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语文课堂教学“常用语”
2011-12-31卓之飞
考试周刊 2011年59期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优美得体的语言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引导他们对事物做更进一步的思考,获得更深层次的领悟。教师的语言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果。实践证明,课堂教学“常用语”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影响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下面试举几例略加分析。
一、“请大家带着问题读课。”
一些老师在阅读教学中经常说这样一句话:“带着问题读课文。”这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基本思路。这些由教师设计或教学参考书提供的问题,一开始便为学生的阅读指明了方向。解决问题成了学生的唯一目标,能否正确回答问题便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课文的重要依据,其实质将学生置于被动阅读的地位,使学生在老师的“牵制”下完成片面的阅读任务。这样做既不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又背离了阅读教学“感悟”、“积累”的要义。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阅读教学应变“带着问题读”为“读出问题来”。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自觉感悟;然后交流读中所获,并提出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包括不理解的字词、不明白的道理等);最后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问题在读中产生,也在读中得以解决,学生才成为真正意义上阅读的主人。
二、“请读出感情来,好吗?”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在学生不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时,便亲切地说一句:“请你读出感情来,好吗?”或“你能有感情地读一读吗?”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再读一遍,其效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只好再请别的同学来读。
学生能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中朗读的技巧固然不可忽视,但重要的是“悟”情,进而动情。只有“悟”出感情来,感情受到触动,才能很自然地读出感情来。否则,感情朗读便是一句空话,即使有情也是装腔作势。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老师要在引导学生“悟”情上下工夫,可采用多样的形式,如老师泛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等等,但更重要的应是引导学生在读中去品味。当学生在朗读、品味中进入了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其“情”便油然而生。学生读得没感情,不妨让他坐下来听听其他同学是怎么读的,然后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
三、“你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
不少优秀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总不忘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哪怕是读课文,也尽可能尊重学生的意愿。“你喜欢哪些句子?”“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好。”听起来很寻常的一句话,反映了老师头脑中“学生主体”的教学观念,同时也让学生在自主选择朗读内容的过程中增强了训练理解和判断能力。试想,没有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没有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没有对课文中字里行间包蕴的感情的体味,学生的“喜欢”从何谈起,怎么能判断哪些句子写得好呢?
让学生选择,在选择中落实朗读训练。既然是学生喜欢的内容,已经“悟”得奇妙,学生自然会读得有感情。真正的教学民主是解放学生的头脑和感官,为学生创设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
四、“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和想法?”
这是在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问题本身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学生的思维便可能多角度扩撒。在短时间地思考后,各种不同的想法便会喷涌而出。有的学生会谈谈阅读中的收获,其中有对词句的理解与积累,也有读中悟出的情与理;有的学生会谈谈课文中人与事的评价;有的学生还可能针对课文中的某一点提出质疑,令老师始料不及,一时语塞,留待课后进一步探究。发散性的问题激发出学生思维中创新的火花。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有助于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老师的提问更应讲究艺术。问题提得好,就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学生思维的闸门就被打开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有利于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五、口头禅(“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哦”、“哎”)
这些不经意的口头禅都会让精彩的课堂教学大打折扣。我在上初中时专门数了语文老师“是不是”说口头禅的次数,一堂课下来多达30多次。正是由于那堂课被他的“是不是”所深深吸引,也就无暇顾及他所讲的内容,可谓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现在很多老师看自己的录像时都会有相同的感觉,上课时太啰唆,口头禅和废话不断,如果重上一遍,会简洁得多。这种方法很有效,我们可以坚持给自己录课、录音,然后反思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同时多听同事的课,可以起到学习和督促的作用。长期坚持,必能有很大进步。
总之,课堂教学“常用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率,影响着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精炼自己的语言对我们来说是应该不断修炼的基本功。所以我们必须精心组织自己的教学语言,优化教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让我们用心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吸引每一颗求知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