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用途英语口译教学问题分析和应对策略
2011-12-31李树娟
考试周刊 2011年48期
摘 要: 专门用途英语口译正为越来越多的高校和学生所青睐,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这一科目出现教学问题的根源。学习专门用途英语口译的学生能否真正提高能力,能否成为职业的专业译员都取决于相关应对策略的制订和实施。
关键词: 专门用途英语 口译教学问题 应对策略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学术交流、技术转让等相关的经济活动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大城市举办的各种商务会议、博览会、交易会、展览会,招商引资推介会等越来越多。同时,伴随而来的就是对相关外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另外,2000年5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将口译课列为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必修课。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开始把专门用途英语口译课列入本科教学计划里。专门用途英语口译是一门跨三个学科的课程:英语语言、口译和专门用途科目,如商务、科技、法律、医学等。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拥有良好的语言素质,同时还要掌握商务、政治、经济、外交、国际贸易、科学技术、医学、法律、建筑、文化艺术、工农业生产、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否则,都无法完成专门用途英语口译活动。目前,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活动都划分在外国语学院里。学生在四年的本科学习过程中可以建立良好的语言能力和素养,但跨学科学习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却不能得到很大提高,综合素养不足。
二、专门用途英语口译教学现状和问题
从广义上讲,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口译教学也可以叫做专业英语口译。Hutchingson和Waters(1993)曾给“专门用途英语”下过明确的定义:“ESP不应该被视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语言或教学法,它也不只包括某一种特定的教材。事实上,它是一种探讨各种基于学习者需求的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的方法。”专门用途英语口译是要培养一种复合型人才,是英语知识+专业知识+口译知识/技能的人才,不只是单纯的英语语言或者单纯的专业知识,而是三位一体的结合。但是,目前在英语专业基础上升级的专门用途英语口译教学正面临着这一问题,有待于探讨和解决。
1.教学方式传统
首先,教师讲授过多。在口译课堂上,大多数教师依然采取传统理论授课方式讲授口译技巧,学生操练,教师讲评。另外,语言实验室等相关语言、语音设备的更新使教师上课变得更加容易。但是,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只能让专业学生了解口译的表层现象,而不能让大多数学生在专业口译方面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或者是让多数学生最后成为高级职业译员或高级职业专业译员。
其次,照本宣科严重。在中国教育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大都已经习惯了按教材的编写方式授课和学习。对于英语口译课来讲,课本里所有出现的对话或者演讲稿件都是从两个材料库中提取的。一是套用对话,另一个就是从过去的会议演讲稿中收集资料。等待书本出版后分发到学生手中时,很长时间已经过去了。有的学校现在所用的教材还是十多年前出版的。书本的知识过旧、过老,不能跟上时代变化。在有的教材中,有些1KUQOR/EWHAV5z/KlQ9V9Q==术语表达已经过时或者已经被淘汰。学生在照着课本学到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现实口译活动的需要及因经济快速发展而对新知识的需求。
2.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从根本上来说是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便为以后……课堂教学与评估提供一个理论基础,……课程设置就是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Hutchinson,1993)。
传统课程设置不再具有市场竞争力。对于语言类的学生来说,传统的课程设置,即英语的一般性听、说、读、写,可以使学生的语言知识层次由易到难逐步提高。但是,随着中国教育的不断改革,与过去相比,中国高校学生的整体英语素质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很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甚至是“译”方面并不比专业的学生差。如果再延续传统的课程设置方式培养语言类学生,专门用途口译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就完全失去了和其他专业抗衡的竞争力。
其次,专业课程设置不具有系统性。课程设置是否科学、系统、合理决定了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仅仅在传统课程的基础上添加几门专门用途课程并不是解决课程设置问题的办法,因为几门关系不太紧密的课程不能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并真正地理解一个专业方向,只能了解一些表层的概念。这样,课程设置的核心依然是语言知识,而非专业知识,更谈不上专业口译了。语言、专业、口译如果不能真正三位一体地结合在一起,学校依然还是在培养普通的语言类人才,而不是专门用途语人才。
3.学生综合素养有待提高
口译员就像一本百科全书,即使做不到,也要博览群书,对各个领域都要有所了解。对于某一个专业领域的专业译员来说,要求会更高。专门用途英语译员必须拥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还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素质。
现在,各高校中的外国语学院属于文史类院系,在招生中录取的学生几乎都属于文科类生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没有问题。但是,学习专门用途英语口译的学生除了学好语言之外,还须有专业知识。这些专业知识可能是文学、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法律等,也可能是物理、化学、地理、数学等。学生必须深入学习,广泛地阅读相关科目的书籍,深入研究专业内容,跨学科学习,完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层次。
三、专门用途英语口译教学的应对策略
1.优化课程结构
专门用途英语口译的课包括语言知识+专业知识+文化知识+口译知识。口译员是在不断地学习和练习中成长起来的,专门用途英语口译员更是如此。他们不仅在语言上如此,在专业课方面亦是如此。单纯地关注某一方面知识只会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失去平衡。课程设置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而应将语言知识与专业知识密切结合起来,兼顾专业与文化。这样,课程设置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在语言和专业方面同步进步,循序渐进地提高,使学生在语言+专业+口译技能/练习三方面都从易到难地逐步提高。学生在从对专业口译一无所知到达到一定的高度过程中能够一直坚持不懈地努力,从而完成知识和能力共同发展的教育目的。
2.双语型师资
由于语言和其他专业分属不同的学科,专门用途语所需的师资必须是双语型的,即教师要能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讲授专业课程。能完成这项工作的教师并不多。一般来说就两类:一类是能用英语上课,却不能讲专业知识;另一类是能讲专业知识,却不能用英语上课。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方面的速度和效度都受到了限制。因此,口译表达能力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而双语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时能把语言、专业知识、文化等都融入课堂中。学生在双语专业课上就如同在上汉英交替传译课,这有助于快速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表达专业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习能力
培养专门用途英语口译员并不是在原有的语言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添加几门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口译课就能真正培养专门用途英语口译人才了。在固定的、科学的、系统的课程之外,学校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增加课外阅读量,让学生在“……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提高口译(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2001)。
四、结语
“翻译是较高层次的一门课程,其主要对象为英汉两种语言都达到了相当水平的学生和自学者”(冯庆华,2002)。那么,专门用途用语口译的对象就是要培养在语言知识、专业知识和口译知识都能达到要求的学习者。这是专门用途英语口译教学的目的。因此,教学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培养出真正合格的专门用途英语口译人才。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T.and Waters,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red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21,55.
[2]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现代学校心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86.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