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新闻报道的舆论监督功能
2011-12-31陈咏梅
新闻世界 2011年9期
【摘要】新闻事业具有反映舆论、表达舆论、组织舆论、引导舆论的作用,舆论运行规律始终支配着新闻报道活动,舆论也因此而成为媒体的旗帜和灵魂。本文对新闻报道的舆论监督功能作一探讨。
【关键词】新闻媒体 新闻报道 舆论监督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出版启事中曾指出,报纸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势。①这句话深刻而又鲜明地揭示了新闻事业和舆论的关系。由于新闻事业具有反映舆论、表达舆论、组织舆论、引导舆论的作用。因此,舆论运动的规律始终支配着新闻报道活动,舆论也因此而成为报纸的旗帜和灵魂。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类节目的热播,舆论监督成为新闻界又一热门词汇。
一、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功能之一
舆论监督就是社会公众运用新闻媒介,对偏离或违背社会正常运行规则的行为依法实施的新闻批评。中国的舆论监督是一种有领导的舆论监督,是作为某种行政职能的延伸而存在的。这就使它有着与生俱来的两大特点:一是有着极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争取积极的社会效果。“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是中国新闻传播事业一贯坚持的原则,在此方针下,中国的舆论监督也必然以“激浊扬清、弘扬正气”为主旋律。首先,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开展,迫切需要加强舆论监督。其次,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秩序的日益规范,强烈呼吁加强舆论监督。第三,政治文明建设的强势推进,十分欢迎加强舆论监督。第四,强化舆论监督也是媒体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在当前有些规范措施尚未完善的情况下,一些是非不分、混淆视听,甚至恶意造谣的信息,往往通过一些非主流渠道广泛传播。因此,人们迫切需要可信度高的新闻舆论以正视听。因此,新闻媒体应该积极主动地强化监督功能,围绕“三贴近”,拓宽监督面,提高“公信度”,增强影响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针对某些地方竞相攀比搞“经济开发区”,致使大批良田沃土被占用或弃置荒芜,一些新闻舆论机构及时报道和评述这种不正常现象。如获得1992年全国广播新闻一等奖的广播新闻“江苏常州市科委不占农田搞开发”这类新闻对制止乱占良田,遏制“开发区热”等失衡现象,起到了舆论先导的重要作用。
二、舆论监督有其它监督无法替代的功能
人们常说,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而一个缺少监督的社会也不会有良好的秩序。至于如何监督,通常普遍认为有纪律监督、司法监督和舆论监督三种方式。相比之下,前两种监督有其威严性,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也有其局限性,首先,它只能对违反了纪律和触犯了法律的人才能惩处,而对那些违背道德准则的人和事,则无法实施有效监督;其次,这两种监督方式的公开性和影响性似乎尚欠广泛。而舆论监督恰恰能弥补以上两点不足,又能对那些违法、违纪、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公开曝光。2002年的岁末,蚌埠移动通信出现过一次大面积故障,市内通讯信号中断,全市几家新闻媒体的热线电话几乎被打爆,于是记者前往移动公司了解情况。通讯信号中断那天,蚌埠人民广播电台在第一时间、上午9时的整点新闻中播出了事故情况,让全市市民知道了移动通讯中断的原因。这不仅及时、公开地报道事件的原委,也从另一侧面对移动公司这种服务不到位、应急处理能力不强的工作作风予以了监督。
虽说被新闻媒体报道的事件有大有小,有难有易,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都是大事,他们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只希望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新闻的舆论监督是一种非权力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媒体的一种社会责任和重托。因此,舆论能够依法监督社会公共权力,鞭挞欺诈、腐败及一切社会丑恶现象,从而达到维护社会公正与安定的目的。这就是因为舆论监督具有其他监督无法替代的公开性、及时性和广泛性的社会影响力。
三、舆论监督把握好尺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要本着扶正祛邪、治病救人的态度,要注意社会影响与效果,力争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促进工作。舆论监督还应有思想性、针对性。有深度、有声势、有针对性的典型报道才有力度,有说服力,才能起到警醒世人的作用。目前,面对职工下岗再就业、农民减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腐败等一系列问题,开展舆论监督是客观形势的需要,也是人民的愿望。但是,如果不讲究策略,不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片面追求轰动效应,密度过大,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可能引起社会连锁反应。舆论监督还要本着真实性原则,这也是批评报道能否站住脚的关键问题。有这么一组事例:2001年9月,各大媒体报道了南京某食品厂“陈馅月饼”新闻之后,广大正规月饼厂商为此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晋江”出了一些假药,媒体笼而统之称为“晋江假药”……这种报道的结果是造成对某地和某类经济的毁灭性打击。
还有的编辑在新闻编排上,对舆论监督的稀疏密度掌握不好,一天之内或是一组新闻中,集中编发一些恶性案件或是暴力事件新闻,这在无形之中让受众感到生活空间的压抑,生活环境的恶劣,对社会产生不安全感。其实只要我们的新闻从业人员有一定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工作中坚持“帮忙不添乱”的原则,掌握好舆论监督的“度”,适当编发一些社会案件新闻,还能让人感到社会的文明程度正在提高。那么,舆论监督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显而易见了。
四、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是新闻舆论监督的根本保障
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给了新闻工作者很高的待遇,就是因为记者们从事的新闻工作,一方面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国家的法律、政策,自觉充当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另一方面,一贯重视反映广大人民的呼声,重视舆论监督,努力发挥“群众喉舌”、“政府镜鉴”的作用。但是,新闻媒体在发挥着强大的舆论监督作用的同时,往往也承受着恶势力的袭击,有时为了客观真实反映事实的本来面目,却要走上被告席。南宁市一位法官将《民主与法制》、《南宁晚报》、《南国早报》推上被告席。原因是这些媒体根据检察院提供的有关材料,报道过该法官涉嫌逼供犯罪被捕一事。法院审判后宣告他无罪,此事报纸也作了报道,但《民主与法制》在法院一审中被判败诉。新闻媒体在因揭露、批评引起的诉讼中败诉的例子不胜枚举。媒体官司增多,一方面反映了我国正走向法治社会过程中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反映了国家在民主化进程中公民自由权的扩大和媒体监督作用的发挥,但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司法机关面对这种新情况的混乱和迷惘。
我们常说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新闻舆论监督在党中央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和加大惩治腐败力度的今天尤为重要,也日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成了舆论监督的根本保障。新闻媒体作为被告,一般是被控侵犯公民名誉权或隐私权。公民名誉权是我国宪法保护的基本权利。而新闻媒体是公民言论自由表达的一种形式,媒体进行舆论监督,其实质是公民言论自由和公民对国家机关监督权的表现,这也是宪法保护的公民的基本权利。
新闻舆论监督要依法开展。首先,应该赋予新闻媒体依法开展舆论监督的权利,这种权利应该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加以细化和可操作化;其次,应该给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提供法律支持和法律保护;第三,要打击侵犯新闻媒体依法开展舆论监督的行为以及媒体滥用舆论监督的行为。同时,还要加强公众对媒体活动的有效监督,以防这种权利的超范围行使或滥用。
舆论监督应该按照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要求去运作,形成一种制度。要制定出开展舆论监督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及一套比较完备的规章制度。使媒体在开展舆论监督时认识统一,行为规范,严格操作,有所遵循。同时,还应该建立开展舆论监督的保障机制,避免媒体和新闻记者由于开展舆论监督受到不应有的伤害。
(作者单位:蚌埠广播电视台)
责编:刘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