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类型的判断技巧
2011-12-31艾火明
考试周刊 2011年48期
在地理教学中,气候类型的确定既是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在各种考查气候类型判断的习题和检测试题中经常出现。由于全球气候类型众多,学生往往无从下手,更说不上准确判断。无论考题如何变化,判断气候类型的基本方法有三种。
一、根据某地气温和降水的资料、图表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这种考题通常是以气温变化曲线——降水柱状图或是图表资料等的形式给出某地气温和降水资料。由于气候类型的基本特征是由气温和降水这两大气候要素构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其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是不相同的,但从气温和降水的具体数据或资料等入手,就可以分析出其气候特征,再把分析的气候特点与相应的气候类型对号入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运用一线串的方法:全球—半球—气候带—气候类型,以准确确定气候类型,效果特别明显。在教学中,要进一步让学生领会:以温定带,以水定型,即以给出的气温资料确定其热量带,以提供的降水资料确定其具体的气候类型。具体步骤如下。
(一)明确该地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
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产生黄赤交角,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往返运动,引起南北半球的热量分配不均,致使南北半球的季节刚好相反,因而气温的变化也是相反的,根据气温的最热月和最冷月及气温曲线的形态可以确定该地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其判断方法如下:
北半球:气温最高热月:6、7、8,气温最低冷月:12、1、2,月气温曲线形态:向上凸,成峰型。
南半球:气温最高热月:12、1、2,气温最低冷月:6、7、8,月气温曲线形态:向下凹,成谷型。
(二)判断该地所属的温度带。
根据最冷月或最热月的均温值,确定该地温度带(即气候带)。
最冷月均温:>15℃热带,0—15℃亚热带,<0℃温带,最热月均温<10℃为亚寒带和寒带。
特例:温带海洋性气温最冷月均温值>0℃。
(三)确定该地的具体气候类型。
在第二步的基础上,根据资料提供的年降水量(各月降水量相加)和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主要是雨季),最后确定气候类型,其判断指标如下表所示。
表中年雨型:是指全年降水量多,季节分配均一,没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
夏雨型:是指夏季雨水多,且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雨水比较少。
冬雨型:是指冬季雨水多,且降水集中于冬季,夏季雨水比较少。
少雨型:是指全年少雨或无雨。
二、根据某地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判断气候类型
纵观世界气候的种类,其形成原因是各具特色的,为此就要把题中给出的气候成因与各气候类型的成因加以对应,从而准确判断其气候类型。这就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气候类型的主要形成原因,判断的指标如下表所示:
各气候类型都是分布在一定的气候带、气压带、风带和海陆位置上,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把该地的地理位置与各气候类型进行恰当的匹配,就可以迅速确定其气候类型。这就要求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幅气候分布模式图。气候分布模式如下:
具体步骤是:根据资料中给出的纬度位置,确定该地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及其所在的热量带;再从题中提供的经度位置,确定其所在的位置是大陆东部、大陆中部还是大陆西部;最后对照上面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采用对号入座的办法,就可以确定其所属气候的类型了。
总之,对学生进行上面三种气候类型判断方法的训练,能有效地让学生掌握世界气候类型的基本特征,以及气候的形成原因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