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生成随想
2011-12-31延素花
考试周刊 2011年48期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以教案为基础开展课堂教学,教师的任务就是执行预设的教案,展开预设的程序,对学生的要求是对预设的标准答案的顺应和认同。这是一种“牵引式”的教学,犹如教师设计好一个个“圈套”,设法领着学生往里跳,或者推着学生往下跳,学生很少有思维火花的碰撞,往往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究,答案是统一的,因而学习是枯燥的,课堂气氛是沉闷的。这样的课堂教学往往违背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当前《课程标准》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应在“还”字上下工夫,力争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那么,教师应如何促进小学数学课堂的生成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设计“丰满”而灵动的预案,为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提供条件。
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并不是不要预设,并不是主张师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开展活动。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作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有力保证。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没有预设方案的准备,我们的追求必然会可望而不可即。教师要有开放的意识,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使教学资源尽可能在预设之内,改“线性”设计为“板块”设计方案,这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
2.准确把握教材。
教材是“大纲”或“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但教材是面向全体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改编或重组。
3.全面了解学生。
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如,在制定“圆柱的体积”一课教学计划时,应考虑到学生可能已经知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起码要预设两种教学方案:对计算公式未知的学生,该如何引导自主探索;对计算公式已知的学生,又将如何引导其进一步确认并追溯公式的来源。只有尽可能地预设各种可能,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4.善于利用课堂生成乱象中悟道,精彩引入。
我们已习惯井然有序的课堂教学,最害怕课堂中乱糟糟的场面。自如,在教学“克与千克”时,我准备了很多的实物,以便让学生充分感知质量。原本以为学生一定会有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是由于上一节课是体育课,学生很渴,偏偏教室里的水没了,学生的思维不是很投入。我显得有些着急。正在这时,送水的老大爷挑着两桶纯净水进来,不知是谁眼尖,大声地喊了起来:“噢,水来了!”一部分同学也忍不住叫了起来,还有一部分同学盯着我看,眼里充满了恳求。我忍住不发火,这时如果我狠狠地训斥他们,那么这节课肯定完蛋了,即使学生表面上在学习,效果也不佳。看着老大爷很辛苦地把肩上的担子缓慢地放下来,突然我心生一计,说:“老师知道你们很渴,小朋友可以喝水,但是,喝水前,请你们帮忙搬一下水桶,好吗?”学生大声地欢呼:“老师万岁!”“水很沉,老大爷挑过来很辛苦,我们应该怎么表示?”学生忙向老大爷道谢。“谁来估计一下这桶水到底有多重?”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10斤,有的说50斤,还有的说20千克,等等,答案五花八门。“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使你们的估计更加准确呢?你们可以动手搬一搬。”我的话音刚落,只见学生搬的搬,抱的抱,有的拿出有刻度的杯子来放水,还有的学生同组合作,相互抱一抱体重,再抱抱水桶,比较轻重,因为他们都知道自己的体重。在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时,我不知不觉引入课题,整节课,学生非常投入。试想一下,假如我当时制止学生的吵闹,那这节课的效果会如何呢?会有如此精彩的引入吗?
5.要善于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活动,有效利用精彩生成。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生活是个大舞台。在学生的创新活动中,教师不曾预约的精彩也随处可见。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对于该如何把握起点,要求学生掌握到何种程度,我心里没底。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我预设了几种方案,但都不满意。人民币的知识必须建立在学生充分的体验上,纸上谈兵根本不行。我又想:把课堂搬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学习数学,那不是很好吗?我分三个环节进行教学。课前,我让学生去商场了解有关物品的价格,在家中尝试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和妈妈进行换钱游戏;课中,创设模拟购物的情境——师生买卖活动,学生开文具店——在小组内以自己的文具进行买卖,小组长当售货员,其他组员当顾客。我也充当顾客,穿梭于各小组间,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小组解决问题。在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情境中学生找钱、付钱,换钱都非常利索、熟练;最后集体共同反馈购物情况;课后,结合学校里的各项活动,如:小学部的春游活动——“人民币的使用”、大队部的活动——“爱心义卖场”等,使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再一次得到提升。在模拟的社会生活中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从而使学生提高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新的课程理念之一就是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倡数学课堂开放,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数学中学生活。实践活动中,学生所创造的方法已远远超过了老师的预设,在老师的惊喜中,精彩随机生成。
6.和谐氛围,是课堂生成的“滋养液”。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自由、安全、和谐的课堂文化才能迸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孵化”有效的课堂,是课堂生成的“滋养液”。这种课堂文化,首先表现为师生间以诚相见、情感交融,在课堂上听不到呵斥声,看不到苦恼和僵持的局面。师生在人格上应是完全平等的,课堂上师生之间应是一种平等、理解、互相尊重的融洽关系,能使学生体验到民主、尊重、信任、亲情与关爱,同时得到激励、鼓舞、感化和指导。
如教学“24时计时法”时,我一开始就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音乐让学生猜是中央电视台的什么节目。学生猜出后我接着问:“谁知道这个节目每天什么时候播出呢?”有的说是7点,也有的说是晚上7点。“那么电视上究竟是怎样标出的呢?”我用多媒体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学生发现电视右角上标的是“19:00”。这时有学生说:“这是24时计时法。我喜欢看的动画片《蓝猫》就是在18:30开始的。”我灵机一动,问道:“谁来说说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几点播出呢?”学生非常高兴,他们以聊天的方式说出了不少电视节目播出的时间。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
参考文献:
[1]林伟扬.小学数学课堂中动态生成的教学实践与研究[OL].
[2]王海波.也谈数学课的“课堂生成”[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