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维方式看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差异
2011-12-31马玲
考试周刊 2011年48期
摘 要: 礼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准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也必然受到礼貌原则的约束。但是由于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背景不尽相同,中西两种礼貌原则在语用上的表现也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有方方面面的原因,其中思维方式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中西礼貌的巨大差异。本文拟从中西不同的思维方式出发探讨英汉语言中礼貌差异的问题,旨在为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尴尬问题给出一些思考方向和建议。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思维方式 礼貌 原则 差异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为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人们常常使用某些方法和手段对语言进行调节。礼貌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人们在实际交际中必须遵守的一种准则。无论中西方,大家对于礼貌都十分重视。但是在交际中,由于大家对礼貌的理解不一样,表达礼貌的方式也有很大差别,所以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常常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原因有很多种,但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西方迥然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差异,作为深层次隐性文化的民族思维方式,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语言形式。
思维方式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主要涉及语言、艺术、历史、哲学、美学等各个领域。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差异。刘长林(1990)认为:“在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那些长久地、稳定地、普遍地起作用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对待事物的审美取向和公认的观点,就叫做该民族的思维方式。”王颖(2011)则认为:“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双层结构,其表层结构表现为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这包含着人的情感、意志和潜意识等;而其表层机构的外观表现就是我们熟知的语言。”思维方式不仅影响文化,而且影响着各种语言现象。
一、国内外最早的礼貌原则研究成果
礼貌原则最早是在西方社会形成体系的。他们对于“礼貌原则”进行了很多评论,并提出了很多指导性的学说。
“Cooperative principle”(合作原则)最早是由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H.P.Grice提出来的,他认为,在人们交际过程中,对话双方似乎有意无意地遵循着某一原则,以求有效地配合从而完成交际任务。因此,他提出了会话中的“Cooperative principle”。其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l)量的准则(quantity);(2)质的准则(quality);(3)切题准则(relation);(4)方式准则(manner)。这个原则有很大的解释力,但是不能说明在语言交际中人们为什么要有意地违反会话规则而以含蓄地间接表达自己的意思。在这个基础上,1983年,Leech提出了“Politeness principle”(礼貌原则),其具体阐述准则为:(1)策略准则;(2)宽宏准则;(3)赞扬准则;(4)谦虚准则;(5)赞同准则;(6)同情准则。Brown,Levinson也提出了face-saving theory(面子理论)。他们首先设定参加交际活动的人都是典型人,即“一个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人”,典型人所具有的“面子”即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它分为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两类。
西方学者对礼貌原则进行了很多研究,但是他们主要以英语为起点,普遍性不够,对于其他语言很难有说服力。因此,我国学者顾曰国先生(1990)在借鉴了西方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本国土壤,根据中国特有的文化特点和价值观念,将礼貌原则归纳为尊重(respectfulness)、谦逊(modesty)、态度热情(attitudinal warmth)和文雅(refinement)。后来他又提出了如下的汉语文化的礼貌准则:(1)贬己重人准则;(2)称呼准则;(3)文雅准则;(4)求同准则。
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礼貌原则存在很大的差异。在交际中,交际双方从各自认为的礼貌方式出发,善意地、礼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可是却经常遇到很尴尬的情况,这就是深层次的思维方式在起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思维方式着手研究对比中西礼貌原则的差异,为中西跨文化交际提供帮助。
二、礼貌原则在中西语用中的不同及其同思维方式的关系
在中西方语言中,有着大致相同的语言现象,如礼貌用语中的称呼语、赞扬用语、恭维用语和感谢用语等。本文从中西的思维方式差异来对比以下这些礼貌用语的不同。
1.英汉称谓礼貌使用的不同
(1)英语中无论指称自己和他人一般只用通常的名词,没有特殊的前缀,如:my home(我家),his sister(他妹妹),而汉语则侧重于贬己尊人,指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事,用谦语,如“卑”(卑职)、“敝”(敝姓);指称他人或他人有关的人事,则用敬语,如“令”(令堂、令尊),等等。
