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转型发展提升竞争力

2011-12-31

银行家 2011年10期


  编者按:2010年,中国银行业发展取得的成绩令世人瞩目,银行盈利能力、竞争发展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显著增强,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大幅提升。但中国银行业在延续过去十余年高速发展态势的同时,来自外部国际金融体系深刻变革和内部经济金融运行发展动向调整的影响逐步显现。未来5~10年,后危机时期全球经济金融运行将持续“低迷”,银行业发展面临的实体经济环境宽松不在,全球货币政策方向调整将继续深入。中国银行业发展分层格局日益明显。
  在此契机下,《银行家》杂志社“2011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发布会,诚邀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知名高校,金融机构权威研究专家和专职研究人员与到场众多商业银行银行家们济济一堂,于2011年9月23日隆重举行,一道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与会期间,主办方《银行家》杂志发布各大商业银行竞争力排名并颁发各个奖项,众位业内专家及数位优秀城商行的代表针对2010年中国银行业发展及未来趋势做精彩发言。并于发布会后由《银行家》力邀众多在“竞争力排名”中位居前列的城商行领导者们举办“经营转型与结构调整——监管变革下城商行发展方式探讨”论坛。现按发言顺序选登发布会中各专家学者发言,以飨读者。
  
  王松奇:推进“十二五”中国银行业新的转型与发展
  2010年,伴随国内外宏观发展环境的变化和微观市场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我国银行业在取得发展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了部分问题与不足。截至2010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3家,大型商业银行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城市商业银行147家,农村商业银行85家,农村合作银行223家,农村信用社2646家,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3769家,营业网点19.6万个,从业人员299.1万人。
  
  银行业总体成绩与进步
  资产规模保持较快增长
  2001~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增长了3.63倍,银行业资产规模(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从15.73万亿元增长到95.3万亿元,增长了5倍多,比上年增加15.8万亿元,增长19.9%。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市场份额进一步发生变化,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及外资银行份额占比均较2009年有所增加。
  存贷款规模稳步上升
  截至2010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3.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2.1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0.9万亿元,比年初增加8.4万亿元。在贷款结构上,个人消费贷款同比增长35.5%,显示出良好发展势头;而票据融资余额比年初减少9046亿元,同比下降37.8%,反映出票据业务发展的新特点。
  资本充足率水平持续提升
  截至2010年底,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2.2%,比年初上升0.80个百分点;加权平均核心资充足率10.1%。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信贷投放大幅增加、资本质量要求明显提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保持了2008年底的水平,商业银行杠杆率在全球标准中处于安全区间。
  资产质量持续改善
  截至2010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24万亿元,比年初减少1696亿元,不良贷款率2.4%。商业银行按贷款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余额4336亿元,比年初减少732亿元,不良贷款率1.13%,比年初下降0.45个百分点。
  拨备水平进一步提高
  截至2010年底,商业银行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金余额1.0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557亿元;商业银行整拨备覆盖率水平首次超过200%,达到217.7%,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型商业银行整体拨备覆盖率达到206.8%,比年初上升61.90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整拨备覆盖率达到277.6%,比年初上升75.60个百分点。
  盈利水平稳步提高
  201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8991亿元,同比增长34.5%;资本利润率17.5%,比年初上升1.26个百分点。从结构看,净利息收入、投资收益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是收入构成的3个主要部分。
  
  银行业不足与风险
  银行业整体流动性水平有所下降,部分银行流动性风险上升。2010年,央行6次上调准备金率,2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银行体系流动性水平逐步回落。银行间市场利率波动性不断加大,部分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压力上升。高息揽储、高价交易存款等违规行为可能出现。
  贷款科学化管理水平亟待提高。近两年,为应对金融危机,信贷投放力度较大。面对贷款规模和业务量在短期内的快速增长,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管理粗放、贷款“三查”不到位等问题多有发生。同时,贷款中长期化趋势日益明显,部分中长期贷款行业集中度高、整借整还风险突出。
  融资平台贷款后续风险防控形势依然严峻。2010年,平台贷款的清理取得了初步成绩,但平台贷款总额高、涉及面广、结构复杂,清理和化解任务依然艰巨。未来,新一轮投资冲动可能给银行业带来的风险值得关注。
  部分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意识弱化。2010年底,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出现反弹。反映出部分银行内在风险管理机制存在缺陷,对风险管理重视不够,对风险信号不敏感,对风险行为不作为,内控管理不严,制度执行不力,激励约束机制与业务快速发展中的风险管理要求存在脱节。
  市场风险意识不足,市场风险管理体系有待完善。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对风险管理经验欠缺,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划分的准确性、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和代客交易等方面的风险管控能力仍有待提高。尤其面对货币政策转变、利率市场化和汇率体制改革的挑战,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管理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差距。
  房地产市场非理性因素依然存在。虽然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高度重视并着力调控,但由于深层次原因,推动房地产市场泡沫积聚的因素还在增加。房地产市场运行对银行体系稳健发展具有长期和重要影响,其中土地储备贷款和房地产开发贷款是风险防控的关键领域。
  
