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滦那四万卷百年档案

2011-12-31郄宝山

档案天地 2011年9期

  幽静的开滦集团公司办公楼区内,有一座建筑风格独特的灰色小楼,它就是专门贮藏开滦100多年历史档案的开滦档案馆。它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里面整齐划一的密集架上,层层叠叠的发黄的宣纸文件中,潇洒遒劲的毛笔字行间,浓缩着中国近代工业源头的涓涓细流,可以看到中国大陆开天辟地第一台机械钻井取煤的井架,可以看到中国最早的股份制招股章程,可以看到开滦出的中国第一袋水泥的影子,可以看到中华大地上第一条准轨铁路的起点,可以倾听到我国第一台龙号机车的吼声,可以感受列强侵吞晚清民族企业的刀光剑影……。这座建筑之内的历史档案,是目前全国工业企业中最丰富最悠久最完整的,是当之无愧的工业界档案之最。
  
  开滦有留存和管理档案资料的良好传统
  
  在这座了不起的档案库中,现在存有9万多卷132年来的企业档案,其中我党1952年正式代管开滦之前的历史老档案就有41507卷,此外还有4534张历史照片档案,以及一些实物档案。我们称这些旧开滦的档案为历史老档案,历史老档案占目前开滦档案近一半。能积存如此多的历史档案,与历届开滦领导人包括创始人对档案资料的重视有直接关系。
  周恩来生前曾经说过: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有两个突出的企业——南有江南(江南制造局、江南造船厂),北有开滦。开滦诞生之初,创办人唐廷枢就十分重视档案的保存工作。唐廷枢1876年在勘察开平煤矿最初的几天内所写给李鸿章的报告,以及相关的资料,都被加意保存。开滦的另一前身滦州煤矿的创办者周学熙,也曾多次作出指示,要下属务必保管好煤矿重要文件资料,这些指示至今仍可看到。
  1901年英国墨林公司借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之机骗占开平煤矿后,开平煤矿一切文件采用英文。1906年12月,袁世凯为与开平煤矿抗衡札饬周学熙筹办滦州煤矿后,滦州煤矿的文件当然是中文。但是,开、滦联合以后的开滦矿务总局,英国人占主导地位,全局均以英文文件为正式。所以,开滦遗留下来的历史老档案中,90%是外文,只有10%是中文。其外文包括英文、法文、日文等。英文占全部外文的90%。
  洋人掌控的开平煤矿最终战胜了滦州煤矿,联合成立开滦矿务总局(取开平煤矿和滦州煤矿的第一个字组成“开滦”),两矿自己的档案在以前都是各自分管的。由于两矿都在天津设有总办事处机构,所以天津和唐山都有档案资料存放。有文字记载的开滦档案馆成立于1927年,开始有了专门的保管档案的机构,后来开滦矿务总局在唐山和天津总部都分别设有档案科。1949年6月底,档案处职员竟多达41人。
  无论开滦在自己历史的哪个阶段,最高经营领导者都十分重视档案资料的利用和保管。为了管理好档案,旧开滦还聘请过美国档案专家斯诺。1931—1932年,斯诺和一个叫罗旭初的高级档案管理人,带领一批档案人员,对档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使档案管理适应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发展。
  开滦的历史老档案分为密卷和普通卷。密卷分为总经理特密卷、总经理密卷、总局密卷、矿区主管特密卷、矿区密卷;普通卷分为总局普通卷、矿区普通卷。开滦历史老档案用颜色区分密级。密卷为绿色且从右上角到左下角有一红色斜条带,普通卷中财务为黄色,船务为浅蓝色,其他卷为棕黄等颜色。
  
