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新课改下的政治创新教学
2011-12-31冯社芬
考试周刊 2011年59期
教学是一个由多因素组成的过程和系统,教学中的各种因素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在以往的政治教学中,我们往往片面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某个或某些要素,缺乏对教学要素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和运用,从而降低了政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我们必须对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创新,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创新政治教学模式的基本方法
由于教学实践所依据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不同,教学实践的形式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从政治学科的特点出发,根据政治教学中各种因素的互动关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以材料为依据。
材料进课堂是政治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材料,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这里需要提醒的是,选择的材料要广泛、典型,同时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
(二)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能动参与者,这一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教师要探析以下问题:如何培养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如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如何培养学生理解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和习惯,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等等。
(三)以知识为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尤其要把握其精神实质,讲清相关、相似、相近的概念,以及理论和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2)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3)讲清理论和方法的具体适用范围,任何理论和方法都有其具体的适用范围,随意扩大或缩小其适用范围都容易使学生做出错误的判断。
(四)以能力为重点。
在政治学科能力培养的问题上要注意以下几点:(1)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与能力是辩证统一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力无非是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没有知识基础,能力就成为空中楼阁。(2)能力培养要循序渐进,不能靠临时突击。(3)学科的能力要求是各个方面有机组成的一个系统整体,把它们分割开来培养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4)学习中要选择不同的材料,设计不同的问题,设置不同的情境,模拟不同的角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努力提高理解、判断、分析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五)以分析方法为核心。
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在陌生的领域获取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在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下把握自己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根据高中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除教材中涉及的一些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外,还要帮助学生掌握概括法、比较法、系统法、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演绎法等方法。
(六)以觉悟为目的。
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创新教学方式
(一)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于创新。
良好的心境和情绪,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积极作用。开展创新教育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会让学生原本具有的欲望以极其自然而且最佳的状态流露出来。教师要做到尊重、关心、支持、赏识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努力消除学生的恐惧感。一位教育家说得好:“不怕学生观点错,就怕学生没有观点。”有的学生认为: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有积极的一面,它可以在一定的时期内防止列强的入侵。
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每一个学生的见解,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既要注意把创新机会留给每一位学生,又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互相合作,鼓励、唤醒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尽可能化解、消除学生之间存在的对立、抵触和不信任等不良情绪,把注意力转移到共同学习上,促使学生积极质疑,大胆创新。
(二)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创新。
1.善于设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思考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质疑、解疑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竹筒倒豆子的做法,善于针对所学的知识设立疑问,制造学习障碍,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在积极主动地思考中完成创新过程。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参与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讲“集体主义”这一内容时让学生进行“班训、班徽设计”比赛,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讲经济常识时组织“股市追踪”;在哲学常识时进行“哲理辩论”;在讲政治常识时举办“时事述评”,等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好形式。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使学生善于创新。
教师应大力改革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重视教师主导为更重视学生主体,让学生在主体作用发挥的过程中自觉完成创新能力的培养。
1.一人当一次“老师”。有计划安排指导学生每四人一组集体备课,在备课过程中,要求学生独立处理教材,搜集材料,在解决“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问题时,除了按照教材讲述之外,追问“还因为什么”、“还应该怎么样”,让学生在课本外进行再思考。然后进行组内试讲,每节课给一个学生10分钟的上课机会,必须简明扼要地讲清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等问题。最后,教师总结。这样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处理教材的能力,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刻。
2.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重视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而课堂讨论是训练学生两种思维的有效形式。
总之,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高中政治课教师应针对学生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更好地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帮助他们认同并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