凯妥协,同意推举袁世凯为总统时设下的伏笔。正像有的史家所认为的那样,民国初创时,模拟的是美国制度,而宋企图将其改变为英国式。当然,这种结局必然为袁世凯阵营所不能容忍。
  可惜,3月20日晚,一代政治英杰宋教仁在上海北站月台上,当着黄兴、陈其美、廖仲恺、于右任等一大群送行者的面,被刺客一枪击中要害,两日后不治,成为中国民主的先烈。
  宋教仁遇害后,袁世凯立即表示要彻查案情,缉拿凶犯,“按法严办”!上海地方检察厅、租界巡捕房以及程德全、黄兴、伍廷芳、王宠惠、陈其美这些政坛名流都参与查案,可谓公开透明。但是,结果却令袁世凯特别尴尬。原来,凶手是流浪汉武士英(本名吴福铭),他曾是军人,在穷困潦倒之际被应桂馨(本名应夔丞)所收买,而应的背后竟然是国务院内务部的秘书洪述祖,洪又听命于时任国务总理的赵秉钧。洪与袁世凯还沾亲带故,赵又是全天下都知道的袁世凯的心腹加铁杆。至于袁本人究竟知不知情,真是死无对证。
  其实,难堪的还不止袁世凯,国民党方面也没面子,只是当时所有人都将矛头指向北京,国民党的尴尬不怎么引人注目罢了。赵秉钧已经写过加入国民党的誓愿书,其内阁也是在黄兴等人极力疏通下经国民党议员支持通过的,内阁成员还纷纷加入了国民党,有人就戏称他们为国民党内阁。而刺宋的关键人物之一应桂馨居然也是个革命党,以前是策动武昌首义功臣张振武的下属,后来又混在陈其美处。怪不得袁克文后来一口咬定刺宋的主谋事实是陈其美。因为陈其美听宋教仁说过,今后组阁要改为“大公无党”,于是为了党的利益才痛下杀手。袁克文的这些说法尽管不能轻信,但也不妨自成一说。尤其陈确实也是个暗杀老将,此前杀陶成章,有他的份儿;此后杀上海镇守使郑汝成,又有他的份儿。无巧不成书,他自己最后竟然也被暗杀。
  其实,暗杀在宽松的社会、不那么独裁的社会甚至是民主的社会,更为流行。因为暗杀恰恰证明社会不认可这种杀害,朝野否定这样的举动,舆论谴责如此行径,所以,只能采用偷偷摸摸的方式。如果放在公开专制独裁的社会,想杀想捕听凭统治者一句话,御用舆论还会跟着制造伪证,谁敢说个不字!事后也无须劳神费力地追查、审判、讲好听的,在那里装模作样。
  宋教仁被杀,从此中国历史的车轮向另一个方向驶去。黄兴等人希望以法律解决宋案,孙文等人主张讨伐,最后,讨伐压倒依法,“二次革命”爆发,他们根本不是袁世凯的对手,很快便被镇压。有的国民党人被屠杀,有的投奔袁世凯麾下,有的偃旗息鼓藏匿起来,有的逃往南洋,孙文、黄兴等中坚力量先后流亡日本。“二次革命”也使国民党逐步丧失了在北京政治舞台的合法地位。自此,国会无法继续开会,只得解散,议会政治彻底瓦解。从此,南方革命政治势力与袁世凯阵营彻底决裂,袁世凯也走上了专制之路,直至君临天下。
  (摘自《博览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