(2)称谓家中亲属时,英美人倾向于使用名字直接称呼,而中国人大多习惯用亲属关系来称呼家中亲属,如“大姐”、“小舅舅”等。在称呼中还进一步区分是父方亲戚还是母方亲戚,年龄要比父母大还是小,如:“伯伯”、“叔叔”等,而英美人却无此习惯。西方人对于汉语的称呼语常常感到很头痛。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西方人善于开拓进取,利用资源。同时,由于基督教的洗礼,他们讲究人生而平等,认为平等对待任何人正是对人坦诚、尊重他人的表现,所以他们推崇平等一致的人际关系。对于他们来说,“人为本,名为用”,名字是一个代称而已,没有任何其他意义。相比较而言,中国受到儒家思想几千年的熏陶和教育,“尊名分,讲人伦”,交往时特别看重社会地位,讲究礼仪,有着几千年的“上尊下卑”的礼貌习惯,所以中国的称呼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称呼而已,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国的集体主义取向推崇“和”,更多的是考虑别人怎么看、怎么做,这样的思维方式表现在语言中就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称呼方式,别人在尊位,而自己在卑位,因而中西在称谓系统的礼貌使用上存在着明显反差。
2.英汉中礼貌的称赞及回应的不同
每一种文化中都普遍存在着称赞及回应,但由于文化内涵的不同,礼貌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1)在英语中,当面称赞女士外貌或服饰是礼貌的,而在汉语中却被视为不当之举。这样的称赞在汉语文化中是折损了听者的面子。我曾经在汉语课堂上遇到一个场景:留学生在练习用“越来越……”造句的时候造出了很尴尬的句子,其中一个德国留学生说了一句“老师越来越漂亮。”,后面的留学生们就开始效仿,“老师的皮肤越来越好。”“老师越来越帅。”,等等。这些句子当然都是没有语法错误的,上课的老师知道这是留学生们表达礼貌的方式,也了解跨文化交际的不同,可是对于一个地道的中国人来讲,虽然老师口头上回答的是“Thank you.”,但在内心深处还是觉得接受不了,总认为在课堂上这样讲话很伤面子。
(2)英汉面对对方的称赞的礼貌回应有所不同。在英语中,如果夸奖女孩裙子漂亮,她一定会大方承认,觉得说话人表扬了自己,肯定了自己的眼光。可是中国女孩子往往会回答说:“不,不,只是一条普通的裙子而已。”这样的回答来说才是礼貌的,会给别人留下一种谦虚的印象。
在个人主义取向的观念影响下,西方人强调个人的作用,敢于承认事实,以事实为依据。同时,在思辨性思维的作用下,交际中多注意谈话的内容和实质,不注意外在的表现,说话直来直去。同时,他们的感情十分外露,表达方式也比较直接,但是这样的方式对于生性内敛的中国人来说,是个很大的负担。群体主义取向使得人们讲究群体的力量,在集体中也看重和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所以中国人并不喜欢当众表现自己,即使是优点,也喜欢轻描淡写地讨论,绝对没有西方人那样浓墨重彩的表现方式。
3.英汉中对他人表示感谢的礼貌方式有所不同
(1)在受到别人帮助表示感激时,英语文化倾向于肯定对方的付出以表谢意,如“Thank you for your great help.”,而汉语文化中倾向于把责任推到自己身上以表歉意,如“很抱歉给您带来这么多麻烦”。
(2)在家庭内部成员的道谢方式上也存在不同。西方的家庭成员之间,无论是谁接受了帮助都要表示感谢,而中国家庭成员之间很少说表示感谢。
西方人热情开朗,感情外露,同时亲人间界限明确,家庭观念较薄弱,家庭成员之间也是独立的个体,所以即使是亲人也要“明算账”。相比而言,中国人少说感谢,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比较重,认为大家都是一家人,没有必要把感谢挂在嘴上;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天性保守,不善于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强调一种“尽在不言中”的感觉,打破了这样的美感,反而显得关系生疏、不亲近。
4.英汉邀请礼貌和回绝表达存在不同
西方人在邀请别人时往往简单而直接,如美国人在邀请别人时会说:“我明天晚上有个聚会,如果你想来就来吧。”如果对方想去就会直接接受,如果对方拒绝,邀请者也通常不会发出第二次邀请。可是相同的情况发生在中国人之间就不是一次邀请就算邀请了,邀请与被邀请就像是打太极一样,讲究你来我往,往往要经历好几次邀请和推辞才算邀请结束。这是因为在汉语文化中,面对“邀请”这种表示好意的行为,受邀者从来不会第一次被邀请就直接接受,那样会显得过于急切,是不礼貌的;反复推辞几次才是礼貌的行为。而邀请者也不能在第一次被拒以后就停止邀请,也一定要反复邀请几次,以示真诚。
西方人的思维是直线型思维,他们的说话方式表现为直截了当,简洁明了,干净利落,认为这样直接的方式就是礼貌,拖拖拉拉既浪费时间,又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中国人的思维是螺旋型思维,说话方式表现为迂回曲折,九曲十八弯,直接邀请表现得太迫切,不符合中国人含蓄的习惯,让人难以接受。
三、存在差异的原因
中西礼貌原则的不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所决定的。思维方式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标准和语言习惯。“思维方式是一种深层次的隐性文化,它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已经深入到民族语言之中”(王治理,2008)。语言取决于思维,特定的思维方式造就了特定的语言方式,不同民族的思维差异也就导致了不同语言的差异。
西方的思维方式以个人取向为主,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强调与众不同、独一无二,完全不依赖别人而存在。同时,他们的思维还表现为直线型思维和分析型思维。直线型思维讲究直接,绝不拖泥带水,分析型思维讲究实证考察。这样的思维方式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语言系统。因此西方人表现礼貌也非常直率、大胆且实际。
中国的思维方式以集体主义趋向为主,家国观念很强烈,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分子,虽然也承认个人的力量,但是更看重集体中的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中国人非常注重面子,即使要否定对方,也一定要先表扬听话人的优点,在不伤及听话人面子的情况下委婉地提出缺点和改正意见,否则就是不尊重。同时,在螺旋形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中国人对于要说的话、表达的思想总是进行铺垫、渲染、解释、修饰等,表现在邀请语中尤其明显。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思维方式对于中西礼貌原则的影响很大,同时也影响着语言的其他方面。礼貌原则源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礼貌方式。在当今的跨文化交际中,虽然我们面对西方人的称赞会笑着回答“Thank you.”,他们对于我们的表扬也会说句“哪里哪里,您过奖了。”,但是,这些都只是最表层的文化现象,任何语言都是深层的文化,仅仅了解表面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深层次地了解了语言现象的根源才有可能更好地处理好不同文化冲击下的跨文化交际问题,更好地避免文化碰撞、交际失误和人际冲突等问题,使得交际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
[2]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3]易洪川.汉语的礼貌原则与交际文化[J].语言研究与运用,1991,(8).
[4]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王治理.民族思维方式与对外汉语教学[J].厦门大学学报,2008年增刊.
[6]王颖.浅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J].思考与言说,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