  城商行总体发展评价
  城商行坚持“特色化、差异化”的审慎发展之路。2010年,城商行将特色化、差异化作为经营方向和发展目标,培养国际化竞争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加快转型步伐,审慎拓展业务范围,目前已形成一批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样板。部分城商行审慎开展综合经营试点,将业务范围扩展至证券、保险、租赁等领域。
  跨区域经营仍然是城商行经营发展的“关键词”。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冲击,更多城商行开始设立异地分支机构,开拓异地市场,以实现业务增长和保证盈利水平。在此期间,监管层也肯定并支持城商行的跨区域发展战略。城商行在跨区域发展中实现了规模的快速增长,增速在各类型商业银行中居于首位,远超过其他类型商业银行,成为银行业中最具成长性的群体。
  城商行资产规模高速增长的同时,资产质量同步改善,资本实力不断增强。城商行不良贷款率显著降低,降幅超过银行业整体不良率下降水平;资本充足率较高,超过股份制银行一般水平,抗风险能力强;拨备覆盖率显著增长。
  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和资本实力的不断增强,为城商行有效开展业务经营提供了坚实基础,保证了盈利水平的快速提升。2010年城商行税后利润达到769亿元,2005~2010年的年均利润复合增长率达到44.8%,远远超过同期股份制银行36.3%和国有银行29%的增长率。
  
  
  城商行问题与风险
  城商行发展至今,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需破解的难题。
  公司治理不够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大多数城商行在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方面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造成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薄弱,高级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存在较高道德风险问题,个别城市商业银行违规、违法经营情况比较严重,业务拓展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规模效应不足。城商行由于资产规模小、初始经营地域范围有限、技术研发能力弱和人力资源紧张,在战略规划与业务拓展中存在诸多掣肘。
  银行业同质竞争日趋激烈,城商行传统的效率优势作用不断下降。国有商业、股份制银行日益“染指”城商行传统业务阵地——中小企业,挤占城商行业务发展空间。虽然跨区域战略实现了城商行的大跨度发展,但受制于在经营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城商行的跨区域发展一直“如履薄冰”、谨小慎微,传统经营发展中的效率优势有所下降。
  跨区域发展模式仍不成熟,难度犹大,风险仍存。目前来看,城商行区域扩张过程中普遍存在业务模式单一,人力资源紧张和IT系统、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缺乏拓展性等跨区域发展中即将面临的重大挑战。同时,为快速争取客户和打入当地市场,城商行较多采用“垒大户”式业务拓展方式,通过低成本条件重点“公关”大客户,依靠大客户打开市场,作为其他业务开展的基础,“以大养小”追求快速盈利的现象较为突出。给城商行自身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和经营管理难度。
  跨区域经营带来城商行对专业人才的严重短缺。由于城商行自身规模限制,人力储备普遍不足。对大中型银行或其他城商行高薪“挖角”却难以实现银行员工的文化理念整合,亦很难带来真正的价值,徒增成本。
  政策变动对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和资本指标提升提出新的要求。今年,在银监会明确表态收紧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审批的形势下,城商行跨区发展将更加慎重。同时,监管层不断提高对城商行的上市要求,部分希望依靠上市实现资本补充、提高资本充足水平的城商行努力面临考验。
  面对竞争格局的改变和监管政策变革,城商行未来发展面临重大战略选择。站在经营发展新的“十字路口”,决定城商行未来发展方向的三大关键性战略选择是:区域扩张策略、综合经营与专业发展、独立经营与共享平台发展。如何根据自身经营发展实力和发展规划做出适当选择,成为摆在城商行面前的迫切任务。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
  
