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理工科教师之教学观
2011-12-31李浩华
考试周刊 2011年89期
摘 要: 作者从教学是什么,为什么要教学,如何教学对高校理工科教师的教学观作分析。并从教学和科研的角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角度、知识与实践的角度、教师与学生的角度、哲学的角度,结合自身的教学体验分别探讨了如何教学这一问题。教师的责任是用心把自己的爱融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学习变成一个探究的过程、一个发现的过程。
关键词: 教学观 高校理工科教师 教学
1.引言
“教学观”作为本文的主题可能有点太过于沉重,但值得广大同行深思和认真面对。我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讨论高校理工科教师的教学观。教学是什么?为什么要教学?如何教学?
2.什么是教学
教学是什么?大学肩负着培养人才、促进社会发展和公众服务的任务,被视为以知识社会,教育社会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的轴心机构。而作为这三大职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之一的教学,是大学最古老的职能。教学以继承,传递和发展文化培养人才为己任,是大学师生之间,师生与高等学府之间,社会之间的一种互动的行为模式[1]。单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来讲,教学是教师通过自身的学习,一定的媒介、手段将课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充分掌握、理解并消化知识,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学好所要传授的知识。在整个过程中,牵涉到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教师首先要自己学,然后教学生学,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可谓责任重大。
3.为什么教学
我们为什么教学呢?从自身的角度,教学是本职工作之一,有所得就必须付出相应的劳动。从学生的角度,教师站在讲台上时,面对的是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学生都经历了十多年的“寒窗”苦读,许多人克服了家庭经济上的困难,拿着父母辛苦挣来的钱来到学校,希望能在大学里学到丰富的知识。教师需要有责任心和责任感。此外,“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些名言正是赋予了教师这个职业神圣的意义和责任,是值得根植于每个教师心田的理念。因为,教师的职责是神圣的,只要选择了教师的职业,就需要懂得担负这项职业的责任,这一切与收入、地位毫无关联。那么,教师在清楚了自己职业意义和责任之后,该如何教学呢?
4.如何教学
4.1教研相长,科研和教学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在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大学,教学与科研是理工科教师的两项主要任务。要明白如何教学,就必须面对如何认识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两个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科研与教学是教师自身素质的一体两面,两者是一个教研相长、相互促进的关系。[2]积累好的科学研究基础和具备良好的科学研究素养是搞好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反过来,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通过大量阅读相关文献和书籍,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以此为基础,能更准确地定位科研中所存在的问题,对问题会有更多角度的思考,对实验结果会有更加理性的分析。另外,江苏大学这所工科为主的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需要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而且应具备初步的从事科学研究及产品研制与开发的能力和素质。因此,课堂教学不仅仅只是传授书本知识,还应该站在一定高度,把基础知识和相关科学研究的问题结合起来,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和提高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益处的。要做到这一点,仅仅从文献中寻找例子是不够的,如果教师能够结合自身的科研经验,根据自己获得的实验数据,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分析解答科学问题,就会使知识点更加生动和多姿多彩,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太阳电池材料》的教学实践中,当在讲解到半导体能带时,有两种跃迁类型,一种是直接跃迁,一种是间接跃迁,我展示了不同跃迁类型在晶体动量和能量的二维图上的异同。此时,联系到在科研中获得的根据半导体吸收光谱判定能带跃迁类型和能带间隙数值的经验,我通过实际的例子向学生展示了在科研过程中如何根据半导体本身的吸收光谱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并结合公式判断是属于直接跃迁还是间接跃迁,并计算能带间隙数值。这样,使得学生们通过科研实例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对科研有了初步的认识。当然,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但这不意味着教师教学和科研的时间分配上一定会有冲突。有的教师在科研方面有好的基础,那么他在科研上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影响在少量科研方向相关的专业课方面有所作为。对于从事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的老教师来说,主要精力和时间应当用在教学上,教学之余从事一些科学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有益的补充。
4.2结合生活实际,举一反三,将知识点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
