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理利用美术教学环节设计是树立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途径

2011-12-31林卓盈

考试周刊 2011年89期

  摘 要: 受教育者要通过获取环境知识,形成环境意识、环境技能、环境心理素质,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由于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掌握科学知识、形成价值观念、个性特征、增强环境道德意识、树立绿色道德理念的重要时期,对中学生实施环境教育是整个环境建设的关键。将环保教育贯穿于中学美术教育的各个环节,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关系到二十一世纪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问题,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就树立学习环保意识的话题,提出合理利用美术教学环节这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 环保意识 美术教学 环保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已经十分严峻地摆在人们面前,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实施环保教育工作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一、初中美术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方法
  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基础教育阶段,将环保教育渗透到各学科中是开展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普遍做法。美术课作为当前初中阶段渗透环保教育的载体之一,对环境教育的知识、技能、意识、价值观等领域都有所涉及。因此在美术教学中,除了充分重视现行教材中环境教育资源,加强环境教育内容的教学外,更要努力实现美术教育本身的环境教育价值。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要从美术课程本身的性质、特征出发,寻求合理的方法途径,使美术教学与环境教育结合得自然和恰到好处,从而有效实现美术课程的环境教育功能。环境教育需要结合美术学科实际,采取多种形式,把环保教育充分渗透在美术教学活动之中,以环保为主题,通过艺术的方式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分析、探索、创新,促使学生形成强有力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忧患意识,树立对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环保意识。
  在建构主义课程与教学中,建构主义者主张教学过程包括七个步骤或环节:分析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设计信息资源;设计自主学习方式;设计协作环境;评价学习效果;强化练习。
  下面我对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合理地利用教学环节设计树立环保意识谈谈看法。
  1.明确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环境教育情境,设计环保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在绘画课中利用范画进行教学,能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环境知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如,在教学岭南版美术七年级图画课“漫画·卡通画”这节课时,我根据课文中的作品欣赏,与学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其中包括方唐的一幅作品《回想》。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看完这幅画,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学生们都抢着问答:“环境的破坏跟战争一样可怕。”“我在同情小鸟的不幸遭遇时也担心人类的生存环境。”……我故作沉重地说:“我跟你们一样希望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就要求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必须好好善待地球,否则,这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通过漫画的欣赏,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了破坏环境的危害性,树立了人类生存的忧患意识,懂得了保护环境、善待自然的重要性。
  2.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小组协作活动,激发热爱环境的情感。
  环境审美也叫生态审美,它是建立在人类对自然的了解及自身审美修养提高的基础上对生态美的感悟和体验。环境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培养出能够“审美的人”,使青少年认识到生态美是天地之大美,也是人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之大美。美术欣赏课教学中的环境价值观教育在于帮助学生形成环境价值判断,认识到环境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价值。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表现自然美和人造环境美的作品。例如欣赏中外的古建筑和现代建筑,了解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体会人类居住空间的设计对环境的影响,人类与环境需要和谐共存;欣赏表现环境问题(噪音、污水、乱砍滥伐等)的作品,可以自然地激发学生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情感,并将这种感情通过创作环保宣传画、设计环保招贴、环保漫画等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展览进行更为广泛的环境教育宣传;教师有准备的主题式欣赏可作为渗透式环境教育的范例,例如以“我心中的大海”为主题,通过对海洋资源的讨论,培养学生对海洋的情感和环保问题的关注。“在欣赏邓子平《七月流火》作品时,通过对作品的赏析,让学生体验人类与海的亲密关系,人类生活依靠海洋,海洋为人类生存提供丰富的资源。这样的渗透式环境教育,做到了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的和谐统一,既让学生感受大师作品的艺术之美,更使学生领悟到鲜活之美、自然之美、和谐之美,生命的恬静之美、张扬之美、永存之美;既是环境知识的教育,又是环境情感的培养”。
  3.评价学习效果和加强环境教育宣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
  综观各版本的美术教材中都有诸如标志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装潢设计等内容,有的就有直接的环境教育课题,如“世界地球日”,这些都是渗透环境教育的良好载体。以往学生常购买材料制作,现在我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废旧材料制作,这样既节约经费,又可以开动脑筋、变废为宝,体现环保意识。
