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性评价在高职教学中的实施
2011-12-31王楠
考试周刊 2011年59期
摘 要: 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作为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提出的过程性评价在高职教学中起到了提高学生积极性的作用。同时,通过过程性评价,可以使教师对教学情况的掌握更加全面科学。本文以国际贸易实务为例,阐述过程性评价在高职教学中的实施。
关键词: 过程性评价 高职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
过程性评价,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作为一项重要的改革内容被广泛提倡。过程性评价不同于以往的终结性考核和阶段测验的叠加平均,这是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认知的综合评定,其涵盖的内容远远超出了课堂和书本本身。在这种方式下,“评价”是在“过程”中产生的,“评价”并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促进“过程”的一种手段。将这种“过程性评价”实施在高职教育中,可以很好地促进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一、高职教育的特点
高职教育,顾名思义就是高等职业教育,其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也就明确了高职教育应以“应用”为主旨,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使学生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然而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入学时基础相对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现象普遍存在,在课堂上很难认真完整地接收相关知识,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估手段——终结性考核方式,学生在一次性考核中每年都会有相当比例的人数无法通过,即便通过考试,这种评价学生整体学习情况的方式也缺乏全面性、科学性和客观性,根本无法达到高职教育的教学理念和要求。
二、结合国际贸易实务谈过程性评价的实施
评价任何一种教学方式的好坏,最直接的判断标准就是能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技巧。针对上述高职教育的现状,我结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谈过程性评价的实施。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主要就是通过学习货物的进出口流程,来研究国际间的商品交换。这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其应用性和实操性就显得尤为重要。鉴于这一课程的特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通常是由基础理论入手,突出技能实操训练。不少高职院校在该课程投入的实践教学课时已经达到总课时的50%,花费大量的课时,进行仿真模拟训练。从贸易准备、合同的磋商与签订、进出口合同的履行、业务争议的处理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借助一套有效的措施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保证教学过程的效果。而教学投入目标能否实现则取决于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体系是否健全和考核评估方式是否有效。
这里提倡的过程性评价就是对于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多方面、多种形式、分阶段的实践与考核,侧重对学生认知过程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形成进行监督和评价。它是教与学和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是改进课程评价方式的重要措施,是科学测评学生学习效果、促进自主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因为这种评价方式在反映学生学习效果、引导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课程的内涵开发建设和课程改革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成效。
在实施中,首先确定课程应达到的目标和要求。目标和要求往往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而言,还应考虑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目标。课程教学应按照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思路组织展开,每一个部分先由老师引入,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学习的方式可以为个人搜集资料、师生探讨、小组协作等方式。要知道学生是否较好地掌握了应具备的知识,就需要过程性评价。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知识划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因此评价也分为理论与实践两种性质。
对于理论内容相对较强的部分,主要采用PPT汇报的方式和撰写报告书的方式考核。每一部分学完之后,学生都要将相关内容做成PPT或报告书的方式展示汇报,这是评价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往往以小组的形式组成团队,每一次汇报的汇报人不同,但成绩作为整个组的共同成绩评价。评委由任课老师和其他小组共同组成,评价结果也由评委共同议定。从评价结果来讲,评价的多重观察角度和综合因素就很好地将情感态度和学习效果结合起来,拓宽了学习评价的领域。同时,学生在汇报中也能将自主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展示出来。同样,暴露的问题也能随时反映出来,授课应老师及时了解加以补充或讲解。从过程来讲,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评价,获得评价经验,因此学生在准备知识的同时,会从如何取得“好结果”的角度反向考虑学习的技能,这就使得“评价”促进了“过程”。从学生个体来看,因为评价的结果直接影响到团队的利益,学生在对相关认知的过程中无形中增强了责任感和积极性,也培养了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不同于理论知识。实践又分为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和职业证书三部分。对于校内实践,要求每个实践教学单元都必须有明确的实操项目任务,需要有操作任务书和指导书,通过明确的课堂考核目标来引导学生的行为。在这部分中,评价应考虑全面,项目完成包括前期的预备状态、操作中的思考与具体操作和实训的结果,每完成一个环节都要求学生在任务书上做好记录,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前一步的思考。最后,每一个项目的完成都会对应相应的分数,这个分数并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一步步的累积。学生自己就可以算出成绩。当然,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素质差异,实操内容可以分成基本操作任务和附加任务,附加任务用于满足较高素质能力学生的学习需求。任务中形式可以多样化,一些项目的模拟操作可以使用分岗位模拟、小组协同等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和学生共同关注学习和改进学习方式。
校外实践要开放得多。根据国际贸易实务的特点,要求每一届学生在学期结束时都要至少采访一家进出口有关的企业,掌握一种有关本区域商品的进出口情况。在这个环节,除了教师的评价外,还有一个更加权威的评委:被采访的企业。企业的选取完全由学生自行开发,企业是否愿意接受长达一年的采访也是由学生自己争取。由于这项实践要求相对比较高,因此也是以项目组的方式进行评价。项目组成员定期向教师汇报进展,即便是学期结束时并没有完成所有任务,但是结合之前的汇报和工作,教师也可以给予评价。
职业考证实践是将评价交给了社会的相关权威机构。比如说社会上比较热的单证员、国际贸易员、货代员、报关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也由相关的行业协会或政府职能部门通过考试完成对其技能的认可。
由此可以看出,在课程的整个学习阶段,过程性评价贯穿于始终,过程性评价的内容贯穿了教学过程的各环节。课程结束时,每一位学生的成绩总评主要有三部分确定: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和加分项目。这三者的比重并不一样。期末考试主要使用终极考核方式,这种方式过于侧重考核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应占较小比重。平时成绩和加分项目主要是通过过程性考核完成的,体现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态度、过程和效果的三位一体的评价,因此应该提高过程性评价的比重。在平时成绩中,可包括出勤状况、课堂表现(态度情感)、汇报介绍、课堂模拟操作和校外实践等方面量化考评。加分项目则应考虑学生平时的附加任务、校外实践的完成情况、获得奖项和职业考证方面进行。
各项权重见下表:
三、过程性考核的实施效果
过程性评价能够更为全面地评价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去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通过过程中的评价又反过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参与评价,不仅增强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而且使学生能够换角度去思考学习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过程性评价中,评价并不过分追求目标的标准化和方法的规范化,这种灵活性有利于学生充分展示才能。
当然,过程性评价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过程性评价贯穿于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始终,评价工作频密繁琐,很容易导致教师和学生不堪其烦。再如,企业在参与评价时,评价的公平,以及与课程的切合度往往很难把握,造成评价的不公正。
四、过程性评价总结
过程性评价的“过程”是相对于“结果”而言的,具有导向性。其功能主要不是体现在考核结果的某个等级或者评语上,更不是要区分与比较学生之间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在当前课改实践中,我们应注意不能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立起来,也不应将过程性评价与某种特定的评价方法甚至评价工具等同。不要过分夸大过程性评价的功能,过程性评价的功能主要在于及时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情况,促使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反思和总结,更好地促进学习。
参考文献:
[1]高凌飚.过程性评价的理念和功能[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2]王书立,张立军.浅谈过程性考核在高职“企业会计实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吴长青.会计教学中开展过程性评价的探索与思考[J].科技资讯,2009,32.
[4]高凌飚,钟媚.过程性评价:概念、范围和实施[J].上海教育科研,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