  开滦历史老档案洋洋大观 无所不包
  
  开滦历史老档案从种类上说包括文件、信函、报告、计划、合同契约,规章规程、证件、董事会议记录、公司组织、矿藏报告等。档案人员把开滦历史档案从内容上详细划分了36类,主要是矿权、储量、机械装备、财会缴税等情况、投资贷款捐款及股票融资、人事管理规章制度、经营管理和生产计划、采购及销售、劳资双方关系和罢工纠纷、工资待遇和娱乐及福利、医疗教育和多种副业、房地产、交通运输、通讯、社会和企业间往来、本企业武装力量及防卫事务,等等,本文不再一一详述。
  唐廷枢在创办开平煤矿时中国一穷二白,水泥等建筑材料、水路铁路运输等开办煤矿的外在条件需要开滦自己创造,而英国人掌控煤矿后,为了赶上西方工业发展和工业思潮,同时满足洋人自己在中国的享乐欲求,他们也创办了许多伴生企业如电厂、奶牛场,设置了大量娱乐设施如跑马场、打靶场。所以,有人说开滦就是一个“独立王国”,它有自己的铁路、火车、码头、轮船,有自己的警察武装。开滦在那个特殊年代的确是“国中之国”,它所记录和留下来的档案内容,当然也包罗万象洋洋大观,这毫不奇怪。
  开滦历史老档案除去围绕内部煤炭生产销售及多种经营所产生的繁杂的内容外,还涉及到了当时整个中国社会甚至世界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的局势。
  由于当时煤炭经营涉及到内部两矿竞争和对外扩张,所以其内容包括了从各种渠道获得的中国境内各煤田煤量赋存情况,甚至东南亚各国,香港,台湾,日本的福冈、北海道,朝鲜以及西伯利亚的矿藏情况。
  开滦历史老档案涉及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上半叶冀东、上海、香港的民俗、民风和人民群众生活情况,这些可以从数次大罢工的资料中以及对外销售煤炭的情况分析中窥见蛛丝马迹。档案反映了冀东老百姓为了生存同殖民者和恶势力进行斗争、同时也吸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和进步思潮的社会现实。还反映了中国上层社会中官僚、政客、军阀和民族企业家、外国资本家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特别是档案中他们之间的来往信件描述得事无巨细,无所不包。
  开滦历史老档案涉及到了当时极为重要极为秘密的军事资料。由于当时社会政治军事的形势如何,直接关系到开滦这个特大型企业的兴衰甚至生死存亡,所以开滦的高层管理者在经营煤炭的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动荡不安的军事形势,以随时采取对策,求得生存。清朝即将灭亡时冀东驻防军队暴动苗头,民国时期军阀战争之态势,日军早期入侵华北、上海的战斗情况,解放战争时国共双方政治军事对抗局势,无一不在总经理特密档案中有详细的描述分析和判断。这些军事资料有的是中方经营者利用各种关系收集的,有的是英国商人利用洋人的特殊身份和重金雇佣的线人收集到的。这些档案甚至详尽到某地驻军的番号、人数、军心所向,激烈交战的双方军队中,开滦认为的“敌方军队”在哪一日调进了多少军队多少枪炮,司令官是谁,军事长官是怎样说的。这些档案的机密程度之高,以及对时局分析之准确,今天看来也令人咋舌。
  开滦历史老档案绝不是单纯的开滦历史,它实际上就是当时整个社会的缩影,反映了开滦范围以外的社会历史概貌。
  
