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学生“半工半读”的隐忧及反思
2011-12-31符愔畅
澳门月刊 2011年8期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提到需要用到這句話來形容的情景,大多數人也許會聯想到內地偏遠山區、跋涉求學、砍柴做飯、貼補家用等元素充斥著的畫面。那麼,一個從16歲起就做食肆雜工、私人補習老师,如今課業之餘還要兼顧一間補習社、一間地產中介公司經營業務的大學生,是不是也屬於早早當家的“窮孩子”呢?而事實上,這位大學生的父母有固定職業,家裏有房有車,妹妹在女子中學就讀,自己是本澳某大學本科三年級学生。以這樣的家庭環境和澳門特區的福利政策,就算他不這麼辛苦地“半工半讀”,生活也可以說是不愁溫飽。但這位“小老闆”卻還在謀劃著和朋友一起籌備他人生中第三間店舖的開張,他滿懷期待地說“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在畢業之前掙到一輛寶馬汽車!”——這就是澳門社會切實存在的現狀:絕大多數的學生都在“半工半讀”,甚至有些學生哥簡直成了“全職員工”,書本、功課,早就被拋到一边。现实中,這種風氣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漸漸成為澳門社會未來發展的一個隱憂。
背景與現狀——
在讀大學生“一人一份工”
在澳門大街小巷,各類店舖,以至餐廳酒吧等場所,都隨處可見年輕學生的面孔。絕大多數澳門青年都不是獨生子女,從小的生長環境也決定了他們日後大多選擇自食其力來減輕家庭的負擔。家境的並不富裕,是澳門本地在校學生打工現象如此普遍的原因之一。澳門社會福利較高,過於安逸的生活使得社會競爭不強,也直接導致了澳門學生幾乎沒有任何學業壓力。其學習任務和難度較之香港和內地簡直是微不足道,這也使得他們把過盛的精力轉移到兼職工作上去。不少工種如文員、補習班導師、雜工、侍應都獲得澳門中、大學生青睞。
總而言之,在社會大環境的允許、市場需求的推助、同齡風氣的帶動、加之學校與家庭應有引導的缺失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現今澳門學生“一人一份工”的現象。
問題與衝突——
工作學習無法兼顧
學生們的”不務正業”也讓校方和教授頭疼——長此以往,如何能夠培養出真正有素質有文化的人才?當金錢社會的現實把本該單純的學生從內而外地物質化,澳門學生普遍又任“兼職勞工”的現象的確應該敲響警鐘。事實上,在澳門高等學府中,全日制在讀高校本地學生中很難找出一個沒有兼職、或者不曾因兼職缺席過任何一節課的範例來。已經有不止一位大学老師又生氣又無奈地說過:“有些學生,我只有在期末考試的時候,才第一次知道他長什麼樣子!交上來的論文報告和考試水準完全差著十萬八千里,明顯報告是抄來的!平時上課的時候,人哪里去了?”其實這樣擲地有聲的問責,答案每個學生都心照不宣——捨棄課程,兼職去了。
幾乎每個兼職學生都遇到過“工時撞課時”的問題。但在權衡利弊和優先選擇上,幾乎所有學生都偏向“重兼職、輕課業”的錯誤做法。按照大學規定,單門課程缺席多餘6堂課的學生將沒有資格參加期末考試,沒有期末考試成績的學生將不獲准畢業。但是這些措施實際上說易行難,如果真正要鐵面無私地應用到每一個學生身上,用規定的尺規去量度學生出席率是否合乎標準,那整個學校可能會面臨癱瘓。用“癱瘓”這樣嚴重的詞語去形容僅是遵規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