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2011-12-31李晓晖

考试周刊 2011年48期

  摘 要: 环境是幼儿语言运用的动力与源泉,教师应注意创造良好的环境,重视幼儿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激发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使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切实得到提高。
  关键词: 幼儿教育 语言运用能力 环境创造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广,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呈现如下新的趋势:一是重视儿童的语言运用能力,二是重视学前儿童早期阅读的发展趋势,三是重视支持性语言教育环境的创设。其中重视儿童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是近年来国际儿童语言教育的一个共同趋势。根据多年的教育实践,我认为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教学研究。
  一、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为幼儿提供宽松、愉快的语言运用情景。
  幼儿学习语言都要与周围的现实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象紧密相连,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在听、看、触、摸、尝、闻等活动中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识,继而进行语言运用。给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首先丰富幼儿的户外生活,生活是语言的源泉,丰富的户外生活能为幼儿的语言提供良好的素材。如根据四季特点和地方区域的特点在班级的自然角种植蔬菜、农作物、花卉等植物,让幼儿参与种植与管理,如松土、选种、种植、浇水、移植、记录等过程,在自然科学角进行观察种子发芽实验——利用不同的材料如泥土、沙、木屑、石子、水等种子,看哪盆种子能发芽,长得好;观察萝卜一端放入有颜色的水中,萝卜叶子的变化等。在做每一项工作时,都是边干边说的,教师边介绍边相应丰富幼儿的词汇,让幼儿仔细观察后用恰当的语言大胆地表达出来,如“种子发芽了”,“菜苗从泥土里钻出来了”,“嫩嫩的叶子”……这些活动不仅使幼儿丰富了知识,陶冶了情操,更在具体情境中发展了语言。再者,应创设一个开放而平等的语言环境。教师和幼儿是构造语言学习过程的共同体,教师应根据教学理论选择课程内容和教材设计教学活动,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在幼儿间营造一个非竞争的学习氛围,给幼儿自我选择的机会,特别注意保护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上中班的语言活动《树叶宝宝》时,我们采用让幼儿观看无声的动画片,给幼儿创设一个想象的空间,营造想说、乐说、敢说的氛围。此时教师不在乎孩子发言多么准确或者优美,热情鼓励每一个孩子尽情说出自己哪怕不成熟的想法。在很多孩子争着要说时,我们用与同伴交流的形式来让每一个孩子有说的机会,让他们交往的愿望得到满足和鼓励,当幼儿说得不对、不好或不准确时,教师不是批评或直接纠正,而是参与其中,以“你说什么是这样的?”“再想想看它是怎样的?”“你说的是这个意思吗?”等语言相机进行诱导,让幼儿逐渐说对、说好、说准确,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二、重视幼儿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让幼儿在自然而然中学习运用语言。
  在传统的语言教学中,教师强调学科的知识性而往往较忽略将语言目标分为倾听能力、表述能力进行培养。因此,在组织活动时纯粹的语言形式的学习要求就多了,如要记住丰富哪些词汇,记住故事中的哪些角色、事情的经过,要求幼儿大声朗读、背诵、复述等。值得注意的是,儿童的语言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这里所指的周围环境既包括社会文化的和自然物质的环境因素,又包括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信息、材料的交互作用。因此,要为幼儿提供各种学习语言的机会和资源,让幼儿被充满语言和文字信息的环境所包围,同时采用“自然学习模式”进行语言教育,效果更好。如班级环境是幼儿熟悉且天天活动的空间,让幼儿在与班级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自然而然地学习语言,幼儿会轻松愉快地学习与运用语言。在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中,主题墙饰的布置及幼儿所熟悉的物品可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让这些图文字信息包围幼儿,激发幼儿学习运用语言的欲望。在大班可在幼儿使用的接触的物品上标上文字,如“桌子”“椅子”“球”“积木”等;在区角设置与规则制定时,教师与幼儿一同商讨,采用认同的符号共同设计制定。如语言阅读角,要求幼儿认真安静看书,爱护图书,一页一页翻,看完后放回原位。让幼儿展开讨论后动手画,再在集体中各自介绍自己的画,其他幼儿认真倾听同伴介绍后大胆说出自己的意见,最后由集体选出认可的图作为区角规则并粘贴。这样既能培养幼儿的自律行为,又能增强幼儿与同伴的交往与合作能力,提高幼儿的倾听与表达能力。在材料投放时,教师应注意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供幼儿选择使用,如故事《三只蝴蝶》,提供桌面材料(一人操作可扮演多种角色),提供挂图让幼儿看图大声地讲述。提供表演道具,让幼儿多人合作共同表演——通过与材料的交互作用,让幼儿自然而然地学习运用语言。
  三、提供有利于幼儿创造性运用语言的环境,支持幼儿在活动中丰富语言经验。
  幼儿的语言学习是创造性的学习。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没有“错误”可言,有的只是幼儿的尝试与创新,创造性培养应贯穿和融合于语言教育过程的一切活动之中。首先,我们从内容上考虑。在日常教学选材时,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寻找、选择一些能诱导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内容。如可运用文学作品启发幼儿联想和创新,如在大班语言活动——欣赏散文诗《彩云和风儿》,以“吹呀吹,云彩变成了什么?”引导幼儿进行想象创编:云彩变成了怒吼的狮子、乖巧的绵羊、围着肚兜的小孩……其次,我们从教学手段上考虑。选择的原则是能激发幼儿思考、主动表达,如可用具体的事物、色彩鲜艳的图画、动感强烈的课件等。当然,我们应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明确学龄前幼儿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提供的教具要注重美观和形象,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如果有必要就可以为幼儿提供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让幼儿通过摆弄进行联想和创新。最后,教师的提问是引导幼儿进行创新性语言运用的常用手段,教师的提问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孩子思维的开阔与否。因此,我们设计的提问,一定要符合幼儿的年龄实际,富有启发性,而不是经常问幼儿是不是这样、对不对等不必动脑筋的问题。
  另外,在形式上,我们应重视幼儿疑问和质疑类言语行为,努力提供幼儿质疑提问的机会。如中班的语言教育活动《树叶宝宝》的引入部分是通过幼儿对“大树妈妈”的观察,发现问题——这棵大树一片叶子也没有,提出问题——大树身上的叶子哪儿去了,再让幼儿带着问题观看动画片。以提问、观察、思考、表达、讨论等程序组织语言教育活动,使语言教育落到实处,真正达到培养和提高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环境是幼儿语言运用的动力与源泉,教师注意提供良好的环境,重视引导幼儿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激发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这样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才能切实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