  开滦历史老档案的文物价值以及羊皮大账簿、墨迹和实物档案
  
  2002年,全国举办大型企业收藏展,开滦展出了跨越时空近百年的大账簿,令许多专家学者惊奇不已,北京一拍卖公司愿出5万元一本购买,开滦一口回绝。
  开滦档案馆保存的这1661本大账簿,是1901年至1952年5月开滦的财务账,大多是英文,分为六大类,即现金和银行存款账、成本账、分类账、成本表和财产清册。这些大账簿有的采用精压牛皮或羊皮全封,烫有漂亮的金字,至今金光耀眼。里面的账面纸,则全部采用英国高级道格纸或铜板纸,账页中印有水印和隐形标记以防伪。这些账簿有的厚达10厘米,长80厘米,宽50厘米,最重的一本竟达30公斤。据档案资料记载,过去开滦的总经理阅账时,需专门的职员用专用的小车将大账簿运送到办公室。
  1878年建矿至1900年时,开平矿务局一直采用明朝末年以来代代相传的“龙门账”记账法,分为“存”、“该”、“收”、“付”四大类(“存”包括全部资产;“该”包括全部负债;“收”亦称“进”包括全部收入;“付”亦称“缴”包括全部支出)。这种记账方法十分麻烦,以毛笔写账簿,字字书写要见功夫,数字全系中国大写繁体字。这种记账法不利于成本核算,也很难分清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的变化,不适应大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的管理。1901年后,开平煤矿采用了西方先进的记账方式,于是就有了上述大账簿。过去,我们曾经为保管这样一批庞大而笨重的陈年老账所苦恼,它们不能用却不能丢,还要有专人、专柜管理存放,对现在的企业经营又没有实际用途,真不知存它何用。今天重新来审视这批历经百年沧桑而幸存下来的账簿,我们感到这是前辈遗留给我们的一笔不可多得的珍贵财富,是了解和研究中国企业历史最可靠而翔实的资料,不仅仅是开滦本身,就是对全国而言,它也是难觅的宝贝,其文物价值和收藏价值也不可估量。
  
  
  摆在展厅玻璃柜内的羊皮大账簿
  
  开滦历史老档案的书法墨迹也令人赞叹不已。
  尽管开滦历史老档案中,仅有10%是中文,但这10%的中文文件中,其书法水平着实了得。因为旧开滦作为一个最大最先进的煤矿企业,它网罗了当时的社会精英人物,“书记员”都是经过严格考核筛选而聘用的。虽然这些文件的书写者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但他们的墨迹永远留在了开滦历史档案中。今天翻阅这些老文件,不乏顶尖的书法精品,这也是开滦历史档案的一大特色。
  开滦的历史实物档案大部分是旧开滦企业和企业之间以及官方给企业的馈赠礼品。这些实物档案为数不多,但很珍贵,多是晚清和民国期间的艺术瓷品以及其他各种材质的佛像、器皿等。
  
