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党报经济报道的特色

2011-12-31杨文刚

新闻世界 2011年9期

  【摘要】地方党报对经济报道越来越重视,然而效果往往并不好。本文以《亳州晚报》为例,结合笔者的采访经历和感受,对地方党报经济新闻写什么、怎么写、要达到什么效果,进行解析和论述。
  【关键词】地方党报 经济报道 地方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领域空前活跃。从中央到地方,经济工作都被摆在了头等重要的位置。因为经济新闻报道的关注度高,不仅是国家级党报,地方党报也对经济新闻报道十分重视,不惜版面,不惜篇幅,对经济工作中的新成绩、新做法、新经验进行报道。然而,由于可读性差,读者不买账,使得地方党报的经济报道往往达不到应该取得的社会效果。
  地方党报的经济新闻报道应该抓住哪些内容,如何提高地方党报经济新闻的可读性,更好地发挥经济新闻报道的社会功能?这已经成为摆在每一位地方党报新闻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抓住特色
  地方党报经济新闻如何报道?笔者认为,要从当地特色经济入手。不管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有其引以为豪的特色经济。从当地特色经济入手,是因为其关注度高,定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欲望。首先,无论是地方党委政府,还是公众,对当地特色经济都十分关注。因为,这关系到地方经济的发展、GDP的增加、地方知名度的提高。其次,由于其对地方经济走势的影响,关系到地方财政收入、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直接接触到关系公众的切身利益的敏感神经。
  然而,当前地方党报经济新闻报道有两大误区。一是“傍大款”。所谓“傍大款”,就是奉行“拿来主义”,直接把中央全局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直接复制粘贴拿来,移花接木,傍上全局经济工作,再加上少数当地经济工作的数字、做法、经验,硬与地方经济工作相拼接,还美其名曰以“宏观经济”视角报道地方经济新闻。二是“炒剩饭”。所谓“炒剩饭”,就是抓住地方特色经济中的“闪光点”,年复一年、连篇累牍、反复地报道。
  类似上文中所说的地方党报的经济报道,看似抓住了地方特色经济,实则不会被读者接受,不能吸引读者的阅读欲望。
  笔者以为,地方党报经济新闻的报道,首先要通过当地特色经济的“闪光点”,抓住其背后的新特色、新经验、新做法,这才真正抓住了特色,体现了特色。就笔者生活工作的亳州市而言,它是农业大市、安徽商品粮主产区,素有“中华药都”、“酒乡”、“皖北粮仓”的美誉。这些都为记者采写经济新闻报道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当然,如果仅仅抓住“闪光点”做文章,无疑还是“炒剩饭”。
  作为地方特色经济,无论是具有全国特色,还是具有区域特色,都必定有其形成特色的原因,经验、做法,地方经济报道就要抓住这些方面做文章。亳州作为农业大市,在农村土地流转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就是专业合作社把农民的土地集中连片耕种、管理,土地收入仍有自己收益,而专业合作社只负责帮助农民耕种、管理,从中收取管理费用。这样,既实现了土地流转达到连片耕种、管理的目的,又实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多方共赢。这种土地流转新模式,被称为土地托管。笔者在了解到这一新经验、新做法后,深入到农村采访,采写出了《土地入托,农民雇上田保姆》一文,深入分析土地托管做法形成的背景,经验,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这篇稿件也被评为2010年安徽新闻奖二等奖、2010年安徽经济好新闻一等奖。
  其次,地方党报经济新闻的报道,要抓住当地特色经济中的“新特色”。在传统特色经济的基础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是各级政府经济工作的重要思路,笔者暂称之为“新特色”,这也是地方党报要着力关注的地方。近年来,亳州正在大力培育汽车产业、煤炭煤化工产业,并把其列为未来发展的主导产业。《亳州晚报》迅速跟进,跟踪报道,采写了一系列有分量的稿件,不仅宣传了亳州的新兴产业,还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及市民的共鸣。
  突出亲和力
