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预防医学专业《卫生理化检验学》实验教学效果的探讨
2011-12-31连国军曹建明赵长容马美萍
考试周刊 2011年48期
摘 要: 卫生理化检验学实验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本文作者结合十年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增强预防医学专业卫生理化检验学实验效果这一问题从实验预习、实验教学实施、第二课堂教学实践的开拓等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医学专业 《卫生理化检验学》 实验教学 预防医学 教学效果
卫生理化检验学实验作为预防医学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温州医学院(下称“我校”)开设卫生理化检验学实验课程已有十年。在这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切感受到要切实增强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的卫生理化检验学实验教学效果,有必要从实验预习、实验教学实施、第二课堂教学实践的开拓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实验预习
1.要使学生充分重视实验预习的重要性
实验预习环节是卫生理化检验实验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然而有的学生来上实验课,仅仅带着书到实验室听老师对实验讲解后再“照方抓药”,完全忽视实验预习这一环节。这种忽视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盲目操作,不仅容易损坏仪器,造成实验错误,甚至还会导致实验中发生事故。因此,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验预习的重要性是增强卫生理化检验学实验教学效果的前提。
2.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实验预习
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卫生理化检验课程前,已经学习了基础化学、仪器分析等课程,应该讲已经具备了开展卫生理化检验实验所需要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但与医学检验等专业相比,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学科基础仍相对薄弱。我们通过多样化的实验预习来弥补这一不足,并切实增强学生的实验预习效果。
2.1实物预习法
预防医学类专业的卫生理化检验实验教学共开设8个实验,在实验教学实施前,我们将学生分为8个组,每次实验前安排1个组参与教师的实验准备过程,在实验准备结束后,开放实验室让其他同学进入实验室进行实物预习。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此举有助于扭转实验准备全部由教师完成、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照方抓药”、完成实验后匆匆离去的局面,对于增强卫生理化检验课程实验教学效果是切实有效的。不少同学表示,以前觉得做实验就是按照实验步骤操作一下而已,通过参与实验准备才发现其实自己还有很多知识的盲点,譬如缓冲溶液的配制,以前做实验时都是老师已经配好了的,自己配制时才发现还涉及缓冲容量的选择、配制后pH值的准确调节等问题。
2.2视频示范教学预习法
目前学生的计算机拥有率相当高,校园网也覆盖了从教室到宿舍的各个场所。利用视频短片创设动态的实验教学场景,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具有明显效果。我从2004年起就联合带教老师和同学共同录制了实验规范操作的教学视频,并在制作后期加入了Flash动画演示等素材,用于帮助学生预习卫生理化检验实验,受到历届学生的欢迎。
二、实验教学实施
1.实验项目的选择。
预防医学类专业的卫生理化检验课程实验教学课时非常有限,我们在选择具体的实验项目时,考虑了以下几点:不选特别简单的实验,如食品中水分的测定;不选在其他课程中已经做过的实验,如分析化学中做过的EDTA滴定法测定水的硬度、仪器分析中做过的电位滴定法测定水中氯化物浓度等;不选在后续专业课程中还会做到的实验,如粉尘的测定。最终我们选择的实验项目为:代表气相色谱测定技术的气相色谱法测定模拟废气中丙酮浓度;代表原子吸收光谱技术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废水中铜含量;代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山梨酸和苯甲酸含量;使用索氏提取器的食品中脂肪的测定;适用于现场鉴定的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快速鉴定;对于常见的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检测技术,在食品理化检验中选择的实验项目为酒中甲醇的测定、在水质理化检验中选择的实验项目为二苯碳酰二肼法测定水中的总铬、在空气理化检验中选择的实验项目为磷酸—高碘酸钾比色法测定空气中锰含量。
2.规范实验操作,使学生养成认真严谨、规范操作的实验习惯。
实验技能的训练实际上是一项科学素质的训练,必须从严做起。同时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的高低与操作是否正规有着密切的关系,扎实的基本功是做好各种实验的首要条件。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经常会出现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不能正确分配吸量管;刻度吸管使用不规范、不够熟练;混匀方法不正确;废液乱倒;实验结果差异性大,对实验结果不重视。从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不难看出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不过关,没有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针对这种情况,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把学生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训练放在首位,反复强调一些基本技能,例如对于吸量管的使用、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标准曲线的制作等作为实验内容反复练习并作为实验考核内容。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带教老师巡回检查指导,及时指正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通过平时的严格要求和经常的练习,每个学生对基本技能都能熟练地掌握,培养动手能力。
3.规范实验报告的书写,提倡论文式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实验的状况和进行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实验报告的写作是提高大学生写作能力、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在书写实验报告时经常存在的问题有书写流于形式、敷衍了事、不重视记录实验现象、不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不思考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照抄教材或互相抄袭现象严重等。这样书写实验报告,学生仅仅提高了总结能力,而思维始终处于机械被动的地位,创造能力被束缚,难有新的想法和见解。我们在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实验报告的书写做了规范,并提倡论文式实验报告的书写,其书写的基本格式为:(1)题目;(2)实验目的;(3)主要试剂和仪器;(4)实验操作,强调不能照抄实验讲义上的操作,要求用尽可能少的文字描述操作要点;(5)实验结果,要求尽可能翔实地描述结果;(6)讨论,整个报告的重点部分,要求结合实验原理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具备上述基本格式后,我们同时强调一些书写的细节,如图表须粘贴在实验报告中合适的位置,画图要有图名、作表需要有表头,如有多幅图表的话需分别用图1、图2、表1、表2等标识清楚。实施了论文式实验报告后,实验报告的书写引起了学生的充分重视,照抄课本现象减少,另外由于强调了实验成绩主要看实验报告的基本格式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减少了虚假实验结果的出现。
三、开拓第二课堂教学实践,验证实验教学成果
在完成课堂实验教学的同时,我们积极开拓第二课堂实践教学,鼓励各个任课教师把科研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做法是充分利用科研资源创造条件使学生早期介入科研实验与课题研究,一是教师申请开放实验室项目,提出适合培养低年级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科研小课题,吸收学生加入课题组,通过实验论文(或报告)和实验成果展示等方法,鼓励学生把实验变成“全面的智能考核和小型的科学研究”,挖掘学生创新实验的潜能;二是选择成绩优秀、有创造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参加专业性较强的科研、组织学生申请学校的学生科研项目、省“新苗人才”项目及参加“挑战杯”大赛等活动,为培养高级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几年的第二课堂教学实践成绩斐然,我及所在的教师团队近十年共指导学生获得省级科研课题6项、校级科研课题30多项,学生的科研成果获全国挑战杯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及三等奖若干项。
四、结语
《卫生理化检验学》实验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一门课程,我校的预防医学专业相对于医学检验等专业来讲,其分析化学基础相对薄弱。本文从实验预习、实验教学实施、第二课堂教学实践的开拓等几方面对如何增强预防医学专业卫生理化检验学实验教学效果进行了探讨,期待此项工作的进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卫生理化检验实验的相关理论和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卫生理化检验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韩见龙.卫生理化检验在疾病预防控制中作用的探讨[J].浙江预防医学,2003,15,(1):52.
基金项目:温州医学院教学改革项目(Wyjg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