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周刊》财经报道的特色分析

2011-12-31吴玉玲侯莹

编辑之友 2011年7期

  在“全民财经”的时代,随着中国人均财富的快速增长,人们不仅希望获取具有强大公信力的信息资讯,也渴望准确把握经济跃动的脉搏和趋向,寻求财富增值的良机。面对人们不断提升的关注热度,财经生活,成为绝大多数媒体都不能忽视的报道领域。各类媒体都从定位、报道方式等方面不断凝聚自己的报道特色和优势,以吸引受众的目光。
  创办于1996年的《新周刊》,作为“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已成为中国社会变迁最敏锐的观察者、记录者和解读者。十多年来,《新周刊》立足新观察、新观点,始终保持对社会潮流动态的高度敏感,凸显把握时代脉搏的睿智与锐气,给读者带来新鲜而又与深刻的震撼感受。其中《新周刊》的“财经”栏目,因其立足优质生活的诉求、对时代前沿、创富潮流的呼应以及将财经味与时尚化、趋势化的完美结合,成为《新周刊》栏目板块的又一亮点,栏目与杂志封面中不时推出的财经专题报道一起,为受众呈现出一系列的“新周刊式”的具有前瞻性、批判性和人文关怀的财经故事。本文通过对2009年第1期(总290期)至2011年第12期(总第349期)计60期“财经”栏目中的296篇财经报道以及10个财经专题76篇组合报道共计372篇样本的内容分析,以展现其财经报道的特色和优势。
  
  一 财经报道中的国际化视野
  
  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因此,站在全球的高度,以国际化视野报道世界经济大小事,成为一个有影响力或欲打造影响力的媒体在财经报道中的必然选择。作为一家以“新锐”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事生活周刊,《新周刊》的财经报道,国际视野和对国际题材倾心也成为当然之举。
  经过统计发现,《新周刊》国际题材方面的财经报道大致可分为五类。一是反映国外企业在中国经营状况的报道,如“赛百味:中国人吃不吃三明治?”“西门子智能电热水器的中国之路”和“百思买没买到中国心”等;二是国外经济现象、经济问题和知名企业等方面的财经报道,如“社交媒体重塑震后日本”“英超的货币战争”“诺基亚的新怀抱”等;三是国外财经人物和观点报道,如“跨界企业家的不同路径——当音乐家、诗人变成企业家”“凯文·凯利:人类已经成为技术产物”(338期)等;四是国外最新财经及科技信息的整合深度报道,如“2500家厂商献技CES——最好的新技术橱窗”“Wintel时代结束?——平板电脑的CPU竞赛”;五是中国商人和中国企业在海外拓展国际市场的报道,如307期“海外华商生存报告”“345期波尔多葡萄酒收购记——像卖钻石一样卖葡萄酒”等,总体数量接超过全部文章数量的三分之一。
  《新周刊》财经报道的国际化视野,是杂志新锐之气的有力支撑。因为新锐来自对新事物的把握、新锐也源自于新的经营和发展理念。《新周刊》通过把握国外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分析西方主流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和品牌企业经营之风向,并透过对财经信息和国际知名财经专家的观点整合,表现杂志新锐之气,为杂志目标受众——主流消费人群提供和揭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是《新周刊》偏重国际题材,打造国际化特色的最终目的。
  
