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1-12-31石峰

考试周刊 2011年59期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已经逐渐丢弃了诵读,更多的是浏览,而且是浏览白话写成的跟生活密切相关的文章,对于文言文,几乎不能读懂。而在学校当中,由于升学率的压力,许多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更加注意讲解字、词的含义、语法,注重句子的翻译,等等,诵读成为一个象征性的任务。但是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如果说语文教学是一道流动的风景,那么朗读就应当是其中最亮丽的景点,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它也有很强的生命力。
  正因为朗读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所以许多语文教育学家都十分重视朗读背诵的语文教学传统。夏丏尊先生强调变“阅”为“读”,以培养语感,他说:“要领略文字的气势,会诵是唯一的途径。”叶圣陶先生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的时候……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文言文字词的疏通,却忽视了其诵读的一面。在这种忽视中,学生把对文言文的学习置于何种位置呢?叫学生随便写三句古代文篇里描写秋的文句,题目不难,但许多学生无从下笔。这种现象与教师平常忽视文言文的诵读有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朱熹也说:“大抵观书,必须熟读,使其言皆出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出吾心,然后可以得尔。”可见,文言文的诵读在目前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诵读该怎样运用于中学文言文教学呢?
  一、可以通过诵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文言文在中学语文课程中是最重要,也是最难学习的一部分。对于文言文,许多学生感到句子佶屈聱牙,内容晦涩难懂。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范读、带读是教学的第一步。先要向学生说明,作为书面语的文言文有很强的可读性,而被奉为经典编入教材的文言文是古典文化遗产中的精髓,因此更值得反复吟诵,引起学生学习古文的热情,从而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方法,慢慢地领悟和把握古人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和规律。
  举个例子,《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不朽之作,教材节选了其中的部分内容。文章感情深沉,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抒情诗,不反复诵读无以揣摩个中滋味。我认为,教这篇课文时应专门用一节课的时间来诵读。教师可以先范读,重点读出分句的节拍,分句末字“兮”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朗读,可以自由朗读,指定朗读,指定学生有感情领读,最后全班齐读,把课上成“朗读课”。朗读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感悟,感受诗人屈原不愿同流合污,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以及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使学生投入屈原这个角色去读,忘记自己,寻找语感,师生共同沉浸在诗的优美的意境之中。这样,教学效果必然事半功倍。
  二、诵读要有目的性,不能无的放矢
  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在诵读时要用心揣摩。学生在诵读时一定要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同时,要读准字音,就是说得按《现代汉语字典》标音为准来读,而不是像古人那样用方言来读。除此之外,应特别注意语言环境中的异读。还要读出句感,读出文章的感情、气势,读出节奏感来,使语气与思想内容相适应。如判断句应读得坚定有力,感叹句应读得激愤慷慨,对偶句要读得辞清意畅,设问句要读得引人入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以上的指导后,还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于反复诵读中“会意”,不知不觉提高举一反三的独立阅读能力,能自由地读一些文言作品,利用手中的工具书翻译一般的文言文。这样,学生通过揣摩阅读方法,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读懂文言文的能力。
  三、注意整体把握
  悟义、动情、发声融为一体,因悟义而动情发声,因动情发声而明义。文言文在诵读中逐步清晰,古今的距离逐步缩小,甚至我们也可以摇头晃脑,感受古人带给我们的亲切。如《项脊轩志》一文,通过记述一些家常琐事,表达对妻子的怀念之情,融抒情于叙事之中,写得凄恻动人、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不悟义,则读不出文中的凄惨,读不出文中的悲痛;不动情发声,就不容易感悟作者那难以抑止的悲哀心情和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因此,对于文言文,学生在诵读时须整体把握全篇,熟练运用语音和表情,读出文章的风格神采,读出自己的体会和认识,能够达到感染人的程度。
  四、利用早自习对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检查监测,及时了解学生的诵读情况。
  学生文言文诵读能力的形成绝非朝夕之事,一定要假以时日,要教育学生常读不懈,持之以恒,采用古人滚雪球式的背书方法。要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读书背诵的习惯,把课外诵读看成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把课内外诵读结合起来。文言文教学要想提高效率与效果,必须返璞归真,大力提倡朗读背诵,让校园里处处有琅琅的读书声。
  因此,针对目前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重理解字、词、句”而“轻诵读文章”的误区,将诵读更好地运用于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