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生态环境对十九世纪媒介“沪中心”的影响

2011-12-31孙苗

新闻世界 2011年9期

  【摘要】自鸦片战争成为英国殖民地以后,香港由一个人烟稀少的小渔村逐渐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报业的中心,繁荣程度可想而知。但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报业从港中心向沪中心转移,上海成为中国报业的中心,香港次之。笔者认为,报业发展中心的转移主要是由于当时上海有比香港更优越的媒介生态环境。
  【关键词】媒介发展 媒介生态 沪中心
  
  “媒介生态学”研究起源于北美,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人是纽约大学的波兹曼教授。我国学者邵培仁亦对此作出解释:“媒介生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媒介与外部环境之间关联互动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和谐的结构状态。”①也就是说,一个完整的媒介生态系统应该包括媒介内部各要素之间、媒介与媒介之间的一种相对平衡的结构状态,以及媒介与外部环境之间,即与政治、经济等因素之间关联互动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结构状态。因此,媒介生态系统大体可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传播者、媒介、受众等多种要素构成。本文仅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来研究“沪中心”的形成及“港中心”向“沪中心”的转移。
  一、19世纪60年代后媒介“沪中心”的形成
  中国的第一份近代报刊是在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境内的第一份报刊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但是,我国的报业发展十分缓慢。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才出现了转变,形成了媒介“港中心”。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再次迎来了转变,中国的新闻事业中心由香港转向上海,形成了“沪中心”。
  1840年,英国人用鸦片和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夺占了香港岛和南九龙半岛,及“租借”了“新界”。香港的新闻业迅速崛起。3个月后,英军主要译员罗拔马礼逊之子马儒翰在香港办起了第一份英文报纸,名为《香港公报》。在此后的十年间,香港先后出过9种英文报刊,而当时在中国其他地区也只有上海创办了一份中英文报刊。1840年-1860年,香港共有4家有影响力的报纸:1842年3月17日创办的《中国之友》;1843年6月《广州记录报》迁至香港出版,改名为《香港记录报》;1845年创办的《徳臣报》;1857年10月创办的《孖剌报》。至此,“港中心”形成。
  但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由于上海优越的地理条件和江南地区经济的发达,在开埠以前,就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沿海贸易港和第二大外贸港口,素有“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之称。故此,虽然上海最早的中、英文报纸分别比香港晚了7年和8年,上海报业仍然崛起,使“港中心”的局面发生了逆转。据统计,1865年-1895年上海共创办了外文报刊41种,中文报刊45种。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报纸如:《上海新报》《字林西报》、《文汇报》、《六合丛谈》等。而当时全国主要城市新办的英文报刊总共只有91种,中文86种。换句话说,当时一半的报纸主要集中在上海。上海的望平街成为了声名鹊起的报馆街。“就在望平街汉口路的转角,矗立着两座大厦,一所坐北向南,那是《新闻报》。一所坐西向东,那是《申报》。他们一向执了报坛的牛耳。”②另外,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通讯社——英国路透社于1872年在上海设立远东分社。1871年4月18日,上海海底有线电报正式开通。足以说明,当时的报业中心已经由香港向上海转移,形成了媒介“沪中心”。
  二、媒介“沪中心”与当时的媒介生态环境
  媒介生态环境是考量一个地区能否为该地媒介发展提供的各种环境要素。“沪中心”能够形成必定是自身有着优越的媒介生态环境。除了地理环境之外,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也很重要,这两个因素是“沪中心”在19世纪60年代以后形成的直接原因。
  1、地理环境
  上海位于我国东部海岸线的中点,为长江的入海口,是我国沿海的南北洋海运和沟通长江流域贸易往来的枢纽。如此,在开埠之前,就已经成为中外贸易中转站。“仅开埠第一年内,就已有8家英国洋行向当地中国人租借了土地,开始建造洋房……到1870年,上海租界的外国人口已有1666人,外国洋行到1872年时也已达343家。”③优渥的地理环境是上海成为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的强大后盾。经济的繁荣促进了信息的快速流通,本就占尽地利的上海不仅成为了中外贸易中转站,也成为了内陆与海外信息流通的枢纽。因此,“沪中心”形成也就水到渠成。
  2、社会环境
