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数学
2011-12-31褚丽勤
考试周刊 2011年48期
摘 要: 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具体表现在灵活运用之中。初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有着其特殊的应用价值,要使学生在活学的基础上灵活地运用,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就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
关键词: 初中数学 生活化 数学化
新教材每节内容的安排都以“试一试”、“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的形式展开。实际上任何知识都是在“试一试”中发现,在“做一做”中体验,通过“想一想”而成熟,借“议一议”而完善,所以这样的安排刚好顺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体现出的是对学生生活的重视,折射出人性化和人情味。
“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这一理论在数学教教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呢?
一、借用自然现象,认识数学
某教师在教学“可能还是确定”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提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电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有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为“可能性还是确定”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教师在教学中有意创设情境会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自己的参与实践中会产生诸多复杂的心理体验,而就是这种教学情境加上相应的学习活动,给学生带来了新的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精选生活素材,感悟数学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如教学“数据的分析”,我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奥运比赛规则、班级成绩的比较方式等实例引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观点看待问题和用数学知识(平均数、总数的运用)来解决问题,把数学知识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感悟,让生活问题数学化。
在教学《探索勾股定理》后,我让学生思考:一块长80米,宽60米的长方形草坪,被不自觉的学生沿对角线踏出一条“捷径”。(1)走“捷径”的客观原因是什么?为什么?(2)“捷径”比正路近多少?
这是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实例,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三、提炼生活实例,渗透数学
在教学“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一课时,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们生活在三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