  吴念鲁:提升银行综合实力,提高竞争力
  本次商业银行竞争力排名对商业银行来说,排名在先或排名在后,只是表示一个先进和后进的区别,作为本次排名中先进的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努力,保持先进。作为后进银行,需继续努力,以期尽早达到先进之列。这也是《银行家》为商业银行竞争力排名的初衷和意义所在。
  作为银行能够获得先进,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竞争力。而竞争力在哪呢?主要反映在银行的综合实力,所以我想谈一下商业银行要提升竞争力即银行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供在座银行家们参考。
  第一,商业银行的高层领导班子首先要做到依法合规。无论是高管层还是董事会,银行领导的依法合规,就是要求银行内组织架构减少行政管理层次,建立紧凑、干练的扁平化结构,使得银行的管理者能够有更多的自主权,并各司其职,相互协调。
  第二,银行必须建章建制,并因时因地适宜的向规定靠拢,比如说银监会银监局规定做什么,你就要在你的建章建制里有所表示,人民银行规定反洗钱内容你要在你的规章里要考虑。
  第三,对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作为银行在依法合规的要求下,首先应该把内部控制做好,法人治理结构要稳固,科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要施行,全面的风险管理,要有完备的会计制度。并相应管控好资产和负债结构,通过我在银行工作的几十年和海外主持银行工作的经历,我的体会是银行的运营问题就是调整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问题,其中要考虑利率汇率的变化,考虑银行增资拨备对结构的影响,考虑银行收益和利差之间的关系。另外,银行还要提升自己的品牌意识,做好品牌产品创新,品牌意味着质量、服务、安全、效率,没有好产品银行就没有生命力,有一定的超前产品才会提高银行的竞争力。
  第四,恰当处理与同业的竞争与合作。包括并购、上市等诸多关系,首先要考虑竞争的策略,合作还是竞争之间因时制宜,互相转换。因此对某些外部的有专业性的银行,我们可以走出去,进行参股或者相互参股,以及银行间业务合作。并在业务合作及相互参股中,包括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的时候,需考虑双方有没有利益冲突,如何在规避利益冲突的同时实现业务上的互补,甚至管理经验产品和创新方面的一些互补。
  第五,不断提升信息技术水平,保证业务的可持续发展。银行的竞争最终是信息技术,信息量的竞争。加强业务处理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必须要依靠信息技术的支撑,因此信息量多则竞争力强,信息量少,不能掌握信息、利用信息、提供信息、发布信息,银行自身的竞争力就差。
  第六,加强团队建设与履行社会责任。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在于综合实力,但其根本在于人的竞争,谁能更多的储备和开发人才,既人才机制的竞争。作为商业银行领导人,如果素质高,人品好,激励机制到位,有好的企业文化,员工心情愉快有归属感,能实现自我价值,那即使报酬相对较少,员工也愿意接受,人才就能做到更好的储备,所以银行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上一定要制订完善,执行妥当。
  第七,一个优秀的团队对于银行是极为重要的,但一家没有社会责任的银行,必然是没有发展的银行。最近建设银行在2010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当中公布了社会责任的战略目标,提出“促进民生改善的银行”的口号,还要建立一个低碳环保的银行、建立服务大众的银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银行,这很好的诠释了社会责任对银行发展的重量。更简单地说,作为银行,不去给那些污染的项目企业贷款,给那些扶持环保的,提高我们卫生水平,教育水平的企业贷款就是具备社会责任的表现。
  (作者系国际金融专家、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
  
  魏加宁:银行业发展存在问题与未来展望
  今天《银行家》发布“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排名”,我认为最醒目的一点,在于2010年商业银行营业能力进一步提升,根据这个报告,全国性商业银行实现税后利润是6830.89亿元,同比增长34%,净利润平均增长57.20%,五大行共实现净利润5447亿元,增幅31.8%,中小银行实现净利润1383.93亿元,增幅达67.79%。那么,银行利润快速增长是怎么实现的?
  首先应该看到商业银行利润的快速增长归根到底还是来自于实体经济的快速增长。2010年,全国24个省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是37265亿元,同比增长49%,这是银行利润增长最根本的来源。其次,银行利润的快速增长背后是依靠银行高管们不断提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及银行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包括股份制改革以后四大行的效益提高。再一个方面,应当看到,宏观政策的变化,包括我国货币政策从实际上是过度宽松的适度宽松政策,转向稳健的货币政策,基准利率不断提高,利差逐步拉大,再加上流动性收紧以后,商业银行谈判能力得到加强,同时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加大,对银行利润的增长,都发挥了正面的作用,从而使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
  但是,也应当看到另一方面,目前银行的一些非规范的行为同时对帮助银行的利润增加做出了贡献,如较为普遍的“以贷转存”问题,银行在发放贷款的同时从贷款中扣下一定比例强行作为客户在银行的存款,在存款负利率及利差加大的情况下,这进一步加深了贷款企业的负债,导致贷款的综合成本在贷款本身利率并为很高的时候快速上升。但同时银行却以此获取了更高的利润。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出台以后,这种“以贷转存”的现象似乎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某些商业银行强行要求客户购买理财产品、购买基金等类似现象有所抬头。以此作为提醒,银行始终要牢记,银行实际上是“毛”,企业是“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要时刻牢记,时刻牢记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道理。
  
