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初探
2011-12-31王建华
考试周刊 2011年59期
摘 要: 高中化学新课标对化学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化学创新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就是弃旧扬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创新不仅是发现前人未曾发现的东西,而且是能发现最有生命力的东西。化学教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要结合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化学教学 创新教育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即是通过教育这种社会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形式,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构建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形式,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有意识地将潜存于个体身上无意识的或潜意识的创新潜能激发出来,以自己的实践活动实现创新的思想,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创新行为,实现社会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在对创新教育的认识与理解上,就不能仅仅停留于培养创造力或创造性思维的层次上,还应当包括丰富的内容。从构成上看,个体的创新品质可分为创新的智力品质和创新的非智力品质。创新的智力品质包括创新的创造性思维、创新的能力素质、创新的知识素质;创新的非智力品质包括有利于创新思维和活动的情感、意志等。
二、开展创新教育的实践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营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时学生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为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任课老师和班主任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班级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对班级采取开放式的管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班级任命干部引进竞争机制,竞选担任;让学生写出竞选纲领,提出搞好工作的计划和设想,鼓励有创新意识的计划。进行竞聘演讲,让能者居之。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创新的计划变成现实。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领略创新的意义。
2.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曾说: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对蒸汽冲动壶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就无从产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占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用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爆炸实验、铝热反应、银镜实验,等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
(二)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乙烯性质时,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为此,可以向学生提问:既然实验是乙烯与溴水的反应,为什么方程式中只写乙烯与溴的加成?乙烯与溴水的反应和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是否相同?是否具有相同的产物?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补充了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的反应实验,又引导他们从加成反应的过程去讨论,自己得出答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教材结论的局限性。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设计探索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而且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他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又如学习乙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乙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特点,自己设计一套制取乙炔的实验装置,这套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在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进行表扬和奖励。鼓励学生创新,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指导,让学生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条件许可的可以进行方案研究,并帮助实施。
总之,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只有把教学看作是启迪学生的智慧,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才能培养出跨世纪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小明.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创新人才.化学教育,2001:7-8.
[2]杜义芳.“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化学教学,2008.7.
[3]夏竟文.新课改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J].教育研究,2009.4.
[4]周小山,严先元.新课改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J].四川教育,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