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语文课活起来

2011-12-31闫怀娟

考试周刊 2011年59期

  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讲活了。”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也告诫我们:“一定要把学生教活。”“活”是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化的集中体现,也应是语文老师追求的境界。要达到这一境界很不容易,它是教师素质、水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的综合体现。但它并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总会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我认为,把语文课讲活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活”
  课堂教学,一般来说,总会安排许多常规的环节。“环节活”的关键是:这种程序不要成为凝固的模式。环节的安排是为了有利于内容的理解,撇开内容的理解一味追求程序的完整,这种形式上的僵化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僵死。不能以不变的教学环节应对多变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对象,只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灵活设计教学环节。如关于背景介绍,有的课文不做背景介绍也不影响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这就不需要再介绍背景;有的课文背景介绍安排在讲解课文中效果会更好,就应该放在中间介绍而不是一定要放在开头。比如在讲郭沫若的诗《天上的街市》时,我没有先讲背景,而是在引导学生朗读了课文,了解了作者描绘的天上美好的景象后抛出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美好的景象呢?在此时出示背景介绍,这样学生一下子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理想光明的追求的思想。
  教学环节“活”还体现在课堂教学时能找好切入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能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环节,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教学的机智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在教学《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时,学生很明显对范进喜极而疯的场面很感兴趣,如果教师还是按部就班地介绍背景,分段,讲中举前后的变化,就势必会让学生兴奋之情慢慢冷却。我趁热打铁,直接从此段切入,与学生共同欣赏范进喜极而疯的场面,让学生在充分笑过之后引导学生思考:范进中了举人为何会喜极而疯呢?让我们来看看范进中举前后他的生活究竟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呢?顺势进入其他内容的学习,虽然与预先设计的环节有些不同,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教学的“活”。
  二、教学内容的理解要“活”
  语文较之于其他自然学科内涵更丰富,同时语文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特征,所以理解也要有更多的灵活性。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要一千个哈姆雷特”。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香菱在品读时曾说:“‘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本一想见了这景似的。”它传达出来的感受内涵有时无法用言语表达清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多年来,许多教师根据参考资料讲,让学生死记答案,这种死记硬背式的教学培养出来的还是人才吗?不,他们就像一个模子出来的东西,没有个性,没有创新。我们要尊重语文学科的这种客观特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切忌“教师权威”,凡是可以讲活的地方,统统不要讲得太死,允许学生有自己理解并能给予积极的评价。如《咏雪》中,“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只要学生说得有理就应该给予肯定和赞扬。有个学生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个比喻好,因为这个比喻把我们带到了春天,写出了冬雪融化滋润万物的作用。多好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啊,他没有从大家都认为的形态这一角度去说,而是有自己的思想,从这一点来说就应该给予肯定。再如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的理解,《杨修之死》中杨修死于何因的探讨,《愚公移山》中愚公到底该搬家还是移山的辩论,等等,这种多角度的理解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
  把内容讲活还应注重知识的迁移,知识的前后衔接。目前的语文教学让知识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只是对知识进行“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更不能用来去获取新的知识,所以我们要让知识“活”起来,就要注重知识的纵横向的联系。语文教材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序列的综合体,它的知识散见在一篇篇课文中,又一遍遍反复出现,因此教学中要把这篇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比较异同,启发思维,引导学生把已掌握的知识运用于新课中。如文言文学习中,一个词语在多篇文章中出现,在学习时注意前后联系,比较异同。只有这样,才能把内容讲活,把知识讲活。
  三、教学方法的使用要“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方法的选择也应遵循这点,要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进取精神。学生不愿意学习,不是没有求知欲,而是不喜欢教师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课不活,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忽略了学生这个课堂上最活跃的因素,教师不关注他们的兴趣、情绪,不注意相机改变教学方法,结果只能导致课堂死气沉沉。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丰富的内容需要多样的教学形式表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乐学、会学,这才是关键。如在教学《罗布泊,消失的仙湖》这篇课文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通过欣赏图片感受罗布泊变化之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出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效果很好。在教学《愚公移山》时,对内容和人物分析时采用辩论法,在辩论中明辨是非,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口才;在教学《散步》等散文时,采用批注法,让学生在有所感悟的地方批注,既尊重了学生的感受,又锻炼了学生的文笔;在教学《斑羚飞渡》时,采用了角色对换的方法。如果你是老斑羚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如果你是小斑羚呢?通过角色对换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又加强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只有灵活多样地使用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要能转变观念,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就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把语文课上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