  2011年以来,国家的财政收入增长30.9%,银行利润同比增长35.5%,企业利润同比仅增长28.3%,低于国家财政的收入和银行利润的增长速度。另外,通过对各地方的调研了解到,地方企业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面临着诸多的困难,比如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的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压力、企业税收负担的提高,再加上融资成本的提高、银行贷款的综合成本上升、民间借贷高利贷盛行,企业举步维艰、痛苦挣扎,在此背景下,如果银行的利润同时大幅增长,这必然是有问题的。根据银行业协会的预测,今年中国银行业的增速将回落到20%左右,这会是部分原因,同时另一方面,2009年银行业贷款大量增长的时候银行向一大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发放贷款,2012年开始将陆续集中进入贷款还款期,所以一方面企业的利润增长速度在下降,一方面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又要进入集中的还款期,同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恐将暴露,那么2012年银行业将面临新的挑战,为此各家银行应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为此做好充足准备,以保证银行业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副部长)
  
  史建平:银行业应对危机,转型发展方式探讨
  首先对在此次“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排名”中上榜的银行表示祝贺,可以说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不仅在中国,甚至在国际上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对于面对如此困难的形势,在夹缝中生存的城商行的发展更是让人钦佩,通过报告可以看到,城商行的发展无论在资产规模增长上还是在盈利增速上都远超过几大行的发展,对此谈几点感想和见解。
  众所周知,无论是近两年的宏观调控政策,还是金融危机后多年来甚至仍将持续的国际大环境,形势对城商行的发展均不乐观,一是欧债美债危机,在近期并没有好转的迹象,二是从国内来看,依托于高速实体经济增长的发展形势也将有所转变。不仅针对银行,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国人同样感觉到,高速的增长让期间所产生诸多问题的解决,管理的匹配增强都有所滞后。而我们预期未来几年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可能会明显的减缓,在过去高速增长中,银行业中产生的症结可能被掩盖,而经济速度一旦放缓这些问题就必然逐步暴露,那么城商行的生存环境将愈发困难。三是利率市场化的问题,中国银行业近年所谓良好的发展状况,很重要的成因在于高利差保护,利率市场化以后这种利差空间必然受到挤压,对于主要靠利差收益来保证发展的银行面临的形势将会非常严峻,在同其他各个方面的不利因素共同作用下,城商行的生存愈加艰难。如果未来几年的经营环境进一步恶化,城商行该如何应对,更明确的说,应该如何做到转型发展。一般来讲,无非是三个方面:第一是特色,就是要走特色化、差异化道路,改变目前同质化竞争的现状;第二是创新,不光是产品的创新,还应该包括机制的创新;第三是人才,人才的丰富是一切发展的源泉。所以我想未来中国的银行业,亦包括国有控股银行,都需要从特色、创新、人才三个方面去考虑。如果没有特色,城商行在2010年年底是147家,肯定有一批要走重组的道路。如果没有创新,没有将自身定位在别人无可替代的位置上,被兼并是早晚的事。所以银行业必须抓紧人才储备,人才培养,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人才资源严重短缺是很多银行,特别是城商行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个是业务产品的创新、产品服务创新方面人才较缺,另外管理人员也相对短缺,很多商业银行现在都在发展跨区域经营,跨区域的机构设置了,但人才缺乏成了制约其发展的重要问题。
  似乎整个中国银行业,包括城商行也包括国有大银行,并没有充分的获得成熟的一些思路来应对危机。当然我们中国的银行,中国的银行家们,都是很具有智慧的,在形势逼迫下,必然会利用自己的智慧来改变被动的局面,也许只有在困难的时候,中国银行业才能开创新天地,开创好前景。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
  
