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故事”的魅力与核心元素
2011-12-31田定康黄炜信
新闻世界 2011年9期
【摘要】电视正面临着新媒体的一步步蚕食,鼎盛时代似乎难以延续!而以说故事方式制作的纪实故事类电视专题栏目,则在近些年以它独特的魅力,在日益式微的电视专题节目中,令人眼前一亮。
【关键词】说故事 故事类专题 现场 悬念
一、“说故事”为什么这么红
在收视率依然如同达摩克里斯之剑一般在每个电视工作者头顶悬着让人焦虑的时代,我们不能不思考,故事类栏目令观众感兴趣的,究竟是什么呢?
1、贴近民生的题材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人们面临着情感、物质、精神等多方面的矛盾纠葛,不少人内心动荡不安,由此造就了闻所未闻的诸多“奇人异事”。由此,熟人陌生人身上发生的离奇故事,富翁或穷光蛋的起落人生,男人女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亲人朋友之间的反目成仇,当然也包括一些温暖人心的爱心故事等等,都走进了荧屏。真实的人物,曲折的故事,离奇的情节,令观众带着极大的窥视欲,乐此不疲,其中有的故事,往往能够让观众看到自己或身边朋友的影子,吸引了大批忠实粉丝。
2、贴近民心的表达方式
传统新闻的表达方式,通常站在传达客观公正的立场,情绪内敛,不偏不倚。相比之下,故事类电视节目的表达则在“说新闻”的基础之上,再往前大大地迈了一步。节目变得更加充满人情味,或者犀利,或者温柔,带着喜怒哀乐的情绪色彩说故事,与观众同喜同悲。有的观众认为,故事类节目中,主持人或记者说的话,说到自己心坎里去了。由此,电视节目主持人不再遥不可及,而是可以触摸和感知的,如同邻家人。
3、贴近民情的丰富内容
当前,大多数的故事类栏目选择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情感故事类:法制不健全,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百姓情感呈现出敏感化,偏激化,极端化的趋势,这些导致了诸多的家庭纠纷和情感悲剧的产生,也让不少人赤裸裸地面对镜头,将大量的隐私公之于众。媒体在事件中不时发挥的推动性使得其示范效应大增,带来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敢于直面镜头,敢于找媒体宣扬自己的私事,而观众,依然乐于看着一幕幕“私生活”的曝光。
新闻故事类:新闻每天都在发生,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背包客式的非职业媒体人的骤增,以及媒体产业的激烈竞争,使得不少以往看似平常的事件,会在一夜之间转变成全国性的重大新闻事件。而媒体为了独家和真相而发挥到极致的锲而不舍的围追堵截精神,使得新闻事件的厚度和广度有了增加,外延内延丰满无比,足够成就故事类栏目将其说叨一番。
法制故事类:新时代,新情况,新矛盾时有发生,显示了新的权利意识和旧的管理思路之间的格格不入,也显示了完善法制的紧迫性。在通往更加公平公正的大道上,一直拥有强大民意基础的法制故事的空间也得以拓展,而讲故事的方式,也将传统的说教式的法制节目颠覆。
4、灵活多变的节目架构
纵观故事类电视栏目的形式构架,大都集中在以下三种:以演播室主持人讲述为主的,如《王刚讲故事》《传奇故事》;以演播室主持人串词为辅,以外采为主的,如深圳电视台《鞠说好看》,长沙政法频道《情动八点》;以演播室主持人讲述,加主持人与嘉宾演播室访谈,再加记者现场采访三种元素于一体的架构方式。三种形式,孰优孰劣,不一而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由于能够自由地运用主持人串词,演播室访谈以及记者或主持人外景采访三种元素,再加上模拟拍摄手段的运用,故事类栏目的形式表达上更加丰富,节奏控制更容易做到游刃有余。这种自由往来于过去现在,穿梭于外景内景的讲述,将观众牢牢吸引。