  就经济方面来说,自开埠以后,上海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19世纪50年代初期,上海已取代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外贸口岸。1865年以后,全国对外贸易的商品有一半是通过上海集散,由上海出口的茶叶占全国总额的70%。丝的出口几乎全部通过上海。此时上海已取代香港成为全国的外贸中心,大量外报集中在上海出版也就不足为奇了。④商业领域的活跃,必然带动信息的流通,报业的发展也就得到了坚强的后盾。其次,在政治方面,自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英、美、法等国先后在上海县城以北,划定租界。到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借,占地数千亩,形成“国中之国”。因此,在租界内的报刊不受清政府控制。可以说,租界为上海报业提供了舞台,让其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另外,上海是维新变法思想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是各政党报刊活动的重要阵地。思想的交锋,意味着新闻的出现。关注当时中国动向的洋人和华人,都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上海,这就为上海报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文化环境
  上海报业的崛起源于洋人进驻上海,大批的传教士、商人或是出于政治目的、宗教目的,或是出于经济目的,开始在沪从事办报活动。再加上一些在港的报纸,迁进上海,如:《中国之友》,上海不缺外人在沪办报。同时,江南地区,文人众多,许多失意的文人为了养家糊口,遂成为“秉笔华士”。像王韬就曾在墨海印务局工作过。这也为国人自办报提供了可能性。另外,上海在开埠以后,已经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许多洋商和江南地区的富商都瞄准了这块“肥肉”。而且,江南的知识分子众多,人才济济。这样一批人对于信息的需求十分大的。再加上,太平天国运动以及上海的小刀会起义,使得上海成为新闻信息集散的中心。像广州、香港等地的报纸都需要从上海报纸中获得事情发展的动向。总而言之,上海一旦摆脱了清政府的严密控制,再借助洋人的力量,成为全国的报业中心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三、媒介“沪中心”与“港中心”的生态环境比较
  上海有报纸比香港晚了7年,纵然如此,当上海报业发展起来时,单在报纸总数上就远远多于香港,成为全国第一的报业中心。通过对二者媒介生态环境的比较,不难看出我国媒介“港中心”向“沪中心”转移是一种必然。
  其一,虽然说港、沪都是港口城市,但是香港偏于大陆一隅,较之上海这个大陆腹地,它更像是大陆的一个“世外桃源”。尽管这样可以使其避过内陆的动荡,然而也使得其离新闻信息源太远。再加上,中国当时交通业和通讯业的不发达,从香港把信息传播到中国的内陆速度也较慢。而上海则不同,它位于东海之滨,地处全国最富庶的江浙地区,又有广阔的长江流域腹地作后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镇江、南京、九江、汉口都成为了通商口岸。如此,上海逐渐成为了全国的外贸中心。且因其地处江南,离内陆的新闻信息源近,传播速度也比之快,故为其成为国内外联系最广泛、信息最灵通的城市提供了有利的地理环境。
  其二,就政治因素而言,香港割让给英国后,虽然摆脱了清政府的“言禁”政策,有了一定的言论自由。但是,它也陷入了大英帝国的完全统治,其对新闻言论的控制仍比较严。如《中国之友》因不满于香港总督的严厉制约,迁到上海。而上海因为有租界的存在,是一个“四不像”的地方,舆论环境相对比较宽松。如当时的太平天国运动,英文《北华捷报》对其表示同情和支持,并在报纸不顾情面,怒骂英国当局。然而这是在港的报纸不能做到的。其次,就经济方面而言,上海因为有着香港无法比拟的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故而自开埠,逐渐成为全国人口最多的都市,成为全国最大的工商业都市,成为东半球最重要的港口、最大的商场。因此,在当时上海是我国资本主义发展最活跃、同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联系最紧密的地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仅提出了对信息的需求,也为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和物质条件。而中国报业的发展,是与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和扩张同步的。所以说,报业重心从“港中心”向“沪中心”的转移,实际上是上海成为全国外贸中心的反映。
  其三,港、沪都是由传教士、洋商首先进行办报活动的,其发展轨迹是相似的。但是,正如前文所述,上海地处江南,人才济济。因此,在沪办报不缺人才,其受众市场也是十分的广阔。然而香港则不一样了。“香港在未割让英国以前,原是广东省新安县一部分,当时岛上居民约五千人……由於穷乡僻壤,音讯传递阻隔……一带居民多福老、客家及本地土著”⑤就这个情况来看,当时的香港是不可能会有对外界信息的需求,就算有对天气、农作物等方面的需求,因其文化水平不高,也应是以口口相传为传播途径,对报纸基本上是零需求。其受众主要是针对洋商和后来移民到港的华商,比之上海,还是有一定的局限。其次,1872年,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通讯社——英国路透社,在上海设立远东分社,使得上海一下子成为国际新闻信息的集散地。加之,上海海底有线电报于1871年4月18日正式开通。这对于上海新闻业的发展可谓是如虎添翼,更加奠定了其在全国第一的地位。
  
  参考文献
  ①邵培仁 等:《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5
  ②曹聚仁:《上海春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95
  ③李长莉:《晚清上海社会的变迁——生活与伦理的近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20
  ④丁淦林等:《中国新闻事业史新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45
  ⑤《香港舆中国——历史文献资料撰编(第一集)》,广角镜出版社,1984:83-84
  (作者:湖北大学文学院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