  二 财经生活趋势的前瞻性把握
  
  有学者表示,象征性方面在经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意是旨在提醒人们不仅要关注财经领域里发生了什么,更应关注其将来的演变趋向,以决定自己采取何种行动。因此,如何走在经济生活的前列,做到与经济发展的韵律同步,甚至具备超前性、前瞻性,是当下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追求和愿望。而作为媒体报道而言,提供趋势报道,满足人们在此方面的要求,也是其应有之义。
  《新周刊》主编封新城曾表示,《新周刊》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对生活趋势的把握和提炼。作为半月刊,《新周刊》在财经报道方面,不可能提供具体的市场信息和立竿见影的投资指南服务,但通过内容的整合和观点的提炼,为受众提供前瞻性和趋势性分析,以求财经报道内容服务的长期效用,帮助受众判断未来的趋势和发展机会,是作为一本主打趋势、资讯整合和观点提供的《新周刊》所追求的效果。为此,《新周刊》编辑部一再强调“趋势,趋势,还是趋势”,要求操作者成为趋势观察家,以锐利的观察视角,在每个题材中看到社会趋势。
  与以对上市公司前景做严峻预测和准确研判市场未来趋势不同,《新周刊》更为关注的是未来经济生活的大趋势。比如,309期,《新周刊》推出“无线互联开启创富新时代”;315期,《新周刊》在“从互联网时代到物联网时代”中提出,将感应器嵌入和你生活相关的物品中,物联网就能帮助实现智能生活;320期,《新周刊》通过“中国餐饮业低碳再升级”,指出“低碳经济正成为家电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厨房正和中国人的低碳生活并行;323期,《新周刊》推出了“比Twitter更好玩的Foursquare”,一种提供“我现在在哪里”的网站服务;用户可定位记录自己的行踪,和好友分享自己对该地点的评论;341期,《新周刊》不仅判断“网银付款已经out了”,还提出“2020年中国润滑油市场将超美国”的预测;346期,《新周刊》预告传统的台式机将被电视和PC两位一体的台式机所替代;348期,《新周刊》以设问的形式提出,“连锁卖场要替代传统百货成为钻石业的终极形态”等。
  从家庭低碳生活到智能生活,从市场预测到产业发展新动向,从Twit-ter到Foursquare等等,从产品发展趋势到产业形态发展变化,《新周刊》在总体把握未来经济发展态势的基础上。通过一企、一事、一物的具体观察,前瞻性把握解未来经济生活和财经发展动向,尤其是新兴产业的发展动态,保持对经济生活发展动向的敏锐“觉悟”,为受众经济活动和经济生活指点方向。
  
  三 财经个案剖析中的创富启迪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充满财富梦想和财富故事的时代。不仅世界上每天都有数不清的财富故事在上演,几乎每个人也都渴望以自己的方式创造财富,享受财富,在创富中实现生活理想,在创富中彰显自我价值。《新周刊》摸准时代的脉搏,把握主流社会群体财富梦想,将大量篇幅给予了当代社会成功创富的个体和企业,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个案展现出新型社会中的个人创富心路、历程和对机遇的把握。
  从内容来看,《新周刊》的创业和创富故事,从农民工、普通市民、青年学生、富三代甚至到在中国生活的外籍人士,从海南、广州到北京,从洗衣、消费、培训、办公到互联网,覆盖了多种人群、多个领域。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个案,《新周刊》将更多的创富经历和启迪呈现给了受众:基于一种兴趣的执著,科普爱好成就果壳网的诞生,基于一种观念的转变,洗衣吧开拓出一片创富天地;对写字楼呆板办公空间的不满,衍生了由1133工厂改造而来的工作新天地;对人们小小需求的领会和满足,暴风影音带动了一种观影新方式,即使是有着良好资源的富三代,也渴望书写着自己的创业故事……作为非财经专业杂志的《新周刊》,也许真的不需要那些所谓的专业数据和专业话语,也不必遗憾缺乏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也许,《新周刊》所想做的,不仅仅是一次次撩拨人们内心的创富的愿望,它要传达的,更是一种创意创业的灵光、眼光和智慧之光以及在任何创业故事中都会包含着的一种革新、一种勇气和一份坚持。
  