5、深度、广度与时效性空前提高
如今,比较强势的故事类专题栏目,早已摒弃以往周播的习惯,而采取日播的方式,频繁于观众约会。而且,优质的故事类栏目,往往在将故事旁根错节都讲述清楚的同时,还能形散神不散地将其他一些相似的故事融合,加大故事的信息量,强化故事性、贴近性和时效性。而说到时效性,当下的媒体市场,故事类专题节目的时效性,已经不再像从前那般,与新闻相去甚远。业内的优秀代表,往往在新闻事件发生后便以毫不亚于新闻节目记者的行动速度,赶赴现场,并在几天之内,加工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还颇具时效性的故事片。无怪乎有的看腻了民生新闻的短平快式节目的观众,将目光瞄向故事类专题。
二、说故事的技巧与核心元素
1、主持人
主持人在故事类栏目中的地位毫无疑问。特色形象主持人在故事类节目中层出不穷。独特形象,独有气质,特色化语言,这“三独”引人注目。然而,光有“三独”还不够,好的故事类节目主持,除了具备讲述故事的能力,还得拥有驾驭故事的能力,能将故事中的情感元素拿捏得当,与观众感同身受,无论是幽默也好,调侃也罢,或者犀利,或者平和,总之,嬉笑怒骂皆成节目者,是为大家,令观众流连忘返。
2、现场
现场往往是最具戏剧冲突性的地方,以现场来推进故事的讲述和情绪的起伏,在故事类节目中效果显著。当然,并非拥有现场就是赢得观众的保证,想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蒙太奇的神奇功效,使得现场发挥最大的效果,必须合理利用现场,有理有力有节,不唯现场,要将现场的内容细化分解,然后逐步落实分配,而其分配原则,又于以下两个元素密切相关。
3、悬念与节奏
故事类栏目最大的卖点之一在于悬念。如果没有悬念,故事缺乏起伏,收视将难以保证。悬念可大可小,可以是一个全片的核心包袱贯穿始终,也可以是一个一个的细节层层分解。最好的悬念,莫过于站在观众的角度来看,他们对于什么最感兴趣,最有想象力。此外,站在超越观众的角度,创造性地挖掘出一些他们所想象不到的问题,同样可以令观众拍手称快。
悬念制造得成功,受益最大的自然是成片的节奏,节奏欢快活泼,张弛有道,观众看得跌宕起伏,收视率自然坏不到哪里去。当然,节目的节奏除了跟悬念有关,与音乐音效,主持人的抑扬顿挫,节目内容架构的合理,皆密切相关。特别是节目内容的架构,直接关系到全片的节奏,而要认识所创作节目的节奏,将每一部分内容如同珍珠般挑选出来,并且考量其在节目中所占据的时长,以及其表达的急缓,便不难窥见全篇节奏,也就不会出现冗长不堪的局面。
4、贴近性和相关性
故事类栏目的红火与其题材的贴近性密不可分。然而目前故事类电视专栏,特别是日播类的,往往采取自制加购买加合作拍摄的方式。而购买的节目中,有的跟当地百姓生活几乎没什么关系,他们有什么理由要盯着看呢?这时,创造贴近性显得格外重要。比如一个外地的情感故事,思考当地是否有发生过类似的,跟本地的有何关联或差异。特别是,换位思考,将观众虚拟为故事中的当事人而进行设问或陈述时,观众很快会被调动起来,进而深度地融入故事。这一点,笔者称之为让观众实现“角色扮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沟通技巧。
此外,贴近性和相关性,还需要通过节目的人文关怀和理性思考进行加强。仅仅满足窥视而制作的故事是肤浅的,生命力不可能长久。只有站在一定的高度,夹叙夹议,能够给观众带来思考,甚至带来醍醐灌顶般效果的,才具备持久的生命力。
三、故事热能走多远
看电视,讲故事,这样的热闹局面还能持续多久?在看到故事类栏目以较低成本的运作而收获不错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
1、低俗化的趋势
血腥的镜头换取低廉收视率的情况依然持续存在,为了故事性而践踏真实性,甚至不惜对真实的故事进行人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