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下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2011-12-31欧阳君

考试周刊 2011年48期

  摘 要: 长期以来,农村地区初中生的写作能力低下,与初中作文教学效率不高有直接关联。农村初中一些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让学生缺乏写作兴趣,觉得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农村初中教师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多方面引导学生积累素材,发散学生思维,采用灵活多样的作文训练方式,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让初中生快乐作文,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 有效性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学生语文素质水平的关键。写作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学生语文能力来说,作文起着非常关键的影响。长期以来,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量少,知识面狭窄,农村地区的初中作文教学往往停留于“教师命题—学生苦写—教师批改—教师讲评”的呆板模式,导致农村初中生写作兴趣不浓,学生写作水平低,大多非常害怕写作文,往往敷衍了事,习作内容比较空洞乏物,越写越缺少真情实感。久而久之,一提起作文,教师摇头,学生叹气,作文教学不可避免地陷入低效率的泥淖之中。要改变农村初中作文教学这种被动的局面,就要努力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开创作文教学的新局面。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呢?
  一、充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培养他们自觉的写作意识,让他们乐于写作。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一方面能使作文教学有效开展,另一方面能发散学生的写作思维。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一)趣味阅读。
  带领学生进行丰富有趣的阅读,品味语言,领会旨趣,鉴赏艺术,获得美的享受,诱发其写作激情。在这方面,我改进了自己的常规教学模式,每堂语文课都留出十分钟的时间,采取多样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美文赏析”。针对农村初中生阅读量较少的情况,我准备好一些名作家散文、杂文给学生赏析,让学生记下文章里自认为很优美的词句或自己独特的感悟。我还有针对性地选取本地区和本校历年中考优秀作文,让学生阅读。因为是同地区同校同龄人的作品,学生容易理解、认同和接受,并引起共鸣。这些优秀的作文在构思,结构安排,表达方式,生活场景的描写,对现实热点问题的分析见解及评论的角度等方面都有独到的一面,学生也最易模仿。这样,同学们读书、写作的兴趣越来越浓。有时候某个同学在课外读到一篇十分精彩的文章,便把文章带到班里,与同学共同分享,还有的同学拿出家里自己喜欢的作文书籍,然后在班内互相交换,共同阅读,久而久之,学生积累的素材也逐渐多了,口头表达能力也有所增强,潜移默化中也学到了很多写作知识和技法,在实际写作中,不仅内容变得充实起来,而且能运用很多灵活的表现手法。
  (二)同题写作。
  在作文教学中,“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写不容忽视。作文教学中,如果教师坚持与学生同题写作、平等研讨、共同修改,会使学生感到写作不再那么难,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激情,树立其写作的信心。
  二、多方面引导学生积累素材,拓宽学生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真情。中国有句俗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写文章也要注重材料的收集、积累。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多方面引导学生积累素材,发散思维,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引导学生从大自然中积累素材。
  写作的过程,是观察、思维和表达紧密结合的过程。农村初中学生害怕作文,主要原因是走不出校园,走不出家庭这个生活区。阅历浅、视野窄,对外面的精彩世界缺乏了解,没有鲜活的材料可写,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走向课外,农村生活中的饮食住行、邻里亲情、花鸟虫鱼、田园野趣;观察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情趣和奥妙;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观察事情发生的环境,等等。要引导学生及时捕捉积累有价值的写作材料,并要从旁暗示动情点、感悟点、闪光点,引发学生想象或联想,学会接触课外生活,从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形成自己独特的创造性思维。如果平时不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却指望“拔苗助长”,一蹴而就,时间稍长,学生对写作便会失去兴趣,甚至一写作文就头痛。
  (二)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体验和感受。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只从文本上指导学生是不够的,更要引领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学会思考生活。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培养对生活的感情,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圈子,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培养健康的人格;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大胆地写出对这些事实的认识和自己的评价,从而拓展学生的社会视野,培养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对社会的认识能力。每个学生的成长历程不尽相同,独具个性,会有起伏波澜,一个生动的场景、一句真情的话语、一个善意的微笑,也是生活美、人性美的表现。我们要结合农村初中生的特点进行引导启发,解放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通过作文来反映自己的追求,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抒发自己的性灵,让自己的情感得到宣泄。这样能开放学生的心扉,让他们在习作中无拘无束、无羁无绊,写出个性鲜明突出、感情自然真挚的习作来。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当前,大部分农村初中在作文教学中还是简单地每周一次大作文,这样的训练效果极其有限,而且会打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我们需要采取灵活的写作训练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一)合理安排训练的内容。
