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树立多样化人才培养理念

2011-12-31周波

考试周刊 2011年89期

  摘 要: 除了知识、技能外,学校教育更侧重人格、态度、价值观。学校教育一方面传授知识技能,另一方面必须注重知识技能向能力的转化,强化自身人格修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塑造。
  关键词: 学校教育 社会 人才观 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
  1.教育与人
  教育理念是人们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教育发展的指向性的理性认识,是对教育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学校管理和发展学校的基本前提和保证。
  教育理念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理解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属。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两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只讲根本目的,不讲根本动力或者只讲根本动力,不讲根本目的,都是片面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点是人,而最终的归属依然是人,只不过前者是生物意义上的人,后者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生物学上的人关注的是人的基本生理和心理,而社会学上的人关注是在生活背景下的更具心理特征的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还将人作为教育过程的关键性要素。
  2.教育与社会
  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如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生产、经济、文化、人口之间的关系;教育活动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教育内部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之间的关系;教育中教育目标与教学、课外教育之间的关系。
  关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古代思想家们曾有一些论述。近代的教育家一般把教育看做改良社会或维护社会现存秩序的工具。19世纪,社会学兴起以后,社会学家们提出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各种看法。20世纪初,乃有教育社会学问世。经过几十年的研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科学体系,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社会结构与教育的关系,社会变迁与教育的关系,教育与儿童社会化过程的关系等。这方面的研究大多在加强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社会结构与教育的关系。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明显地影响着经济制度中的职业组合和人力结构,而这一变动也必然影响教育。
  (2)社会化过程与教育的关系。学校是社会的主要团体之一,是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桥梁,是造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格品质的专门机构。家庭、集体、学校是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单位,三者的影响及交互作用对于促进人的社会化有深远意义。
  (3)社会变迁与教育的关系。教育既是一种社会变迁的动因,又是另一种社会变迁的潜在条件。
  3.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
  培养各级各类适应现代化要求的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突出解决的一个亮点。规划纲要的多个部分,都涉及这个问题,特别提出要通过改革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发展。
  就个体而言,一个关键需求解决的矛盾是: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而就教育而言,一个关键需求解决的矛盾是:人才培养规格和现有人力资源之间的矛盾。解决矛盾是为了达到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和谐。
  为此,需要做的几项工作(几个工作步骤)如下。
  (1)有效地研究人的个性发展过程,为形成人力资源做好准备。
  (2)调研社会需求变化发展的趋势,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规格。
  (3)尊重人的个性,通过教育实践,鼓励个性发展,形成培养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教育格局。
  (4)培养多样化人才培养满足人的个性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5)达成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和谐。
  4.以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重
  社会需求除对求职者进行表层知识、技能外,更侧重于深层人格、态度、价值观。究其原因,学校追求最佳绩效,而教职工的情绪智力、人格、态度、价值观、行为方式、压力应激的方式等都对绩效产生重要影响。
  学校甄别教职工“这个人能做什么?这个人适应做什么?”一般既有对教职工知识、技能在内的要求,又有人格、态度、价值观等具有普遍人格倾向内容,涉及人格、态度、价值观、职业取向、忠诚、行为方式、压力应激反应方式、人际与沟通能力、适应与创新能力等。以此为基础确定教职工的综合能力素质。
  学校教育一方面传授知识技能,另一方面必须注重知识技能向能力的转化,强化自身人格修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塑造。
  (1)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一般是指人们在正式学习或非正式学习环境下,自我求知、做事、发展的能力。“会学”才能实现“学会”,才能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在很多种基本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意志力、理解能力等。
  学习能力表现可以分为六项“多元才能”和十二种“核心能力”两大方面的力德教育体系。六项“多元才能”指的是:知识整合能力、社交能力、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理财能力、策划与决策能力。十二种“核心能力”指的是: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理解力、语言表达、操作能力、运算能力、听/视知觉能力。
  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继而在教师的诱导下,促进学生调动一般性学习的知识内容,在拓展性教学的知识背景下,充分体现自身的创新精神;支持、鼓动学生提出问题、发表疑义,并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加以消化、吸收,独立自主地探索问题的答案;学生对知识的重新审视,对结果的谨慎论证,这些都是探究学习的内涵,学生也就在不经意之间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2)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人的基本活动技能。实践不是盲目的,而是有步骤、有目标的行为,是为实现目标而有计划地进行的个人或团队行为。在“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将实践放在整体知识结构的框架中认识,通过实践,培养能力,使实践能力成为人的品质之一。
  实践能力的包含: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合作能力、交际能力、社会活动能力;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汇总现象、提出问题,体验实践、分析问题;思维参与、解决问题;发展提高、交流成果。
  实践能力的内化:感悟(感知)能力;归纳(整合)能力;反思(理论和实践)的协调能力。
  实践能力的三个层次:简单的操作能力,带有较大的被动成分;在主观意志驱使下的操作能力,带有极大的主动因素;理性支配下的实践能力,具有完整的实践目标、实践步骤、实践反思和实践成果。
  实践强调行为的体验过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单纯的理论教育是不同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确“应该”怎样做。而“应该”不是简单地告知,而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积极地“体验”实践过程,从中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因此,从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上认识,以学生主体,以实践为过程的,形成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的素质及相应的价值观的教育,就是实践能力培养的模式。
  
  (3)创新能力。创新概念,是一个经济学概念。狭义理解的创新概念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实施的一系列行动。随着人们对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关系的研究的深入,产生了对创新概念的广义理解。
  广义理解的创新概念:力求将科学、技术、教育等与经济融汇起来,即创新表现为不同参与者和机构之间交互作用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任何一个结点都可能成为创新行为实现的特定空间。
  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个性三者是联为一体的,是创新的三个立体维度。
  在运用培养“创新能力”策略之前要明确,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定方位的“点”的教学;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全方位的“面”的教学;创新个性的培养是“点”“面”结合的过程。
  “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过程可以分四步进行,即“动机的培养”、“知识的拓展”、“问题的探究”和“结果的论证”。
  5.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
  知识可以按照约定俗成的随意分类、哲学分类及舍勒和马克卢普的知识分类法分类。
  (1)约定俗成的随意分类法。知识分为社会知识、生活知识、科学技术知识、文化知识等,再把这些大类分为一些小类,如科学技术知识,可以按分科分为物理知识、数学知识、化学知识、计算机知识、生物知识等。
  (2)哲学分类法。这种分类法主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理论,把知识分为感性知识、理性知识与辩证性知识。
  (3)舍勒和马克卢普的知识分类法。把知识划分世俗知识、科学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艺术知识、没有文字的知识(如视听艺术)六大类。
  (4)表征的类型划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指个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直接陈述的知识,是关于“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其存在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是关于“怎么办”的知识。
  一个现实的人或者一个曾经存在的、现实的人,所进行的获得、传播、创造知识的过程,就是知识的个体实现。知识个体实现的具体价值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使知识实现了“我知”,把无知识或非知识的人转变为一个知识的人。知识在社会、历史中获得、传播、创造的过程就是知识的社会实现过程。知识的社会实现,必须通过丰富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获取知识,也强化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形成人的发展性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伟平,罗晖.大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才智,2009.12.
  [2]高文等.教育模式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
  [3]袁振国编.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百度百科.教育科学,http://baike.baidu.com/view/2913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