  赵林:以客户为中心加快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
  从2003年到2010年,工商银行以年均16.7%的资产增长和13.7%的贷款增长,实现了33%的利润增长,建立起了集约型、可持续的盈利增长模式。
  当然,商业银行的竞争力除了财务指标外,更重要的还是体现在一家银行能否有效地向消费者提供产品或者服务上。因为银行属于服务业,关注客户体验,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最优的产品,进而不断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是银行得以存在的一个重要前提。中国的商业银行要想真正成为国际一流的金融机构,也必须以客户为中心,将持续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作为构建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基本途径。
  第一,以客户为中心持续增强服务供给能力,努力为客户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的服务。
  以客户为中心,意味着商业银行的活动一切要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集中银行的资源和力量,使客户享受到快捷、安全、便利、周到、热情的服务,在稳健发展的同时实现客户利益的最大化。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企业和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仅从交易量上看,今年上半年工商银行日均处理业务就达到了1.6亿笔,比去年增加了10%,比2006年上市前则大幅增加了185%。面对这种形势,商业银行如果不能快速增强自身的服务供给能力,将直接面临客户的流失和竞争力的削弱。为此,工商银行自上市以来投入巨额资金,对1万多家网点进行了升级改造。截至6月末,全行各类网点总计15839家,其中财富管理中心224家、贵宾理财中心4399家、理财网点8214家、金融便利店3002家。升级后,网点服务环境焕然一新,布局进一步优化,与金融资源、客户资源的匹配度得以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尤其是私人银行、财富管理中心以及贵宾理财中心等高端服务的水平提升更快。与此同时,为加强和改善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我们在全国设立了1200多家小企业金融业务专营机构,是国内拥有小企业专营机构数量最多、服务地域最广的商业银行。
  在此基础上,工商银行将IT技术广泛运用到服务领域,服务效率大幅提升,与客户关系不断深化,有力地提升了银行的服务能力。其中,由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自助机具组成的电子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分流了大量的柜面业务,为客户提供了更快捷、更便利的服务。截至6月末,全行中高端客户电子银行和自助机具的使用率超过50%,电话银行接通率提高到90%以上。我们还从业务流程综合改造和服务渠道整合优化入手,全面推广业务集中处理模式,实现前台业务受理与后台业务集中处理的分离,进一步提升了客户办理业务时的服务体验。此外,工商银行的客户服务队伍建设也不断加强,全行人力资源配置持续向前台和一线倾斜,客服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显著提升。截至6月末,全行通过金融理财师(AFP)资格考试14247人,通过国际金融理财师(CFP)资格考试2799人,均居国内同业首位。
  第二,以客户为中心大力推进金融创新,不断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当前,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商业银行产品与服务的创新也必须顺应这个潮流,尽快改变产品单一、竞争同质化的局面,全方位进行金融创新,积极开发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以更人性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拓展市场,提升对客户的服务水平。
  在产品创新方面,中国的商业银行应构筑连续性的创新机制,针对市场环境和客户需求变化迅速推出创新产品,提升创新的层次,从模仿性创新向自主性创新推进,打造一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金融产品。目前工商银行向客户提供的各类金融产品已达到3000余种,形成了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保险市场的全领域产品体系,成为中国金融市场上产品最丰富、门类最齐全的银行,其中不乏一些具有原创性和突破性的产品。例如我们自主研发并推出了“网贷通”网络循环贷款、“易融通”网商微型企业贷款和“小额便利贷”等一批面向小微企业的创新型金融产品,有效缓解了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问题。在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方面,我们依托自身强大的人民币业务实力开创了包括全球首笔跨境人民币信用证、首笔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首笔人民币出口买方信贷等多项全球第一。在服务创新方面,为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水平,我们创新了信贷融资的服务模式,综合运用“信贷+租赁”、“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投行+商行”等多种方式更好地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信息技术已全面融入到现代商业银行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之中,成为决定商业银行客户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和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国际上的大银行无不对信息系统建设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以期领先一步,这方面竞争的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对业务和客户的争夺。为此,工商银行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先导,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在自主应用创新、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自助设备投放等方面年均投入专项资金近50亿元。同时,我们还建成了一支规模超过12000人的专门的科技人才队伍,这是目前各商业银行中规模最大,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最高的科技队伍。工商银行强大的IT平台支撑和研发力量不仅使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创新成为可能,而且大大加快了新型金融产品研发和投产的速度。2010年,工商银行的应用研发规模已突破100万个功能点,有近800项应用创新项目相继投入使用。强大的研发能力还大大丰富了工商银行的知识产权储备,目前拥有的专利数量同业占比超过60%,是国内拥有专利数量最多、层次最高的商业银行。
  第三,以客户为中心稳步推进国际化和综合化,不断提升全球化金融服务能力。
  金融危机后,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经济全球化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稳步推进,尤其是一些中资企业的全球化程度远超过我国银行的国际化水平,这些都对银行的全球化服务能力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逐步发展我国大型跨国金融机构,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为此,近年来工商银行适应客户和市场全球化的需要,加快了国际化步伐,迄今已在30余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20多家境外机构,形成了覆盖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和中国经贸往来地区,层次分明、定位合理、渠道多样、运营高效的全球服务平台。依托领先的科技实力,工商银行的境内外机构实现了在统一平台上处理业务、管理风险和共享信息,保证了对全球客户的服务品质。通过持续的管理和技术革新,工商银行还建立了全球产品线和内外互动发展机制,在零售、银行卡、电子银行、资金清算、专业融资、现金管理、投资银行、资产管理、贸易金融等主要业务上实现了全球联通,使全球服务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为适应国际化发展的人才需求,我们一方面加强培训和交流,选派一大批国内优秀员工到境外培训学习和分支机构工作;另一方面,大力引进海外的优秀人才,在境外机构加快实施本地化,初步建立起了一支较高素质的境外员工队伍。
  与此同时,金融危机没有改变国际金融业综合化发展的大趋势,与我国经济发展需求相比,中国银行业综合化经营还刚刚起步,尚有大片的蓝海亟待开发。中国银行业应紧紧追随客户需求多元化趋势,根据自身管理能力和经营业务的复杂程度,分层分类、循序渐进、健康稳妥地进入非银行金融业务领域,进一步形成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多元化经营和收入格局,实现由社会资金提供型银行向全能型金融服务中介转变,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工商银行已经通过收购和控股非银行金融机构等方式,进入了牌照类投行、基金、保险、租赁等金融服务领域,目前集团旗下拥有工银瑞信、工银租赁、工银国际等子公司,形成了跨市场、多元化的经营格局,并在多个业务领域确立了竞争优势。其中,工银瑞信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银行系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900亿元;工银租赁的总资产达717 亿元,今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5.26亿元,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盈利能力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而在香港的全牌照投资银行工银国际近年来则在巴西石油再融资、友邦保险IPO等多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型项目中担当主承销商等重要角色,在国际投行市场的地位迅速提升。
  以客户为中心,不仅是国内商业银行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成功经验,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方向。虽然目前全球经济复苏依然步履维艰,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复杂环境中正在成长的积极因素和正在孕育着的新的商机。在新的发展阶段中,我们将继续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通过业务创新和改进服务不断增强竞争发展能力和可持续盈利能力,为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不断跃升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工商银行监事长)
  