  现存历史老档案是劫后余存 弥足珍贵
  
  尽管开滦历史档案是世人公认的全国企业界最悠久最丰富的档案,但是,这些档案仍然属于劫后余存的,有相当一部分档案在历经几次大的天灾人祸的劫难后,永远地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知情人每每提起,无不令我等后来人扼腕叹息。
  第一次劫难是1901年英国人骗占开平煤矿后。
  132年前开平煤矿成立之初,其文件都是中国传统式的用毛笔写的流水账之类的东西,把经营、人事、报告、请示以及上级的批复都写在近似账本的账略上,而契约、文书、上级的札饬等,都另外保存。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开平煤矿被英商毕威克—墨林公司骗占。英方代理人胡佛(美国人,后任美国第31任总统)和德璀琳(德国人,时任天津海关税务司),在一个月内对开平所有产业进行了全面接管,包括所有的文书、契约、账簿。这些档案一部分被用来清理开平旧产业,大部分被存在天津麦加利银行。英国人完成对开平产业的接收并稳住阵脚后,这批早期档案就不知去向了。有人说被掠往英国伦敦,被存在英商在伦敦成立的“开平矿务有限公司”董事部中。目前在开滦档案馆中,所能见到的早期开平煤矿的档案,有地契、账略、唐廷枢勘察煤田的报告。但是,有的已经不是原始文件,而是其后数年间辗转补充的。所以,1878年至1900年的22年间,开滦的档案很少,很不完整。
  第二次劫难在“文革”期间。
  由于旧开滦的办事总机构是设在天津,所以滦矿大量档案资料存在天津玉皇阁。“文革”开始,红卫兵冲击并占领了滦矿办事处房子,他们将档案当做“四旧”扔到外面,任人践踏、拿走,片片纸页在马路上随风飘舞。南开大学经济系的教师认识到这批档案的重要性,拣走了一部分。虽然开滦知道消息后派车将档案拉回唐山,虽然流失南开大学的档案后来被送回,但这一次丢失的档案着实不少。
  “文革”中,开滦老员司和中上层领导人都被列入审查对象,为了“清理阶级队伍”、抓坏人、挖叛徒敌特,查开滦档案的外调组、专案组一个接一个,来了一批又一批,他们根据各自需要,将开滦历史档案特别是人事档案作为证据抽走,大部分没有归还。此外,上级部门还在“文革”中调走了一大批所谓的“敌特档案”,一去无回。
  当时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为了备战便将开滦档案运到了远在承德的一个山洞存放,在山洞存放几年后,又搬回唐山东矿区602厂的炸药库,随后又搬到唐山矿井下,放了一段时间后又从井下搬到井上。在十多次的搬迁过程中(包括“文革”前的几次搬迁),档案难免丢失,由于山洞和井下的潮湿也难免有所损坏。
  第三次劫难是唐山大地震。
  地震中,存放档案的房屋全部震毁,成为一片废墟,档案纸片飘散满地。地震当天又下起了大雨,对档案的破坏可想而知。部分实物档案也震散在砖头瓦砾中,清代的“明黄”瓷碗(旧开滦时企业间互赠的礼品)被一些人拿到简易棚中当饭碗。一些百年前征地、修铁路、挑挖运煤河的珍贵图纸,原来都是用特制的马口铁铁筒密封保存,地震中有些人竟将图纸抽出扔掉,而将铁筒插在地震棚中的灶台上当烟筒使用。地震中档案的破坏和实物档案的丢失,实在是无可估量。
  地震以后,人们没有房子住,档案的存放地不得不一再变换,震后的7次搬家,每次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和丢失。地震以后在搬运过程中,临时雇用的工人野蛮装卸,档案木箱有的被撞散,档案散落满地没人收回。有一小部分档案临时库房放不下,就放在修建队,修建队搬迁后,这部分档案竟不知所踪……
  第四次劫难是1987年库房漏水。
  震后第7次搬家是在1981年,搬进新建的矿务局大楼地下室。但是,由于大楼结构缝密封不严,楼上的水流入地下室,多次水淹档案。最严重的一次是1987年,库房的水达半尺多深,档案箱全部泡在水中。深更半夜,当时组织人员紧急抢救,但是仍有大批档案被水浸泡得一团糟,虽经晾晒亦不可辨认了。这一次损失也是相当严重的。
  另外,上世纪60年代一批由上面下来的知识分子和记者,在创作有关开滦历史的作品时,也从开滦借走部分档案,这些档案至今未还。还有,1950年开滦总局的档案从天津运回,跟唐山的档案合并,造成了重复和混乱,也损失了不少。解放以后,由于部分人的愚昧和对档案知识的无知,也导致一些珍贵的档案被视为废纸而遭淘汰。
  尽管历经劫难,但开滦历史档案数量之多、跨越时空之悠久,仍然是目前全国所有企业中独一无二的,仍然不失为一个文化传承的奇迹。
  
  开滦历史老档案的现实作用以及现状和未来
  
  开滦历史老档案,现在除去可以供历史研究之外,仍然起着重要现实作用。
  北京绒线胡同17号是解放前开滦的房产,解放后被北京军区占用。2000年该胡同因建国家大剧院拆迁,拆迁补偿费185万元给了北京军区。开滦得知情况后,拿出解放前的地亩档案资料,成功索回补偿费。1999年,开滦与当地某建设公司发生了采矿波及其住宅区的纠纷,当时对方员工200多人到开滦和上级机关聚集上访,并致函开滦索赔3亿多元,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的李鹏、河北省委书记叶连松、省长钮茂生等都作出批示。在这种情况下,开滦利用大量的档案资料作为充分证据,最后确定责任完全在对方,开滦不承担任何责任,为企业避免了巨额索赔损失。在秦皇岛和其他地方,也发生过类似纠纷,开滦同样以历史老档案作依凭解决了矛盾。1988年和2002年,曾发生滦州煤矿老股票持有者向开滦索偿的事件,也基本是依据开滦历史老档案对此问题给予妥善处理。
  现在的开滦档案馆是20年前的职工食堂,面积和规模结构基本适合作档案库房,目前又投资进行了综合改造,包括安装移动密集架、安装火灾自动报警灭火装置等。改造工程的实施对消除档案库房火灾隐患、提高档案库房容积率、实现档案库房管理标准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