  我们应该把初中作文教学作为一个整体,全盘考虑。要抓好每年级每个阶段训练的内容和重点,在七八年级,可以对学生的成长历程和关注现实生活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交叉训练。七年级第一学期,因为学生认识事物、洞悉社会的能力还不够,应以引导学生写自身的成长历程为主,以引导学生写社会现实材料为辅。在七年级第二学期,随着学生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对事物的认识更加理性和深刻,我们可以增加学生关注现实的题材。八年级应该以这两个方面并重进行训练。在八年级第二学期,要适当增加对考场作文的技巧训练,比如作文的思路、结构安排,因为初中生最终都要面对中考。在九年级,引导学生把考场作文的技巧与七年级八年级训练的内容有机结合,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让学生轻松面对高考作文,提高语文成绩。
  (二)训练的形式要灵活丰富多样。
  在当前的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的作文训练过于呆板单一,即每周让学生写一篇大作文。这样的训练流于形式,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往往导致学生厌恶写作。我们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训练形式。大作文和小作文交叉进行训练:这一周写大作文,下一周写小作文。大作文培养学生在搜集素材、构思立意等方面的能力。小作文安排可以灵活,可以让学生写周记、写生活片段、写对某个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可以印发一些时事热点,让学生写类时评之类的小作文)等,篇幅一般不要太长,三百字左右。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培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采取多样化的作文批改方式,适当地鼓励评价
  长期以来,农村初中的作文评改跟老师命题作文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现在我们也已渐渐地认识到帮学生承担作文批改的传统做法弊多利少。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中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在新课程背景下,许多教师提出把作文评改权还给学生,并设计了学生自主评改作文的方法,作文评改由学生自己执行。但这不是一件可以放手不管的事,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能丢的,而是要积极教会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己评改作文。
  (一)采用多样化的作文批改方式,调动学生的审阅积极性。
  在教学生评改作文时,可以采用“师生互批”“分层评改”和“同级评改”的作文评改方式。“分层批改”是指教师将学生的写作水平分层,写作水平高一层帮低一层的学生对面批改,最高层的由教师改。“同级评改”是指同一阶层的学生交叉评改。我在教学中,多采用“同级批改”,把作文评改标准告诉学生,指导学生要从体裁、选材、中心、内容、结构等方面进行评阅,然后从词句、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的运用方面有目标进行批改,最后老师总结点评。这样学生成了小老师,有了作文批改权,既能激发学生的审阅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在互相借鉴间增强作文能力。
  (二)注重鼓励式的评价。
  在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中,当作文批改完成后,学生比较看重作文的评价,看到老师对自己作文的评价比较低,心情会比较低落,甚至对写作没有信心,从而讨厌写作。老师的认可是对学生写作的最大激励。在农村初中作文评价方面,我们一方面要客观评价学生的写作水平,另一方面要给学生一定的鼓励,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好的地方,对其做得较好的地方给予肯定、表扬,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一般情况下,在学生“同级批改”后,我便从学生的作文中筛选出优秀的作文,或者是有明显进步的作文,进行打印,分发给全班同学传阅;向报纸杂志推荐发表;设立写作奖,对每月度水平较高的个人作文给予适当奖励。这样的措施可激发其表现欲,增强其写作兴趣。
  总之,要提高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全体农村师生需要共同努力。农村一线语文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村初中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创新,总结经验,让农村初中学生的作文写出新意、写出特色。只要共同努力,不断探讨,就一定可以找到作文高效教学之策。
  
  参考文献:
  [1]王丽红.浅论作文教学的有效性[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04).
  [2]明学圣.谈中学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特征[J].上海教育科研,2009,(12).
  [3]程梅.初中作文教学有效性初探[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04).
  [4]李宗平.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0,(36).
  [5]冯萍.浅谈新课程作文教学的有效性[J].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