  陈彩虹:从金融改革看商业银行竞争力提升
  银行竞争力实际上是银行综合能力的反映。国有商业银行按照中央决策部署,通过重组改制上市,资本实力、盈利能力、服务水平、资产质量、内控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一跃进入世界先进银行行列。现在,全球市值最大的前10家银行中,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全部入榜,其中建行已连续数年居于前列。
  从建行近些年来的发展中,我们得到了以下启示:
  转变发展方式是提升银行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长期以来,中国银行业发展主要靠信贷业务,随着金融创新、监管要求提高和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这种资本高消耗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要在未来竞争中把握先机、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转变银行发展方式,走资本节约型发展道路。近年来,建行大力推进业务结构调整和战略转型,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一是大力拓展消费金融、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向批发与零售业务并重转变。二是大力拓展小企业、“三农”、民生工程、文化产业等金融服务,向传统与新兴业务并重转变。三是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向利差与非利差业务并重转变。四是大力拓展投资银行、基金、信托、租赁、保险业务,向多功能银行转变。五是加大与国际战略伙伴的合作,加快海外分支机构申设,优化全球网点布局,向国际化银行转变。目前,建行已拥有多家海外分行及海外子公司,服务网络已覆盖全球主要金融中心。建行已经将转变发展方式作为了提升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完善的公司治理是提升银行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建行努力学习世界先进银行经验,不断探索具有国有控股金融企业特色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了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公司治理体系,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和优势。股东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构,严格履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并充分体现国有控股股东的特殊效能。一方面通过股东大会施加宏观管理意图;另一方面,通过授权充分发挥银行自身管理优势。在授权范围内,董事会充分发挥决策作用,董事构成多元化,具备较强的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