  四 财经问题的专题洞察与犀利剖析
  
  一直以来,《新周刊》特立独行,以直指问题与积弊所在、并进行犀利剖析而知名。《新周刊》总主笔闫肖锋曾提出,“传媒的观察兼具‘望远镜’和‘内视镜’两种视角,一内一外,进去是为了出来,以揭示宏大社会命题”。[闫肖锋:《<新周刊>趋势观——一本杂志的社会学文本》,《青年记者》,2007年12月上]因此,如果说《新周刊》中对财经生活的前瞻性观察如同“望远镜”,那么,对当前中国经济生活中内在重大问题的洞见和剖析,则发挥着“内视镜”的作用。它要求记者通过锋利的“解剖刀”,挖掘事物的特点和本质,直击问题的根源与实质。
  样本统计发现,《新周刊》对财经问题的解析报道往往以专题形式出现。专题作为《新周刊》的主打栏目,是《新周刊》的标志性板块,一般以每期20~50页的篇幅,全方位立体化报道新锐和焦点话题。有业内人士表示,《新周刊》的专题报道“就像是给社会扎针,主要针对社会潜流、潜规则的“社会麻筋”,狠力一扎,一扎一跳”。[闫肖锋:《<新周刊>专题策划法》,《青年记者》,2007年12月下]经过内容分析,在笔者统计的60期《新周刊》样本杂志,一共推出了了10个财经专题报道。除去3个中性焦点话题外,其余7个财经专题报道,均是遵照上述的策划和报道思路来运作执行的。
  比如,在第349期的《新周刊》中,杂志针对食品安全等诸多社会经济问题,特别推出《友善经济》财经专题报道。针对经济生活中互相侵害、互不信任的现象,专题首先鞭辟入里地提出了“互害型社会”的概念,描述了“互害型社会”的死亡链条——卖假奶粉的,虽然不给自己的孩子吃奶粉,却不能避免吃有毒猪肉;贩卖有毒猪肉的人,自己不吃有毒肉,但难免会喝到有毒假酒:以此类推,生产有毒假酒也会喝到有毒饮料、吃到假药……当互害而不能绝,谁都避免不了成为其中受害者。面对当前社会的利益至上追求,《新周刊》犀利剖析了一些单位“扛着善旗去作恶”,揭露了商业企业的种种伪善行为,提出友善才是当今这个“陌生人社会”和“互害型社会”的最佳解药。如同《新周刊》绝大多数专题一样,《新周刊》的财经专题敏锐把握了当前社会经济中的焦点问题,并从社会、文化、心理等多重角度观察、审视、分析中国社会经济问题之所在,探索经济问题之根源,并力求从深层次方面求得解决良方。作为一本非专业化财经杂志,《新周刊》财经专题报道的高度、广度、深度和力度,成为其鲜明的特色,在民众当中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并在一定程度能引起人们的警醒和反思。
  
  五 立足财经生活的人文关关怀
  
  财经报道一直倡导严肃、严谨、理性、专业、冷静,并形成了财经报道独特的个性。因此,财经报道给人的感觉经常是枯燥而又“冷冰冰的”。《华尔街日报》资深头版撰稿人威廉·E.布隆代尔有一句经典名言:几乎在所有伟大故事的创意中,都有一种人性展示。财经报道要想成为让人接受、令人感动的内容,同样需要展示“人性”,体现“人文关怀”。
  所谓人文关怀,简单而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解放与自由的追求。财经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也应着重体现对人的生存、发展以及经济活动状态的关注。《新周刊》自创刊以来,一直主张以社会学家的眼光剖析中国社会问题与发展趋势,用新锐观点清点当下焦点话题的背后脉络,以批判眼光审视当下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问题,以人性视角关注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归纳《新周刊》相关专题报道,我们都能从中感受到《新周刊》在这些方面的不懈追求。财经专题报道也同样如此。通过内容分析发现,从290期到到349期60期样本中,涉及财经方面的7个专题内容,都体现出《新周刊》立足普通民众经济生活状态的人文关怀。
  比如,针对物价飞涨的现实问题,《新周刊》在第341期隆重推出了“中国有多贵?”的专题报道,全方位展现和剖析当今中国人的生活成本和消费越来越贵的事实状态。专题开篇文章首先以“人民币还是那个人民币,购买力不是那个购买力”为核心,道出了不同人群的内心共鸣。随后推出的三个系列报道,个案图片报道方面,专题摄录了不同职业和身份的普通民众用200元在北京进行消费时的有限选择;文字系列调查方面,专题不仅推出了北京、新加坡、成都、旧金山等4个国家6个城市的生活成本报告,以具体数据之实对比出中国城市生活的消费之贵,还用8篇系列文章报道了从1元到l亿元的生活花费方案,描画出中国的巨大的财富消费差距和不同阶层之间明显的生活落差。在主打文章“生活需要购买力——中国为什么这么贵?”中,专题不仅具体分析了中国到底有多贵,还以中国公路为个案,直指中国这么贵的深层次原因,并特别报道了当下消费之贵在影响民众生活品质的同时,所衍生出的“贵中国的焦虑症”:一种对未来生活的焦虑感、不安全感、无力感以及由此演化而来的大多数人的挫败感,深切表达了中国人在2011年的朴素愿望——面对普通生活,能有足够的购买力。结尾篇,专题通过专家发言,具体引导普通人如何应对还在持续进行的通胀,切实表达出对民众的一种温情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