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创新精神

2011-12-31周婉慧

考试周刊 2011年48期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是一门活的学科,其本质是创新的,所以我们必须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开启学生创新的门扉,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尊重学生的创作个性,训练学生的创新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一、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胡锦涛同志在2010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上指出:“重视打牢创新基础、倡导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活力,更加重视发展创新文化、完善创新机制、营造创新氛围,大幅提高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能力和水平。”可见新时代已经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根教鞭的“三一式”教学将被挤下历史舞台。创新教育要以老师的知识更替为起点。现代科技高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教师提供了更直观、更形象、更高效的教学手段,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智力培养、素质提高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和有效途径。如果教师一味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显然是落伍的,是不能够适应这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的,是不利于培养创新型学生的。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说:“教师应该从一劳永逸的静态专业发展观到具备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观,从直接经验积累走向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终身学习。”这告诉我们,脱离了教师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素质教育的推进。因此,我们必须在工作之余,继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只有随时随地地自我“充电”,才有可能取得高质量、高效率的教育效果。
  二、抓住发展契机,开启创新思维
  人的创新要求是与生俱来的,创新的欲望也较为强烈。学生从入学起,接受的就是大一统的以教材为依据,以老师为权威的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门扉慢慢关闭,创新欲望渐渐减弱。孩子在读幼儿园的时候,你划个圆圈问他是什么,他会回答你这是“月亮”或者“饼干”,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他可能只会告诉你这只是个“零”。创新能力到了中学时代,这扇门基本上是虚掩着的,只不过还没有紧紧关闭。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学生把虚掩着的门扉徐徐打开,让学生的智慧通过创新之门奔涌出来。
  我以为要培养创新意识,首先必须破除学生对教材的过分依赖和迷信。一般说来,书本是人类各种知识的记录,教材是对人类基本知识的浓缩。就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读书、读教材。但值得一提的是,一方面由于教育的“读死书”之疾并未完全根除,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有意无意地过度强调书本结论的正确性和权威性,加上现行考试制度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使学生“唯书是从”、生搬硬套,对书本的盲从和迷信。
  为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书本和教材,一是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引导学生具有“学贵有疑”、“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精神,敢于对书中的前人旧说质疑;二是用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去发现“未知”,因为人类的知识在不断发展,任何一个结论的正确性都是历史性的、相对的。
  其次,要破除学生对教师的过度依赖和迷信。“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对学生而言应有一定的权威,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不能要求凡事都照教师的话做,难道说用别的方法就不行吗?“教是为了不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都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要尊重学生的智慧,让他们的思想绝不是老师智慧的复制品,他们一定要有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精神。
  三、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
  (一)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教师不应把自己当成是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而是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创造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这样才能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教师还应对学生鼓励、尊重和宽容,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使学生思维更加敏捷,想象力丰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敢想,敢说,敢做,敢创新。
  在组织学习《爱莲说》时,有的学生喜欢“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而有的学生却对勤勤恳恳地提供养料的“淤泥”大加赞赏,说“淤泥”总是一声不响,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就那样默默地奉献自己,多少年来背负着肮脏的恶名,也无意争辩,这是多么宝贵的精神。我以为这种创新意识就应及时加以鼓励和发扬。
  (二)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注重合作探究的师生共同研讨型的课。要上一堂好课,仅靠教师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如在教学《项链》时,我让学生之间展开讨论:“你读了这篇短篇小说,受到什么启发和教育,有什么联想?”学生的答案各种各样,但最有代表性的三种是:“一件极细小的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资本主义社会把女性当成玩物,这种社会制度真腐朽;追求享受、爱慕虚荣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我进一步提问:“试想路瓦栽夫人若是得到佛来思节夫人退还的三万五千多法郎,后果将是怎样的呢?”有的说她会吸取十年困苦生活的教育,不再贪图享受,安分守己地度日;有的说她会利用这笔钱,跻身上层社会;有的说她会再度追求虚荣,得到另一种悲剧下场;有的说人心难测,什么可能都有。同学们阐述各自的理由,最后一致认为:路瓦栽夫人思想上受资产阶级上流社会奢华生活的引诱,受资产阶级追慕虚荣思想的毒害,所以她的虚荣心并非因十年生活的艰辛而改变。这样,开放式的讨论让学生们加深了对小说主题的认识。
  2.注重引导学生想象力,培养创新精神。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科学的第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
  有一次,在通往学校的路上有一棵树被折断了,倒在路上。利用这一个意外情境,在当天课上我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创新想象作文训练。我提问:“这棵树为什么折断了?”学生的回答丰富多样。主要有:被风刮断;发生了交通事故,被汽车撞断;有人要偷树,中途被人发现了先溜走了,等等。接下来分析,如果是被风刮断,说明了现代人不注意保护生态平衡,造成了环境恶化、气候异常,通过这次写作来告诫人们应该提高环保意识。如果是因为交通事故,那么事故是怎样造成的呢?学生有的说是酒后驾车造成的,有的说是违章驾驶造成的,等等,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司机会酒后开车呢?有的说遇上了不顺心的事,借酒消愁,有的说和老朋友聚会喝多了,等等。接下来我让学生根据一步一步的推理,运用大胆的想象,描绘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将故事叙述完整,力求主题鲜明、精彩生动。最终这堂训练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让我受到了很深刻的启发。
  
  参考文献:
  [1]陶西平.名师之路与教师的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