  不可否认,党报经济报道在及时传达、贯彻党和政府经济工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上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因其还是习惯于以成果、经验、数字来说明问题,语言生硬;全篇报道一半数字,不注重对数字背后的解读,见物不见人;造成缺乏亲和力。
  笔者以为,地方党报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经济报道必须突出亲和力,让读者更接近,才能更好地传达、贯彻党和政府经济工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而要突出亲和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小处切入,角度巧妙。从一个人、一个家庭、一家企业等等细微之处的变化入手,写细写活,通过解剖麻雀,反映重大题材,窥一斑而知全身地反映整体情况。同时,文笔要细腻。大多数地方党报经济报道往往把最主要的篇幅留给了枯燥的成果和经验,可读性强、故事性强的新闻事例往往仅作为切入点。要改变这一问题,就要求我们在写作过程中,要把事例写细写活,成为新闻的主体,成果,让经验成为新闻的补充。
  2、平民视角,语言通俗。长期以来,少数党报记者被称为“官记者”,习惯于跑会议、听汇报、看材料,习惯于眼睛向上,用数字,找事例,要材料。这样写出的经济报道不免也带着“官味”。其实,这样的缺乏生活气息的经济报道领导不满意,读者也深恶痛绝。要除去“官味”增加亲和力,就要以平民视角去采访、写作一篇新闻,在新闻稿件中努力以平民的角度看待问题,反映问题,思考问题。同时在写作中,语言要通俗,避免出现“平稳快速增长”、“大家一致认为”等新闻腔、官腔。这样才能采写出“百姓味”的好新闻。
  3、形式新颖,不拘一格。以往的地方党报经济报道往往形式比较单一,不是单纯文字,就是单纯图片,要么文字配插图,形式呆板,很容易造成读者的审美疲劳。笔者以为,要在经济报道中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图标、漫画等形式,不拘一格地表现新闻稿件所要表达的主题。如《亳州晚报》的《带动“亳州造”走向全国 我市现代物流开始起步》一文中,就大胆运用了文字、漫画等多种表达形式,通过漫画中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中的一句话“现在取经都走物流了”,点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性,形式新颖活泼,既活跃了版面,又深化了主题,更吸引了读者深入阅读新闻。
  当好参谋
  作为党报的记者,心中要始终牢记一点:做好经济新闻报道,不仅仅是为了增加党报的可读性,更不是为了满足公众的猎奇心理,吸引读者眼球,而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党报经济新闻的社会功能。
  笔者认为,地方党报经济新闻报道的社会功能,最主要体现在当好参谋助手方面。一是要当好当地党委政府的参谋,二是要当好公众的参谋,三是要当好经济行业领域的参谋。
  要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一方面是为党委政府的经济工作做好服务,更重要的是党报新闻工作者要具有敏锐的新闻触角及一定的经济理论,对经济新闻事件具备思考能力,并能敢于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例如:《亳州晚报》推出的《濒危亳菊欲破困局》一文,直面作为亳州四大地产药材的亳菊,因为品种退化造成投入高、效益低,频临绝迹,并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拯救亳菊,重振亳菊。该文刊发后,引起了亳州党委政府及社会的高度关注,并促进了拯救亳菊工作的进展。
  要当好公众的参谋,为公众提供信息和服务。《亳州晚报》作为党报,一直秉承“坚持党性,走近百姓”的办报理念,在为当好公众的参谋方面逐渐形成了特色。如对燃油税、贷款利率、廉租房、汇率变动等对百姓生活具有较大影响的政策的及时报道与解读;如每次亳州火车站的列车时刻表变动,《亳州晚报》都会第一时间刊登。很多亳州市民把这张报纸贴在了墙上,以便用时方便查看,很多农民工带着这张报纸出门打工;如亳州作为劳务输出大市,2011年春节后,《亳州晚报》刊发系列报道,为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引导农民工就业等等。
  要当好经济行业领域的参谋,发挥党报经济报道的影响力。对某个行业领域加大宣传力度,培育该产业做大做强。如亳州市利辛县的丝网纱门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就与《亳州晚报》的跟踪式报道密不可分。
  
  (作者单位:亳州晚报社)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