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化的语
2011-12-31刘桂萍
考试周刊 2011年59期
杨朔的《画山绣水》细致而丰腴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妩媚和秀丽,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帧帧美的画:“最恬静的梦境”的漓江水、江上老渔翁捕鱼的神奇景象和磨米山、寡妇桥等奇山怪石,一处风景,引出一个美妙动听的神话故事。作者文笔起落,挥洒点染,语言浓丽明快,或着意浓抹,或悉心淡妆,在构思上以美写情,景情相生,把情写得更浓更美。在作者笔端,山水风光、花虫鸟兽,无一不附着美的神韵,而这一切恰似五彩缤纷的光束,始终对准普通劳动者的心扉,该文以画山绣水,“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作为画卷之间连缀的内在思想红线,作者热烈的感情充溢于画卷之中,情绪心境的色彩完全附丽在这景物的感受之上。
一、精美语言,诗意表现
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对于风景物象总是致力描绘,刻镂得很细致。如第12段对寡妇桥的描写,用了三个问句,第一个是提示,是船家提醒你注意观察;第二个是释说,讲山岩为什么称作为桥;第三个是进一步释说,讲山岩由来的神话传说的依据:“岩上长满绿盈盈的桉树、杉树、凤尾竹,清风一吹,萧萧瑟瑟的,想是刘三姐留下的袅袅的歌音吧。”先要你看,然后要你细看、比较,再要你细听,激起你的思考,再要你接受他的释说。
杨朔的散文很讲究文采,他是把散文当做诗来写的。用心品味,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例句1:“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这句话运用了对比和互文两种修辞方法,强调了桂林山水深蕴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智慧的想象。
例句2:“……说不定你忘记自己是在漓江上了呢!觉得自己好像走进一座极珍贵的美术馆,到处陈列着精美无比的石头雕刻。”这句话运用了鲜活的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阳朔境内的钟乳石的无比精美和丰富。
例句3:“……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象,可以变幻成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件。这种奇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作者用了浓墨重彩,反反复复地加以勾描。第一句是写水色的,用了反复、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喻体——青梅名酒有新鲜感。第二句是写怪石奇峰的,先总写,后列举分写,用了比喻和比拟的手法。第三句是承接上句,用反问的方式,进一步强调。
对初三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和分析材料的能力显得非常重要。正确而敏感的语感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学生语感的外在表现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学生的语言敏感度,即在自动化的模式下反映出来的一种语言素养。但是这种语感并非是与生俱来,或是无意识地获得,其中必定有一个科学的习得过程。所以抓住合理的材料科学地训练必将是学生语感培养的必经之路。
二、间接材料,自然穿插
间接材料,就是从他人那里得来,并非是作者自己直接体验和搜集到的材料。在本文中就是船家讲的关于山岩来历的种种传说。
一般来说,赏景就是赏景,不必相机地进行一些教育,诸如阶级教育。赏景是欢娱的,离开现实人生的,是审美的,阶级教育是理性的,依附于现实生活的,凑在一起,很有些别扭。
在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及生活年代的基础上启发引导: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杨朔是一位努力以自己的体验表现时代精神的作家,总是注意融入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本文的这种写法带有时代的印记。
这些传说大多都是讲述旧时代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的,作者在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插入这样的故事,是借船家指点江山叙述出来的,把这种生活状况投影到自然山水上去,构成了许多传说和故事。我们在欣赏山水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联想起这些故事来。作者这样写就是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间接材料运用得好,能丰富作品内容。在本文中运用传说,让人们想见到山岩的神态,留有较大的想象空间,比具体描述要好。间接材料要和作者的直接见闻统一起来运用,本文讲了几个传说,再写一些江上景色,两者相互穿插,组合得比较自然。
三、巧于选材,工于构思
杨朔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他是把散文当做诗来写的。本文入题引了一句用得很滥的诗,似乎落入俗套,但由于提出自己的理解,翻出新意,一下子切入中心。虽然是顺着往下写的,但是,由于作者有意设置小的波澜,显得宛曲有致。如从看鱼鹰捕鱼到听船家讲关于山岩的传说,结尾对过去时代的传说的理解,等等,给人以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感觉。
创造的诗的意境非同一般。作者把人生思考和热烈的诗情融为一体,杨朔总是用自己的眼光去打量客观世界,尽可能按自己的理解去赋予生活以一定的意义,让人回味。
桂林景区的幅员广阔,可以写的美景很多,作者仅写了从桂林到阳朔漓江上所见的景色和听到的传说。景色描写相当有节制,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是重点写的,也只挑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这如长幅画卷的景色难以一一细描,于是在面上介绍以后,着重地写几个造型奇特有传说的山岩做详细的描述。作者从文章中探出头来,和读者交谈,拉我们进入作品,要我们和他一起进行漓江水上游,交谈是平等的、商量着的,因而过渡转折显得相当自然。
散文是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学习本文,要让学生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诵读教学,通过各种方式的诵读练习,让学生体会诵读的好处,掌握诵读的要领,通过诵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