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失落:符号转换中的民族文化对外传播问题初探
2011-12-31严兰范玉金
新闻世界 2011年9期
【摘要】全球化趋势锐不可当的今天,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是一项重要工程。但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经过翻译加工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在词语的运用上、文化意象的传播上、文化形象的塑造上都失了应有的自然和优美。本文将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角度来探讨中国民族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的失落。
【关键词】失落文化负载 翻译
一、引言
现代社会中,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各国纷纷开放国门,向国外展示自己的文化实力,宣传自己的文化形象。中国的古典名著哲学思想也开始被其他国家的人所接受,其特有的文言方式表达了特殊且丰富的思想,而这些又是英文所不能精确阐释的。外国人对于中国真正的文化元素了解得虽多但不深。例如,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在西方人眼中被认为太过暴力,而反映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红楼梦》却被认为是一部描写情欲的小说。语言表达的不同、文化观念的不同、翻译者的功底等都是造成这种文明失落的原因。本文正是从翻译的内容来说明中国古典文化元素在对外传播过程中的失落。
二、失落的文化
汉代文学家许慎在其著作《说文解字》中有一段关于翻译的训诂:“囮,译也。从‘口’,‘化’声。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曰‘囮’,读若‘讹’。”①由此可以看出,所谓“译”者,即“传四夷及鸟兽之语”。人虽能准确传达出鸟兽之意,却无法复制出鸟兽说话的形态和动作,颇失了生动。现代的翻译也是如此,中译英,外国以自己的母语熟读了中国的古典名著、诗词,获知了中国人的哲学,却无法感受到中文文言的意象,颇失了内涵。由于文化观念的不同,所产生的负载词及其内涵的差异,英语与中文文言的形象差异,中文的提示隐含特征与英文的平铺直叙的差异,这其中所产生的失落却也是无法避免的。
1、负载词内涵的缺失
“文化负载词中有一种是源语(source language)与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中都有相对应的概念物质或基本(核心)意义”②。这类词是在不同民族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的词语,因此对不同的民族会产生大相径庭的意义。
富含文化内蕴的文化负载词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例如,汉语中的青松、腊梅、秋菊、翠竹,汉语中的“三”、“八”、“四”等等。而最典型的却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和“凤”,它与西方语言中的dragon和phoenix的形象概念虽相同,但所表达的意义却完全不一样。这些同样的概念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而被赋予了不同的延伸意义,造成了翻译中无法逾越的障碍。
例如,《红楼梦》第九回中的一句:“这学中……‘一龙九种,种种各别’,未免人多了就有龙蛇混杂。”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文为:“……as the proverb so aptly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