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时代报纸核心竞争力的重构
2011-12-31路璐
新闻世界 2011年9期
【摘要】微博时代中,报纸面临诸多挑战,而传媒竞争归根结底是对公众影响力的竞争,报纸媒体需要强化意见领袖的作用,放低姿态,与受众积极对话以及因势利导、与微博媒体互相学习。
【关键词】微博 核心竞争力 报纸媒体 意见领袖
在当今世界,媒介之间的竞争与融合是大的趋势,也就是说,一方面媒介与媒介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媒介与媒介之间的互动融合、取长补短成为主流的态势。报纸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媒介,在人类文明史占有重要地位,而微博作为新兴媒介,是媒介家族中的年轻成员。微博(MicroBlog)最早诞生于2006年美国twitter,是目前继博客之后最为流行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2011年初,twitter宣布其用户数量突破2亿,腾讯2月初宣布其微博注册用户突破1亿。2011年7月温州动车事故发生后,从第一条求救信息在微博上发布到报道市民义务献血、组成帮助全国寻亲家属的义工团,微博在信息传播扩散、聚集多方力量、整合政府与民间行为等方面释放出惊人能量。那么,在微博时代,报纸媒介面临怎样的挑战与竞争?它又该如何重构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呢,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微博时代报纸面临的挑战
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能力”、“核心竞争优势”,指的是组织具备的应对变革与激烈的外部竞争,并且取胜于竞争对手的能力的集合。传媒竞争归根结底是对社会公众影响力的竞争。微博的信息传播呈现的是一种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混合传播机制,技术上最大的创新便是“关注”功能,使得用户对自己感兴趣的对象所发布内容不必逐个访问。对于报纸这种传统主流媒介来说,它往往以完整的新闻背景呈现、独特的介入信息视角、浓厚的人文关怀而在受众中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说公信力是报纸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点报纸是有其久远的历史传统。但是,近两年来,在一些突发性的公共事件中,特别是有重大社会影响的事件中,报纸的应对能力受到挑战。
2010年中国三大突发公共事件——“宜黄事件”、“李刚事件”以及“上海大火事件”是进入公众关注视野、媒介核心议题的事件,在这些公共事件中微博的力量显现出来。无论从反应速度还是质量方面,微博的反应都可圈可点,同时它改变了以往传统媒介为其设置议程的单向度流动,微博所发布的信息也成为了传统媒体报道的内容资源,因此2010年被称为中国的“微博元年”。2011年7月23日发生了三个重大新闻事件即温州动车追尾、赖昌星引渡回国、挪威暴力事件,无论是从社会影响力还是新闻价值来说都是重量级事件,而7月24日的大多数报纸对这三个热点新闻都没能迅速反应,在新闻信息跟进、新闻背景深度读解以及版面处理方面没有能做好相应安排,与互联网的迅速全方位报道相比,大多数报纸媒体表现平平,其引导社会舆论、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尚待提高。
应当说,在微博时代,报纸媒介所遭遇的挑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信息传播的及时性问题,微博的高速发展使新闻报道从“我在新闻现场”的电视现场直播时代到“每个人都是新闻源”的时代,信息报道的及时性、实况性今非昔比;其次,微博具有草根性与碎片性,在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