在科研的帮助下,就某门课程来讲,如何将其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呢?教学本身无疑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就课堂教学而言,我们发现,在讲解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点的时候,学生往往会觉得比较生硬,难以理解。而当我们提起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生动事例时,学生往往会听得津津有味。在此基础上,我们如能将知识点理论联合实际,即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加以讲解,则无疑会让学生乐于接受和理解。[3]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在对讲授的知识点充分熟悉、理解、消化的基础上深刻掌握其本质和内涵,即将具体的知识点其中的哲学原理抽象出来,然后以此抽象知识为基础联系到生活及历史中的具体事例。在课堂教学时,建立在知识点详细讲解的基础之上将其核心本质抽象出来,为“深入”;将核心本质联系到实际生活和文化,举一反三,并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为“浅出”。这样便于学生在课堂上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印象,甚至对今后的人生也是有好处的。通过实践教学证明,事实上这种教学方式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比如在“太阳电池材料”的教学实践中,当讲解到光生伏特作用在产生光生电流的同时,产生了光生电压,而光生电压引发了与光生电流方向相反的pn结正向电流,因此损耗了一部分光生电流这一光生伏特作用的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将其中的“舍得”哲学原理提炼出来,联系到实际生活中的诸如“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人生要多奉献而不能一味地索取”“以退为进的谋略”等道理,让学生们在理解知识点的同时,感受到知识点的妙用,受益匪浅。
4.3理论结合实践,让学生受益匪浅。
理论和实践是科学知识的一体两面,我们在课堂上只能最大限度地将知识点从在理论的层面上传授给学生,学生难免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会不知所措,从而在日后工作当中经历一个理论和实践的磨合期。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在讲授一些涉及制造工艺等实践性很强的知识点的时候,不妨理论结合实际,联系一些和学校、学院有密切合作关系的企业[4],将学生们带入企业,体验和感受知识点的实践性,这无疑对于学生今后求职和工作是大有裨益的。比如“太阳电池材料”中有涉及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制造工艺的知识体系,如能在讲解完知识点之后,将学生带入与材料学院有合作关系的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片制造生产线中参观和感受太阳能电池是如何一步步地按照课堂上讲解的程序被制造出来的,那么对于他们日后在江苏这片太阳能电池的“热土”上求职是大有帮助的。
4.4充分发挥引导者的角色,因材施教。
在教研相长、深入浅出、理论联合应用实际中,教师本身的主体性无疑发挥很大的作用,换句话说,学生的参与性比较强,而缺乏主体性。而在教学过程中牵涉到的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教师充当的始终是引导者的角色,而教师身体力行的讲授,也可以理解为主体性,教师应当视学生自身的能力进行适当的调整,即因材施教[5]。诚然,以上论述的三点教学理念比较适用于自学能力、科研素质相对较弱的本科生的教学。而在遵循因材施教的前提下,在对科研素质、自学能力相对较强的硕士生、博士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本身的主体性应当适当削弱,教师更应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例如,在面对硕士生的教学中,除了那些在本科阶段没有涉及的知识点需要教师讲授之外,那些在本科阶段已经有所涉及的相关章节不妨让学生们组成一个个团队,“各司其职”。有的走上讲台将知识点讲解给大家,有些在幕后进行课件的制作工作,有些则在台下应对老师和同学的提问。教师再结合同学们的表现对其课件的制作、知识的讲解、提问环节进行点评,并视具体效果以平时分的形式计入期末成绩。同样的,在对已经具备一定科研素质的博士生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学生与老师互动的课堂讨论模式进行教学,每次课程结束后提出下次课需要讨论的课题。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已经和学生融为一体,双方已经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对相关文献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和具备丰富科研经验的教师深入讨论,思维和智慧的火花不断迸发出来,结果对师生双方的科研都是大有裨益的。总的来说,教师无论面对什么层次的学生,都始终充当引导者,但其主体性往往随着学生层次和水平的提高而渐渐被削弱。
4.5用心教学,大爱无言,爱的心灵超越三尺讲台。
以上分别从教学与科研的角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角度、知识与实践的角度、教师与学生的角度探讨了怎么教学这一命题。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这是技术层面上的问题。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教学牵涉到的是教师和学生两类不同的个体,而这些个体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有情众生,这就牵涉一个“情”字,一个“用心”的问题。当我们在听歌的时候,能打动我们的往往是那些用心演唱的歌者,而非那些一味卖弄高超技巧,并未用心演唱的歌匠。哪怕你的演唱功底不那么扎实,但只要用心演唱了,哪怕你跑调了,也是天籁之音。换句话说,弹琴,用意不在手上,而在于用心灵传达的弦外之音。那么教学也是这样,用心备课和用心讲课,学生们是会感受到你那颗心的,而这一切与文字无关,与技巧无关,与思维无关,而最终滋润到的是学生的心灵,他们感受到了教师那颗赤子之心,更加积极地生活和影响更多的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书育人[6]。换句话说,爱的教育,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生命奇迹,创造出绚丽多姿的完整生命。事实上也是如此,教师也是从学生一步步走过来的,在我们的脑海中真正刻上烙印并留下印记的,往往是那些具有人格魅力的好老师,他们在教学中的用心深深地感染了学生。
5.结语
爱因斯坦曾说:“我们所创造的这个世界,是我们的思维的产物,不改变我们的思维,不可能改变我们的世界。”时代的呼唤,社会的需要都要求我们建立一个健康积极的教学观。即教师的责任是用心把自己的爱融入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把学习变成一个探究的过程、一个发现的过程。大学的课堂绝不仅仅只有师生的互动与创新,更应包括情意与心灵的交流,是一个充满平等、自由、和谐的爱的环境。因为用心爱学生,会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体验会激发他们对知识学习的热情,使他们的大学生活更完整、和睦、健康。
参考文献:
[1]夏昌敬,董永香,赵太勇.大学教学中合理选择教学方式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6,(3):72-74.
[2]代蕊华.高校的教学、科研极其评价[J].高等教育研究,2001,(1):94-98.
[3]曾昭贤.厚积薄发,深入浅出——谈药理学教学工作中的体会[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1999,(3):46-48.
[4]史金联.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8):190-192.
[5]王承鳌.确立优化主体教学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性[J].中国教育学刊,1999,(12):34-37.
[6]王等等.论课堂教学中的师爱[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5):75-79.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高级人才启动基金(11JDG100)。