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

2011-12-31孙海芹

考试周刊 2011年48期

  摘 要: 本文结合了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着重论述了在课堂教学中要认真做好数学课堂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创设学习情境和增强课堂互动等方面。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教学活动 学习兴趣 学习情境 课堂互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满活力和趣味的数学教学是数学老师的共同追求。教师要认真做好数学课堂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并采用灵活有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数学学习过程。
  一、增强对数学的认识
  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感到数学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要想办法通过事例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生活之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数学有充分的认识,并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面积的计算教学中,可联系农田面积的计算,设置问题:一块菜地长80米,宽50米,为了便于施肥和田间交通,中间横向和宽向各留了宽1米的小路(如左图),求菜地的实际种菜(阴影)面积是多少?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认识到菜地被分成4块,如果分别去求四块地的面积,就会发现无从下手。因此,不能孤立地看待这四个小长方形,而是要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通过平移,菜地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的面积(阴影)(如右图),很容易算出它的占地(阴影)面积是(80-1)×(50-1)=3871平方米。
  二、设计好数学教学活动
  数学教学是关于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通过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更好地帮助学生在自主思考、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设计出的数学教学活动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理论,引导学生主动地思考,实际操作、独立探索、相互交流,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方法。例如,在讲“圆的周长计算”时,可让学生分别量出事先准备好的直径5厘米、7厘米、8厘米的三块圆形硬纸板的周长,学生得出了它们的周长分别是15.7厘米左右,22厘米左右,25厘米左右。然后再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学校的体育馆一个圆形建筑,直径是80米,请大家用刚才的方法量周长?”同学们无法直接测量了。这时,可再继续问:“现在看谁最聪明,不用量就可以知道这个直径80米的圆周长大约是多少?”通过这种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应用,可更好地启发学生思考。然后再引出圆周长计算的教学内容。面对枯燥而抽象的数学知识,要使学生乐于接受、乐于思考、乐于探索,那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参与到活动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实际应用过程,主动发现知识,有效应用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学好数学。
  三、激发学习思维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因为兴趣是推动学生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动力。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就会产生很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可以给学生营造趣味性的思考情境和讨论氛围,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趣味性思考的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趣味问题的认识、理解和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同时也能真正地营造出趣味性的学习氛围。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思路,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例如:在教“年、月、日”时,我采用问题导入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一个与生日有关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同学们回答:“非常喜欢!”继续问同学们:“你们从出生到现在过了几个生日呀?”再继续问:“你们都过了10个左右的生日了,可是,有一个与你们同年级的学生张建伟可只过了2个生日,第3个生日要明年才能过?你们想一想为什么呢?”有同学反问:“老师,每一个人都应该是每年过一次生日,这位与我们同年级的学生不会只有两三岁吧?”我肯定地回答:“这位同学与你们年纪差不多大。”这时,同学们讨论开了,有的说:“不可能呀。”有的说:“没听说过呀!”还有的说:“这同学没上幼儿园,直接上小学吧!”……学生对这个问题都很感兴趣,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四、创设学习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实际操作,边学习边交流。在创设学习情境中,要把枯燥、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动化,让学生在有趣而快乐的学习情境中,思考问题、学习知识,探索科学。例如:初学应用题时,可创设超市购物的情境,让学生们分组活动。有的扮演超市导购员、有的扮演顾客,让扮演顾客的同学模拟购买超市中的三或四种物品,让他们列横式和竖式计算所购物品分别是多少钱,一共是多少钱,如顾客付整钱,需找零多少,等等。围绕学生熟悉的购物这一实际问题,创设学习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爱动脑、勤思考的学习习惯。
  五、增强课堂互动
  数学教学是关于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教师是学生的合作伙伴,起着指导、引领的作用,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一种师生之间融洽、和谐相处的教学互动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要非常重视学生的亲历体验,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的概念定理等,既能促进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学习,又能提高他们动脑思考和互动交流的能力。首先,要注重互动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强化互动意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举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互动交流来倾听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其次,要注重有效交流与合作,通过互动式的教学,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效果,帮助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设置一些具有思考性、趣味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教师也可加入学生的小组交流讨论,引导、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同时鼓励不同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以增强互动的效果。最后,要注重互动评价,在课堂学习或交流中,可就一些数学问题开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互评。在评价时,教师要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等,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参考文献:
  [1]伏彦虎.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05).
  [2]杜丽伟.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J].小学教学参考,2011,(1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