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文化视野下的生本

2011-12-31张成红

考试周刊 2011年48期

  摘 要: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它蕴藏在学校教育系统之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人际关系。强调实现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本的根本转换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体现出与时代发展、个体生命价值实现相协调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 学校文化 个性化学习 学校文化
  
  近年来我有幸考察一些学校,一番比较,发现各校在诸多方面大同小异,个性日益模糊。究其根源,行政部门的评比、评审标准的统一推动着学校建设,而学校“毕其功于一役”的单纯做法也迷失了主体认识,雷同便不足为奇。事实上,学校是有个性的,它的个性不是检查督导、竞赛考试或口号,而是它的文化个性、文化内涵。潮起潮落,淹没了学校的个性,校长的个性;大浪淘沙,淘尽了校长的思潮,教师的原创能力。我们不会说话,不会说自己的话,患了“教育失语症”。而教育的失语将导致民族的失语,导致学生个性的缺失,千人一面,万人同语。
  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提出了新的人才标准,新的教育精神要求个人成为自我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这促使人们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正在由“师本”走向“生本”。这充分体现出与时代发展、个体生命价值实现相协调的价值取向。
  一、对个性化学习的认识
  置身学习型社会,只有自学才能解决知识的无限性和受教育时间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由他主学习改变为自主学习被看做是教育教学观念转变的重要标志。但自学仍固守着“自学——归纳知识要点——临摹练习”这一以教师为中心的他主学习模式,在教学目标上仍只注重知识的获取和应用,简单地把学生占有可支配时间的多少作为“生本化”程度高低的决定因素。学生被引入教材编写者预设的轨道,微化了探索的空间,失去了发现和创新的可能,“自我注入”随之产生。一不小心,自主学习便跌进“自我注入”的泥坑。
  我们关注生本,反思“自学”,目的是将主体地位回归学生,让他们多一些难以忘怀的探索,多一些令人激动的发现,多一些印象深刻的交流,多一些心情愉悦的合作。同时还应避免拉塔涅提出的“责任扩散效应”给合作交流带来的消极影响。教师认为只要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学生就会自然地合作,不关注、不指导、不监控、不调整学生的交往活动;学生认为在小组群体中只要有一个个体能完成任务就行,与自己似乎关系不大,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师讲,学生听”往往演变为“好生讲,差生听”,新的不平等随之产生。表面上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实则内隐种种阴影,全体参与、全程参与是空谈。这样,合作交流稍不留意就进入“各执偏见”的误区。
  二、对学校文化的解读
  文化的内在性和深刻性在于它反映了人的价值本性。文化世界是人类进行活动的产物,它是人的自由创造本性的见证,是人的精神理念、价值关系的显现。文化的世界即是“人化”的世界。文化使“人”成为“人”。文化本身具有人文性质和人文精神。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存在方式,决定着生活在其中的学校成员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是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生成的、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进步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任何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并以文化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形成赋予个性化学习的学校文化形态,应是校长苦心孤诣求索的一种境界。因此,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用学校文化的发展来适应与超越动态社会的发展,这是对于教育的困境和困惑必须用文化来解构和重构的基本思考。倡导“百花齐放、百舸争流”,避免“千校一面,千人一面”,必须理性地寻找教育在文化上的回归,确立教育新的文化战略和取向。
  学校是文化教育的存在,文化个性才是真正的学校个性。它所关注的是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命意义,追求人的情感与精神的和谐发展,赋予一切活动以生命与价值。学校文化最终沉淀的是人格,它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影响具有显性与隐性的双重作用。硬件资源配置及学校办学理念、管理水平、教师素质和课程设置等元素的均衡发展,为寻求学生个性化发展根因提供“硬动力”与“软实力”保障,促使个性化学习走向优质均衡发展的轨道,从而折射出学校特色文化育人的理性光芒。
  三、个性化学习文化建设愿景
  个性化学习是学校围绕学习而长期形成的对待学习的态度、习惯、规范和效果的总和。在支撑学生成长的学校文化特质中,个性化学习是核心力量,是学生始终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始终以学习促进创新,保持开放与进取的动力之源。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学习文化更趋向于人本化、多元化,其“发展学生”的指向性也更趋于明显,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文化体系,让个性化学习的本质意义得以回归与落实也就迫在眉睫。
  追寻学习文化建设的意义,我们选择这样的构建方式:一是学校物态文化重建。要从教育思想变革的高度建设富有生命气息的学校物态文化,充分发挥学校环境这一潜在课程的巨大教育意义。二是学校制度文化重建。要突破制度化教育的束缚,提高人在制度体系中的主体性,学校各种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要凸显以人为本。三是学校课堂文化重建。要恪守生本教育理念,通过教学改革的实践不断推动新课堂建设,积极创建情境课堂、问题课堂、互动课堂、有效课堂。四是学校精神文化重建。要从学校实际出发,以价值观念的变革为重点,不落工具理性的窠臼,构建以生命生成为核心的现代学校精神文化。五是学生文化建设。要把对学校文化建设目标的认同,进而发挥在目标实现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作为学生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六是教师文化建设。要从向导文化的高度大力弘扬教师教书育人的启蒙文化、教师人格的圣贤文化、教师职业应遵从并传承的国家文化、民族文化与科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