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事结构下的符号学分析

2011-12-31唐筱妍

新闻世界 2011年9期

  【摘要】本文主要以叙事理论和符号学的方法浅析《小丫跑两会》在信息传播中构筑的品牌形象,探讨其在经济类电视新闻中的独到之处以及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小丫跑两会》 叙事学 符号学 品牌分析
  
  《小丫跑两会》是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配合两会报道创办的王牌节目,自开办至今11年间,它打破传统的两会会议报道形式,将《经济半小时》一贯关注和最擅长的民生调查,结合两会热点,进行梳理。在主持人极富亲和力的主持下,《小丫跑两会》正逐渐成为每年两会期间,百姓与代表委员无障碍沟通的良好渠道。本文将从叙事学和符号学的角度分析该节目的成功之路。
  一、叙事理论框架下看《小丫跑两会》
  施拉姆认为,我们看新闻是透过新闻叙事来确认自己与社会之间具有某种心理或文化的联系。两会的意义重大,不仅在于一府两院的工作需要在这里汇报,经历审议,更表现为是社会不同阶层、不同意见表达和交锋的场所。面对国人的参政热情、民众对于两会提案之于自身利益的关注,《小丫跑两会》紧紧抓住了公众与社会间的紧密联系,讲述着两会的故事。
  故事是无数的故事在有限的故事结构中被讲述的,在正常情况下,讲述者因为故事的多样性呈现出五花八门的样态,因而故事前后顺序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叙事者的叙事态度。从节目的内容上看,今年《小丫跑两会》播出内容大致如右表:
  叙事理论主要研究故事文本中的三个问题:故事、说故事——用什么语言和方式说、故事时间。从右表的统计可以看出,除去最后一期的回顾式节目,在短短十天的节目播出顺序上,《小丫跑两会》打破了地域限制,放弃了从沿海到内陆或是由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的叙事顺序,而是兼顾东南西北,决不厚此薄彼。并借助各省市自身特点,迂回重复主题关键词,体现了CCTV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重要喉舌的主流媒体的价值观,保证了故事的客观性、全面性与完整性。从编排内容上看,《小丫跑两会》以百姓最关心的房产问题开篇,连续两天探讨人民住有所居的问题,体现了栏目对社会热点、公众利益焦点的关注,有利于获得受众认同,为日后节目的收视率打下基础。在之后的节目中,《小丫跑两会》紧紧跟进社会变革进程,通过画面、语言给受众讲述科技促进省市产业转型,风力、水力等能源利用的经济版图大好前景。
  叙事学家认为,一个完整的叙事文本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故事,内容或一连串事件(行为、事件)加上我们可以称之为存在的东西(人物、环境);另一个是话语,即表达,使内容得以传达的手段。简单地说,故事就是叙事描述什么,话语则是如何去描述。”在《小丫跑两会》这档节目中,主持人王小丫很多时候掌握了话语的表达权,成为串联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故事叙述中,她时而跳出故事本身,成为单纯的讲述者,把作为故事素材的被采访者的话语串联起来,用平时、记录的口吻配以画面,表现出节目的客观、公正;她时而又成为故事的参与者,无论被访者的身份高低,主持人都以与之平等的身份对话,甚至亲自体验着田间地头的改变,在亲民、轻松的主持风格中不失理性。在今年的节目中,她将地域划分开来,分别采访各省党政一把手、政协委员和人民群众,围绕“十二五”民生与发展的主题,逐个对各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分析。从甘肃的新能源开发到湖南的科技创新,从重庆的保障房问题到山西的煤炭大省转型问题,所有的话题紧紧围绕着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以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主题展开,带给观众他们最关心的问题。通过她的提问和与代表们的交流,观众能够体验到最鲜活的两会动态,感受到主人翁的地位。
  二、用符号学解析《小丫跑两会》
  传播学指出,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注意力总会自然而然地趋向那些符合自己的观念、态度、志趣及需求的内容,同时忽视回避那些与己无关和与己相对的内容,依据自身的价值体系而对接触到的信息做出独特的个人理解。在已经理解的信息中,将其中最有利于己的部分储存于大脑中。由此可见,受众的一次解读活动就是对新闻文本符号的一次解码,也是一次再编码。《小丫跑两会》这档节目在播出时,首先经过了主持人、编导的叙事编码,体现着他们的认识角度和价值倾向。当受众观看节目时,文字、声音与图像进入到大脑,唤起了受众的认识经验,于是,语言和非语言符号在叙事的顺序与受众的个人经验的共同作用下被重新认识,符号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符号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各种用以进行表达、交流、沟通的符号,即所有符号系统。图像与文字和声音结合形成的画面可以说是一种双重符号。它既能够表达信息本身的文字含义,又能够传达姿势、节奏、标示等非语言符号的含义,所构造的世界更生动、更形象,更具仿真效果。同时,由于摄像者的一些选择,包括景别、焦距和角度等,也可能导致对同一事物产生出或深或浅的不同解读。
  在《甘肃:打造西北陆上三峡》这一期中,节目开篇对人大代表濮存昕的低碳生活方式进行采访,他的上会交通工具——自行车被镜头给予了大大的特写,之后景别由特写变换到全景,目送他骑着自行车离开会场,进入车流不息的大街,使拍摄者与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不断被拉大,渐行渐远。这也正是其所暗含的关系由私人领域向公众领域转变的过程——将个人行为扩大到整个人群,乃至社会中,有效地传达出对公众环保意识的呼吁,十分生动形象。而被采访对象濮存昕,作为一个有着良好声誉的知名演员,他的身份本身就可以作为一个符号出现。美国著名逻辑学家和符号学家查尔斯·皮尔斯认为符号是“某种对某人来说在某一方面或以某种能力代表某一事物的东西。”按照这一界定,濮存昕作为演艺界明星的杰出代表,他的形象和行为作为一种符号,透过大众传媒所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爱心和美德对受众有着巨大的潜在影响力和感召力。
  在《“两个率先”看江苏》对江苏科技突出贡献获奖者王院士的采访中,王小丫半蹲在已过耄耋的老者面前,与他分享苏北地区农民种植杨树致富的故事。此时,主持人的肢体语言也成为了符号语言,透过镜头,王小丫半倾向前的体态姿势体现了她对老院士的尊敬,传达出主持人诚恳、亲和的主持风格。
  在《山西:煤炭大省探索转型之路》这一期节目中,主持人王小丫在演播室内对山西省委书记进行采访,此时两个人的对话过程是在一个合理的距离被拍摄的,没有特意的拉近或推后,而主持人与采访对象也是面对面、平等地坐在演播室内探讨经济转型之路,没有高下之分。所有这些也都可以被看作是节目中的符号出现,暗含着客观性,它使我们与拍摄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时拍摄者通过镜头平视拍摄主体,从而使读者获得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和平常感。
  当人们谈论电视节目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