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哪里来
2011-12-31华建兴
考试周刊 2011年48期
摘 要: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评判标准。教师应该怎样上课,应该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本文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有效课堂 实现条件 “三高” “三多三少”
课堂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怎样构建高效课堂,怎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一名教师所追求的基本目标。
一、对有效课堂的理解
我认为,有效课堂中的“有效”有三层涵义: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
有效果:主要是指通过教学给学生带来的进步和发展。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不仅要看教师的教学行为,而且要看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
有效益:要求教学效果或结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学生获得终身受用的知识、能力和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有效率:是指从教学规律出发,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手段和策略,让学生以较少的学习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学习收益。
因此,有效课堂是指在设定的时间范围内,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并获得预期效益的最优化,使学习者与传授者双方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
有效课堂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其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学生的学习效果的优劣,看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取得了怎样的进步和发展,以及是否引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
二、有效课堂的实现条件
有人曾问一位很优秀的教师:“你上课成功的最大秘诀是什么?”那位教师说:“课堂教学中,当我的心与学生的心融在了一起,教学肯定成功!”这位教师的话对我们很有启发,课堂教学的效率,实际上就表现在教师“用心”教和学生“用心”学上。师生之心相融,才能实实在在地获得教学的成功。
(一)教师“用心”教
1.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对教材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2.以学生为主体,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
3.课堂上能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教态自然亲切;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来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有一定的艺术性、创造性或显著风格特征。
(二)学生“用心”学
1.“想学”: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性,能积极地以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精神振奋,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2.“会学”: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接受性学习变为探究性学习。
3.“学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获取丰富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文素养获得相应的培养与提升。
三、有效课堂的实践探索——课堂教学的“三声”和“三少三多”
(一)课堂上要有“三声”
1.课堂上要有“笑声”
有时教师上课,严肃有余,活泼不够。有时课堂上还会出现斥责声、挖苦声,甚至哭声。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笑声能舒缓紧张情绪,激发师生教学的积极心态,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树立欢乐课堂的观念,使课堂有教学内容引发的笑声,有教学情境设置引发的笑声,有教师幽默语言引发的笑声,有学生机敏语言动作引发的笑声……有笑声的课堂,师生关系和谐,学生7g9/TBfvI8k1FIno0JhclA==注意力集中,学生学习参与度更大。有笑声的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会更高。
2.课堂上要有“赞扬声”
看国外电视剧,常见有老师夸奖学生:“你做得太好了!”“你真棒!”但在我国,很少能听到老师这样鼓励。学生做得好,老师表扬两句,还得添上“不要骄傲”;不小心做错事了,不用说,等着挨批吧。
其实,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如果没有错,就不需要教学了。我们要改变那种一味批评纠错的方式,用激励赞扬来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激活学生沉淀的潜力,使师生教学互动更为融洽。
3.课堂上要有“惊讶声”
有时教师上课,比较注重教学任务按部就班地完成,但教学没有特点,少有亮点。学生只是机械记忆,容易产生“枯燥感”,学习缺乏激情。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惊讶声”,我们要明白,每一教学内容必有令学生“惊讶之处”。这要看教师能否挖掘教学内容并巧妙设置情境,要看教师是否具有较高的素质并拿出教学绝活。“好奇”是人的天性,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惊奇感,引发学生的惊讶声。这样的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培养探索精神,启迪创新意识。有惊讶声的课堂,教学质量一定很高。
课堂教学中的“三声”,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教师与学生心心相通,心心相容,必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课堂教学要“三少”不要“三多”
1.少“讲”多“点拨”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就要求教师少讲、精讲,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在少讲的前提下,教师必须多点拨,少“讲”和多“点”是相辅相成的。教师的点拨要恰到好处,要点拨在新旧知识过渡处、知识的关键处、疑难点处,使学生不断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少“给”多“引导”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急于求成,过早地、轻而易举地下结论,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机会,限制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少“给”多“引”,要让学生体验“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喜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做到亲自参与、自主学习。
3.少“抱”多“扶助”
有些教师总是低估学生的能力,总想“抱”着学生走,严重扼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要敢于放手,于关键处、疑难处“扶”一把,让学生在“跌打摸爬”中学会学习。
坚持课堂教学“三少三多”,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这样定能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