  我让学生设计一个环保标志、一张环保招贴、一个手帕的图案、一个环保的包装袋或包装盒等,使学生了解环境知识,融入环保理念。手工课在渗透环境教育时,可以用“变废为美”四个字概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多种废旧物品制作手工艺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使学生树立了废物利用、节约资源的环境意识,体会到了变废为宝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了解设计的形式美感原则,还要感受材料本身的质地美。实践证明:“变废为美”的美术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大大调动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从收集废旧物品到构思设计、作品的完成,再到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可以充分体验到美术创作和经过自己的努力美化环境的乐趣,这将对其今后对待废旧物的行为和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认识到环境保护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
  4.结合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环境保护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环境参与意识是人们将对环境的意识变为自觉行为,所产生的对环境保护的使命感、责任感及自觉参与的良好习惯。它解决环境意识中“怎样做”和“怎样做好”的问题,也是环境意识的具体落实和体现。培养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环境保护习惯与觉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学校、家庭的环境事务,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形成对环境保护的使命感、责任心、自觉心理与习俗,将环境意识变为自觉行为,时时处处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主动带动他人自觉参与,进而为政府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政策起到监督、支持和促进作用。
  除课堂外,我们还做了“绿色校园活动的策划与宣传”“变废为美——敬师卡设计与制作”、“世界地球日”和“美化班课室”等课程设计。学校每年一届的科技艺术节组织环保漫画比赛,全校学生都参与,热情都非常高。评比结束后还举行了优秀环保漫画作品展,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环保知识。这些作品不仅绘制精美,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提到了造林绿化、清洁卫生、保护生物、节约资源等现象,还讲到了各种污染的危害、生态环境的恶化、全球人口的爆炸、地球自然资源的短缺……美术活动与环境教育的有机结合,是一个既不增加学生负担又能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双赢举措。这些教学活动的开展使环境教育有机融入了美术教学之中,既提高了学生的环境意识,又丰富了美术教学的内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创造精神。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环境教育可以与当前本校课程研究相结合,在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具体需要及相应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出具有本校教育价值的新类型、新模式。
  二、初中美术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实践研究的思考与建议
  通过教学实践及有关调查表明: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开展环境教育是可行的、必要的,教学效果是明显的。但是,我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如:美术教师自身环境意识缺乏,环境教育途径偏少,环境教育条件不足等。因此,我在本研究的基础上,综合一线教师的意见,对于美术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实施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培养美术教师自身的环境意识。
  美术教师虽然拥有专业知识,但往往缺乏环境知识及环境教育的系统培训,自身环境意识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而教师作为环境教育的总体设计者和执行者,如果自身不具备环境意识,那么很难想象能够培养出具有一定环境意识的学生。所以,重视师资培养、加强在职培训将是环境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只有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转变教学观念,增强责任感和环境意识,才能使环境教育取得实效。
  2.将环境教育评价纳入美术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的价值判断,对教学起着直接的导向作用,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激励机制。目前,美术课程中与环境教育相关的目标大多只是抽象地讲提高“环境意识”,而未就环境教育的组成要素,如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与态度等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如果不进行评价,就容易使环境教育流于形式。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主要评价者,美术教师应该明确普通美术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目标,有开放的心态,突破“知识本位”的束缚,注重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的评价,并将环境教育评价纳入美术教学评价体系。
  总之,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贯穿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明白环境保护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爱护环境,自觉抵制环境污染,为人类创建一个美好的生产与生活环境。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因此,我们要将环保教育贯穿中学美术教育的各个环节,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是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在美术教育中,我们应结合本专业实际,采取多种形式,把环保教育渗透在美术活动之中,发挥其特有的优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2]李久生.环境教育论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